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慧 孫友然白先春
(1.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 南京 210038;2.南京郵電大學 管理學院 南京 210003;3.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中國殘疾人數據科學研究院 南京 210038)
2021年是中國殘疾人體育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年。在2021年夏天舉辦的第十六屆殘疾人奧運會上,中國殘疾人體育代表團取得96枚金牌、60枚銀牌、51枚銅牌,實現殘奧會金牌數、獎牌總數的“五連冠”。中國殘疾人運動員充分展示了挑戰極限、銳意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生動體現了我國殘疾人體育的蓬勃發展。2021年10月,在西安舉辦的全國第十一屆殘運會暨第八屆特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4484名殘疾人運動健兒進行了43個大項47個分項的角逐,共打破36項世界紀錄,創179項全國紀錄,實現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2021年,中國殘聯組織開展第十五次全國特奧日暨第十一屆殘疾人健身周活動,殘疾人健身周活動主題是“我心向黨、喜迎冬奧、助力殘運、歡樂健身”。2021年我國殘疾人體育盛事接連不斷,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參與健身活動的熱情持續高漲,深刻反映了在群眾體育健身的過程中,殘疾人對生命的悅納和對自我的認同。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殘疾人體育事業,殘疾人體育是殘疾人事業和全民體育的組成部分。參加體育活動是殘疾人的重要權利,是殘疾人康復健身、平等參與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發展殘疾人體育有利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殘疾人體育對于展示殘疾人體育才華,激勵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倡導社會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具有重要作用。發展殘疾人體育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激勵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殘疾人體育是我國向世界展示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彰顯人權保障和社會文明進步成果的重要舞臺[1]。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闊步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發展階段,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成為殘疾人全面享有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文化權利的重要標志。中國殘疾人體育的發展充分揭示了中國殘疾人事業的偉大進步和中國式人權發展道路的成功奧秘。在此背景下,《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1)》以“殘疾人體育”為主題,全面回顧我國殘疾人體育發展歷程,全景展示殘疾人體育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客觀反映殘疾人體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促進殘疾人體育進一步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同時以此書的出版,對2022年的北京冬殘奧會表達熱烈祝賀和真摯祝福。
《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1)》是“殘疾人藍皮書”系列的第四本。本書在內容結構上保持了“殘疾人藍皮書”的一貫體例,由“總報告”“分報告”“專題篇”“實踐篇”“附錄”五個部分構成。“總報告”包括《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1)》和《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報告(2021)》。《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1)》呈現了202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總體發展狀況,計算了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和平衡發展指數,并進行了省際比較和動態分析;《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報告(2021)》界定了“殘疾人體育” 等核心概念,回顧了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歷程,對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分報告”分別就“殘疾人競技體育”“殘疾人群眾體育” “殘疾人學校體育”“殘疾人康復體育”四個方面的發展歷程和發展動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專題篇”圍繞“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環境建設”“中國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和“中國殘疾人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三個方面進行專題研究,形成專題報告。“實踐篇”從“區域殘疾人群眾體育的開展”“康復體育進家庭試點項目的開展”“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特色”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融合教育模式”四個方面,分別介紹了南京市、北京市、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西安市啟智學校的實踐經驗。“附錄”則以“全國傷殘人體育邀請賽”為起點,整理編寫了1983—2020年間的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大事記, 并編制了 2020年殘疾人事業統計表。
“殘疾人藍皮書”對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已連續四年發布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形成了對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狀況的整體判斷,全面系統地展現了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態勢。《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1)》指出,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在2009—2019年間,由48.4%上升到73.2%,增長了24.8個百分點,中國殘疾人事業持續保持較快發展;殘疾人生存保障指數在2009—2019年間,由44.2%上升到77.6%,增長33.4個百分點,我國殘疾人生存保障水平提升速度較快,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該報告發布了殘疾人發展提升指數和服務支撐指數,殘疾人發展提升指數由2009年的54.4%上升到2019年的67.2% ,殘疾人服務支撐指數由2009年的47.6%上升到2019年的73.4%[2]。殘疾人發展指數的提升,展現了我國殘疾人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更加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服務支撐指數的提升,說明我國殘疾人服務支撐和服務供給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扶殘助殘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自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以來,中國殘疾人事業平衡發展指數穩步上升,2019年總體平衡發展指數為51.8%,比2015年上升3.5個百分點,年增長率為1.8%,提升幅度趨于平緩。2015—2019年,中國殘疾人總體發展損失率為26%—30%,說明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不平衡程度還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展望未來,中國殘疾人事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地位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高質量發展是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主題。完善殘疾人法治保障,提高殘疾人事業基層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將是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報告(2021)》認為,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殘疾人體育觀和不同的發展范式,目前已經進入“支持基礎范式下殘疾人體育的繁榮發展”階段。支持基礎范式是以支持為基礎的融合模式,更加強調在理念上、技術上自然地支持殘疾人在融合的情境中恢復身心功能從而回歸社會[3]。在這種支持基礎范式下,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獲得了全面發展。
1.殘疾人競技體育成績優異
中國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最為突出的特點表現為成績優異、效果顯著。從國際賽事看,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在2004—2020年間舉辦的五屆夏季殘奧會上,連續五次獲得金牌數和獎牌數第一;在亞殘運會連續九次穩居金牌榜及獎牌榜榜首。從國內發展看,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已經成功舉辦11屆,比賽項目從3個大項發展到43個大項,參賽運動員由500多人發展到4484人。在第十一屆全國殘運會上,有36項世界紀錄被打破,創179項全國紀錄。在獲得金牌的殘疾人運動員中,年齡在25歲以下的占比52.1%,表明中國殘疾人競技體育潛力巨大,保持優勢地位的后勁十足。我國通過承辦、舉辦、參加重大體育賽事,加強了殘疾人體育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了社會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理解與支持,促進了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2.殘疾人群眾體育持續發力
根據《2020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建設社區殘疾人健身示范點10675個,培養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12.5萬名,我國每年有超過32萬的殘疾人經常性地參加群眾體育活動[4]。據《2020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顯示,與殘疾人群眾體育發展密切相關的全民健身場館面積0.5億平方米,全民健身場地面積6.04億平方米[5]。殘疾人無障礙體育設施得到發展與完善,尤其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環境建設,按照北京冬奧組委編制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指南》規范要求,已隨場館建設實現同步完工。在殘疾人群眾體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體育發展模式,以建立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為抓手,帶動殘疾人參加體育運動的熱情。以殘聯牽頭、社會辦體育的管理模式,協同社會各界,共同促進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
3.殘疾人學校體育日趨完善
我國在2016年頒布了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課程,強調“健康第一”的課程理念,在課程目標領域與普通學校基本保持一致,體現了國家對體育教育的要求,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殘疾學生的體育教育具有引領性。隨著融合教育的不斷推進,普通學校中殘疾學生的體育逐漸受到關注,開始探索體育學科補救教學的支持策略。同時,特殊奧林匹克運動的蓬勃開展,豐富了智障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促進了融合體育的發展。
4.殘疾人康復體育實現新發展
殘疾人康復體育在“十三五”期間發展最快。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殘疾人健康保障政策,使得康復運動服務的水平得到提升,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以康復運動服務為根本,以融合社會力量為手段,以提升殘疾人群眾體育參與為目標,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通過參與康復健身體育運動,走出家門,感受體育的快樂,促進身心健康,進一步融入社會。同時,以2015年頒布的《殘疾人康復體育關愛家庭計劃(試行)》為標志,我國開始把康復體育送進重度殘疾人家庭,充分發揮體育的康復功能,使更多殘疾人從體育中受益。據中國殘聯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全國累計為32.5萬戶重度殘疾人家庭提供了康復體育家庭關愛服務[5]。
“十二五”以來,國家調整殘疾人體育發展戰略,把群眾體育和殘疾人康復作為殘疾人體育工作的重點,以“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為工作目標,加大康復服務推進力度,加強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工作,倡導科學運動,宣揚“殘健融合”的理念,有力推進中國殘疾人體育工作。殘疾人體育事業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國家通過頒布政策法規為殘疾人體育工作的發展提供保障。同時進一步推進殘疾人體育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殘疾人民生改善,不斷完善殘疾人康復條件,為殘疾人體育發展提供物質和人力保障。
目前我國殘疾人體育發展存在不均衡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1.殘疾人體育區域發展不均衡
我國殘疾人體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殘疾人體育發展區域不均衡表現較為明顯。特殊體育教育資源分布南多北少,西北和西南地區特殊體育教育發展緩慢;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建設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川渝、東北以及江浙滬地區;西南、西北地區殘疾人體育賽事開展數量較少。
2.殘疾人體育實踐領域內部發展不均衡
在殘疾人體育實踐領域,競技體育中特奧、殘奧項目發展迅猛,聾奧項目還沒有較大突破。在殘奧項目中,夏季項目得到了更多的幫助,冬季項目則剛剛啟動。康復體育家庭關愛試點項目集中在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缺乏必要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支持。學校體育在競技體育人才選拔和培養中占重要地位,卻因為分屬教育部門和殘聯部門管理,陷入“他管學科”的尷尬境地。
3.專業人才培養與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不協調
與蓬勃發展的殘疾人體育事業相比,我國殘疾人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嚴重不足。一方面,殘疾人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數量少,專業理論尚未形成體系;另一方面,缺乏人才培養的專業標準。另外,我國目前對殘疾人體育的專業性支持也嚴重不足。殘疾人體育因其特殊性,需要專業的體育器材和運動輔具。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與開發還處在萌芽階段。對于殘疾人運動員的訓練、康復、器具使用指導等專業支持,也面臨人才和技術支持不足的困境。
4.殘疾人體育信息化精準服務不足
雖然殘疾人領域信息化建設有了長足進步,但殘疾人體育個性化支持方面還遠遠不夠。能夠滿足殘疾人體育需求的精準化公共服務體系基礎比較薄弱,對殘疾人體育需求目前還不能做到完全的信息采集。有的地方即使做了信息采集,也往往僅停留在殘疾人體育需求的信息采集上,后續的服務供給與技術支持仍需持續建設和不斷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殘疾人是人類大家庭的平等成員,在全球范圍內推進可持續發展,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對殘疾人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1):殘疾人體育》關注殘疾人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本書全面總結了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歷程,并就熱點問題進行了重點分析,把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道路完整地呈現出來,為我國殘疾人體育的發展總結經驗、探索問題,進而為殘疾人體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案,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咨政建言的作用。
《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1):殘疾人體育》基于對數據的科學分析,連續發布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殘疾人事業發展平衡指數,并進行了省際比較和動態分析。該報告不僅全面展示了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態勢,形成對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全面研判,也從省際發展比較中,更加清晰、有層次地動態展現出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過程與趨勢。《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1):殘疾人體育》在描述我國殘疾人體育發展狀況時,從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到康復體育,首次全面呈現我國殘疾人體育發展狀況;在“專題篇”中,從殘疾人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的中國實踐、殘疾人體育專業人才培訓三個方面,回答了中國殘疾人體育發展的核心關鍵問題;在“實踐篇”中,呈現了殘疾人群眾體育、康復體育、學校體育和融合體育的地方實踐案例,印證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過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附錄”中,首次采用“大事記”的方式,對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進行了全面回顧與記錄,為殘疾人體育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材料。在藍皮書智庫報告的屬性上,本書體現出較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