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帶來傳播手段、傳播方法的創新機遇,也帶來輿論斗爭、輿論引導的現實挑戰,可謂機遇中蘊含挑戰,挑戰中帶有機遇。因此,如何將新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如何善用、活用新媒體,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讓思政工作“活”起來,既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也是一個亟須研究的理論問題。
就當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這一命題而言,由季海菊撰寫的《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構與重塑》 一書值得一讀。該書于2014年12月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為十五章,作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構與重塑進行了深度探討研究,內容豐富,結構合理,各章敘述主題之間相互關聯、層層推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的借鑒作用。
第一章為緒論部分,開篇內容意在讓讀者體會該書的價值所在,為讀者迅速把握整本書的內容走向奠定基礎。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媒體時代的特征是什么?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本質又是什么? 作者在第二章內容中結合這些問題逐一給出了解答。
第三章探討的是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與弊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巨大變化,不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是在校大學生,都必須理性客觀認識新媒體帶來的沖擊與變化,正確把握新媒體帶來的“利”,同時要積極應對新媒體帶來的“弊”。
作者在第四章提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以跨界思維為理性向度,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終極目標。這些科學闡釋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深刻啟示,必須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跨界融合與創新,不斷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第五章論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變革問題。話語是思想的載體和行動的先導,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存在內容單一刻板化、傳播灌輸單向化以及價值導向理想化等問題。新媒體語境下,具備傳播即時高效、表現方式靈活多變、覆蓋面廣、影響深遠等諸多優勢。因此,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革與重塑是必然選擇,有助于提升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六章介紹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優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構建過多強調政治理論類的知識教育,并注重內容的規范與統一性,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接受能力。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漸呈現出內容和形式多樣化等特征,大學生更傾向于豐富的教育表達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通過結構優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真正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最優教育實效。
新媒體語境下,如何探索更加多元的載體模式,形成教育載體的育人合力,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第七、八兩個章節內容中,作者分別從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合力生成、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整合兩個層面,介紹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合力和資源整合路徑選擇等問題。通過這兩章內容的學習,讀者能夠發現載體合力的生成價值,深刻體會資源整合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構與重塑中的關鍵作用。
進入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質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大力加強媒介素質培養,更好地承擔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之重任。關于媒介素養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質培養這部分內容,作者在第九章和第十章進行了專門闡述,介紹了目前國內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狀況、應該通過哪些途徑來培養媒介素養,以及國外在這方面有哪些經驗啟示值得借鑒。
第十一章內容涉及的“微思政”模式是近年來熱議的話題,也是新媒體時代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如何定位微思政? 什么是長尾理論? 如何進行微思政產品的開發與應用? 作者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推動高校思政工作者教育理念的轉變與教育路徑的拓展,切實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探索“微思政”模式,構建“大思政”格局。
第十二、十三章,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現狀、途徑以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并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啟示等內容進行介紹。
在最后兩章,作者主要圍繞“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社區模式構建和評估機制” 這個主題,論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社區模式構建,以及評估反饋與評估修正等問題。
整體而言,該書具有較強的理論研究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為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帶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體制機制的創新,也帶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理念到實踐的深層次、全方位變革。筆者認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實踐中摸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及時調整優化原有工作方式方法,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不斷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高校思政工作“活”起來,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不斷推動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發展。
首先,依托互聯網技術,打破時空界限,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全方位育人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大學生接受思想引領、價值觀構建的主渠道,有著天然的獨特優勢。傳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不斷豐富教育資源,提升教學水平,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新特征、新形態。要能主動探尋大學生思想需求,綜合運用講授式、案例式、場景式、互動交流式等教學方法,把問題講深、講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辨別能力。隨著慕課等在線教學形式的成熟,雙微平臺、抖音等新媒體以其短小精練的特點迅速成為傳播思政教育資源的新載體。要充分運用新媒體增強教學內容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激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和奮斗情懷。還可以開設線上課程,通過網上課程論壇、在線討論等資源構建,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展現在線課程教育的創新價值,從而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精品課程建設的獨特優勢。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打破時空界限,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其次,加強媒介素養培訓,打造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強軍。開展好高校思政工作,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政教師隊伍。高校要圍繞“如何選擇和使用網絡資源”“如何依托新媒體加強引導”等主題對教師進行培訓,使其能夠應用新媒體手段去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廣大思政工作者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廣泛獲取育人資源,整合教育資源、創設育人環境,引導大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科學認識事物本質。面對新媒體時代瞬息萬變的社會熱點、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和多元思潮的交流碰撞,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將新媒體與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增進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加強人文主義關懷,展現人格魅力,讓學生感受教師的人格魅力,增加對思政教育的天然情感。輔導員也是高校思政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積極推動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深度合作,選用培養一批兼具新媒體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在課堂教學、思想引領、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領域形成育人合力,打造一支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強軍。
再次,依托大數據技術搭建融媒體中心,讓高校思政工作“活”起來。當代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互聯網深刻影響了青年一代的學習生活。要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體新陣地,依托校園網主頁、校園論壇、官方“雙微”平臺、校報網、教師網絡工作室、微視頻等載體,各有側重,相互聯動,不斷傳播先進思想、倡導科學求真、發揮“正能量”。要堅持內容為王,創新取勝。鼓勵大學生進行新媒體創作,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的創造性,提高活力和吸引力。鼓勵思政課教師錄制微視頻,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宣傳講解黨的創新理論、社會熱點問題、黨的重要會議精神等。還可以挖掘“學習強國”等平臺的教育資源,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網上展廳,讓枯燥的圖文“活起來”“動起來”,營造沉浸式學習教育氛圍,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富生機活力,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最后,深入挖掘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無限潛能,占領輿論引導制高點。新媒體技術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景是廣闊的,潛能是無限的。要組建新媒體工作小組,及時搜集整理各種教育資源,高效合理運用“碎片化”時間,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收信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鑒于網絡上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對大學生思維的巨大影響,教師要能及時發現網絡傳播信息新情況,有效隔離錯誤信息,及時引導和糾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教會他們學習如何鑒別錯誤思潮,如何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中保持主流的價值認知。要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建設,通過完善的制度不斷引導新媒體發揮其思想教育的社會價值,運用新媒體帶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更加開放、自由和個性化的發展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