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
情緒與行為障礙是指在沒有其他障礙的情況下,個體在正常的環境中表現出不適宜的情緒或行為,妨礙其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精神障礙,通常在兒童和少年期發病。在開展融合教育的普通學校中,情緒與行為障礙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類型。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的言語溝通能力發展水平通常落后于普通兒童,需要普通學校的融合教育教師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康復措施,幫助其提高言語溝通能力。筆者以所在普通學校的1 名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為研究對象,通過恰當的干預技術改善其情緒與行為問題,有效提高了其言語溝通能力。
彭彭(化名),女,就讀于普通小學四年級,具有癲癇病史。經過診斷評估發現,彭彭的智力水平低于80%的同齡孩子的智力水平,社會適應能力遠低于同齡孩子的應有水平,生活自理能力與自我控制能力相當于一年級學生的水平。彭彭難以根據環境和場合恰當控制自己的情緒,固執愛生氣,容易為小事沖動激怒;上課時小動作多,難以安靜坐著,不能很好地遵守課堂紀律;是非判斷能力較弱,不能很好地分辨同學正確和錯誤的言行,與同學相處不融洽,幾乎每天都要告狀。
彭彭與隨班就讀學生蘭蘭(化名)產生矛盾后,不知道該怎么跟蘭蘭溝通以修復雙方的關系。筆者分階段采用3 種干預技術,幫助彭彭改善情緒與行為問題,提高言語溝通能力,讓彭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恢復與蘭蘭的友誼。
“空椅子”技術屬于格式塔療法的一種,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筆者帶著彭彭來到學校的資源教室,先請她閉上眼睛,想象蘭蘭穿著漂亮衣服的樣子,再拿出一張白紙給彭彭,請她在白紙上畫出蘭蘭的樣子。在彭彭畫完后,搬一張椅子放在彭彭對面,將這張畫像貼在椅子上,并播放輕音樂版的《遇見》。然后,請彭彭假想蘭蘭就坐在自己的面前,告訴彭彭現在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只要表達了,蘭蘭是可以接收到的。彭彭開始對著椅子上的畫像傾訴起來。這是“空椅子”技術的第一種形式——內心獨白式。
在彭彭傾訴完后,筆者開始采用“空椅子”技術的第二種形式——他人對話式,將兩張椅子放在彭彭面前,請她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扮演自己,坐在另一張椅子上扮演蘭蘭,展開對話。通過這種方式,彭彭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理解他人。
經過第一階段的干預,彭彭意識到矛盾的產生主要是自己的問題,希望能與蘭蘭和好。但彭彭對如何與蘭蘭重修舊好沒有具體辦法。考慮到彭彭在與蘭蘭直接面對面交流時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筆者建議彭彭先采用書面溝通的方式,在便利貼上寫下自己的感受,并真誠道歉,讓蘭蘭先原諒自己。彭彭欣然同意。
彭彭在便利貼上先寫下“我太沖動了”“我很后悔”,讓蘭蘭知道自己的感受;再寫下“我們是好朋友”“永遠是閨蜜”,讓蘭蘭知道自己的需要;接著寫下“請原諒我”“我們和好吧”,表達自己的請求;最后寫下對蘭蘭的祝福。
通過便利貼先行交流后,彭彭與蘭蘭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彭彭先為蘭蘭讀了便利貼上的內容,再說了自己的想法,并向蘭蘭真誠道歉。蘭蘭當場就原諒了彭彭。
雖然彭彭與蘭蘭和好如初,但彭彭的情緒與行為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矯正。筆者讓彭彭反思自己有什么收獲、以后要注意些什么。彭彭說以后不能沖動,要想清楚了再說,還得說清楚自己的感受。筆者表揚了彭彭,并幫其歸納總結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方法:先說自己聽到或看到什么,再說自己感到或想到什么,接著說自己需要什么,最后說自己的請求或希望。
筆者按照溝通流程為彭彭畫了一棵“溝通樹”,要求她以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按這個流程去思考、去表達,這樣就能順利調整自己的情緒行為。同時,筆者還準備了“快樂幣”,告訴彭彭如果她按要求去做,就可以領取“快樂幣”。為了強化彭彭與人溝通的能力,筆者設置可能與同學發生矛盾的不同情境,由筆者扮演與彭彭發生矛盾的同學,讓彭彭嘗試通過言語溝通來化解矛盾。每次成功完成情境表演,彭彭都能得到5 分的“快樂幣”。一開始,彭彭必須拿著“溝通樹”才能準確地表達,后來不看“溝通樹”也可以應對自如。每隔一段時間,筆者讓彭彭用積攢的“快樂幣”來兌換小禮物,如鉛筆、橡皮、水彩筆等。在“快樂幣”的強化作用下,彭彭的言語溝通能力顯著提高。
經過干預后,彭彭與同學和老師的關系融洽了許多,在產生情緒與行為問題時會嘗試通過言語溝通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地發脾氣。很多老師與同學都夸彭彭懂事了,長大了,會照顧別人了。
融合教育環境中的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面臨著許多挑戰。融合教育教師需要根據兒童的特點提供相應的支持,采用適宜的干預方法改善兒童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幫助其更好地融入集體。在對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的言語溝通能力進行干預時,教師可以嘗試多樣化的干預技術,如情緒繪本閱讀、情境表演等,更加科學、規范地為兒童設計個別化干預方案,并開發與實施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個別化干預課程。此外,教師還可以探索提升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的非言語溝通能力的方法,從多個方面培養其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