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作法》一書是由青年古琴演奏家、斫琴家陶運成著述并于2014年6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學術著作。全書分別從“斫琴述略”“斫琴前的準備”“選材、音色”“制作木胎”“制作灰胎”“髹漆”“配件安裝及調試” 等方面,重點探討了古琴的文化淵源、藝術創造、制作選材、實際操作以及音節調試等問題。本書綜合了陶運成在學習古琴技藝上的高深藝術,同時身兼九嶷與虞山兩大古琴流派的特征,表現出了既蒼勁有力又超然脫俗的藝術審美追求。由于古琴演奏技術與古琴的制作具有極強的關聯性,陶運成在談及古琴制作中的事前準備 (工作場地與工具選擇、選材標準)、實際操作(制作木胎與灰胎、髹漆、配件安裝)、張弦調試等環節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羅列;該書立足歷史與科學文獻,以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科學全面地概括出了古琴的文化歷史與實際制作等理論主張,為國人對傳統文化技藝的流傳與發揚光大做了鋪墊。
在古代典籍中,記載“古琴”制作的書籍很多,其有一個鮮明特點,那就是古琴的創制多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例如《琴操》中的:“伏羲作琴”、《琴當序》中的“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禮記》中的“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都印證了這一看法。在“斫琴述略”一章中,陶運成主要通過“歷史上的古琴”“古琴的構造和歷代琴式”“古琴的審美和藝術價值”等文化常識方面進行了詳備的論述。在其看來,對古琴文化歷史的挖掘有利于學習古琴者更好地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此外,古琴演奏的最高境界是“人琴合一”,只有對古琴的文化淵源有了清晰認知,才會真正進入忘我的琴藝音樂世界。對于“古琴的構造和歷代琴式”的介紹,可以使讀者擴大對古琴的零部件構造以及演變流程的認識,其以醒目直觀的樣式向大眾傳播古琴文化。對“古琴的審美和藝術價值”論述,將會使讀者從當下的材料選擇以及設計審美層面進行深入挖掘與探尋,進而與當下人們的審美傾向相適應。
明朝的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一文,通過鐘子期之口,向讀者介紹了古琴選材的確切標準:“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在鐘子期看來,桐木是制作古琴的上好材料,同時對桐木的各個部位的材質選擇亦是對制琴匠師的側面考驗。在陶運成看來,選擇良好的材質與古琴的演奏發音、存放環境以及使用年限等問題息息相關;當然,與木料選擇有直接審美關系的當屬音色問題,好的音色帶來的音質效應將直接決定古琴制作的成功與否。此外,陶運成在第二章“斫琴前的準備”中,亦大篇幅地介紹了“工作場地的劃分”“蔭房的建造”“工具的選擇”“木材的干燥和存放” 等問題,更凸顯了材質選擇與其對應的生產制作環境以及各種其他預案的編排等問題。總的來看,效法于古人將是“臨摹”的關鍵所在,這也是通過音樂與古人進行人生境界交流的內在本質顯現。
該書中主要通過第四章的“木胎制作”、第五章的“灰胎制作”、第六章的“髹漆”向讀者間接呈現了古琴制作中的設計美學理念。在“制作木胎”一章中,陶運成認為模板制作類似于“描形畫符”;一個質量上乘的木胎將會對古琴的基本音質產生重要影響。該章節通過 “制作模板”“制作面板”“制作底板”“初次合琴” 以及安裝附件等步驟向讀者詳細介紹了木胎的制作流程,其拓展了人們的視野與知識架構。總之,基于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中的設計美學重點觀照內在的“質”與外在的“形”之間的有機結合,并在“合琴”的過程中迸發出音韻之美。
該書研究理念新穎而重點突出,其研究方法更是科學而嚴謹。針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政策引領下,我們還應該秉持開拓創新并做到與時俱進。可以預見的是,古琴制作中的材料選擇與設計理念將會繼續出現在古琴的發展史中,其以既古老又新穎的身姿出現在眾多古琴愛好者面前,并在中國的音樂文化傳承中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