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德

一、主要成效
在中共重慶市委農業農村工委、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央農廣校的指導下,重慶市圍繞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出臺培訓規范,制定培育制度,構建培育體系,打造培育基地,強化后續跟蹤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培育了高素質農民23.6萬人,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2019年,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深入重慶市巴南區昌元家庭農場調研時,對重慶市農廣校輔導組建現代青年農場主聯盟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質量的做法給予肯定,表示值得推廣。
二是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納入了重慶市委、市政府對各涉農區縣(自治縣)黨委、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考核內容,并被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確定為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十項行動之一。
三是涌現了一大批模范典型人物。武隆區申建中、梁平區蔣麗英等被評為“全國勞模”,萬盛經開區猶紹華、合川區莫應明、忠縣趙麗、九龍坡區李遠游等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忠縣馬劉洋、南川區王明洪、永川區林其鑫分別獲評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20年度“全國十佳農民”;榮昌區秦兆宏、潼南區滕文強、永川區林其鑫被授予重慶市杰出英才稱號;合川區馬快等100名新型職業農民被授予重慶市“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稱號。一大批高素質農民在村(社區)兩委換屆中進入了兩委班子。
二、主要做法
(一)制度建設確保高素質農民培育的長效機制。一是出臺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渝府辦發〔2019〕61號)文件,全市35個涉農區縣也分別出臺了相關文件,為重慶市高素質農民培育提供了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二是出臺了《關于印發<重慶市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渝委農辦〔2021〕22號),對高素質農民群體中的精英人群—農村致富帶頭人開展建庫、認定和重點培養扶持。三是財政支持。重慶市針對青年農場主每年給予1萬元、連續補貼兩年的創業扶持資金,對認定為農村致富帶頭人的,按不低于1萬元的標準給予本人一次性獎補。
(二)基地建設搭建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學習交流平臺。重慶市創建了230個青年農場主創業孵化基地(每個基地補貼15萬元用于青年農場主后續培訓、孵化培育)、200所農民田間學校和15個市級農民教育培訓示范基地(每所田間學校補貼2萬元,每個示范基地補貼40萬元),指導、帶動訓后高素質農民創業、興業。
(三)一張圖一張網實現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精準跟蹤指導。重慶市35個涉農區縣完成了高素質農民產業布局圖繪制,實現了高素質農民基本信息與產業分布信息一張圖。各區縣結合主導產業遴選了一大批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隊等產業專家,統一高素質農民與產業發展指導專家進入重慶農業農村遠程教育網,實現了有針對性的對訓后學員進行產業發展指導和技術幫扶一張網。
(四)充分發揮農廣校體系在高素質農民培育中主渠道、主陣地和主力軍作用。在長期形成的“一主多元”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基礎上,重慶市農廣校體系精心組織謀劃、把握關鍵環節,持續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培訓、高素質農民認定、農民技術職稱評定、農民職業技能鑒定、青年農場主創業孵化基地遴選、農民田間學校建設和市級示范基地建設等工作。把互聯網和手機作為新農具、學習的新途徑、農業的“新華字典”,參訓學員線上學習時長達到38.9學時,100%錄入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重慶市共認定高素質農民2萬余人,評定農民職稱人數3524人,其中高級技師評定188人,技師1679人,助理技師1114人,農民技術員2590人。參加技能鑒定的高素質農民7915人,農廣校體系還遴選組織優秀學員代表到山東、四川等地考察學習交流。
(五)“新農信貸直通車”為高素質農民創業興業提供資金保障。重慶市區兩級培訓機構積極同重慶農擔集團開展對接,利用其“市級總部+10個區域性分公司+42個分公司(辦事處)+N個鄉鎮+2000個村支出”五級直插鄉鎮的服務體系優勢,開發了“新農直通貸”專項擔保產品,協調合作銀行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貸款,解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
(六)組建高素質農民行業協會充分調動高素質農民的主觀能動性。重慶市指導組建了青年農場主聯盟協會,各區縣農業農村委也指導、支持訓后學員成立了各類產業聯盟、技術互助組織,在當地開展技術幫扶、產業抱團、規模營銷。如巴南、璧山、彭水等區縣,充分調動了高素質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力促進了受訓學員的產業增產增收,帶動了當地其他中小規模農戶的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在既有政府文件基礎上,推動重慶市農民教育培訓條例專項立法工作,力爭“十四五”期間出臺《重慶市農民教育培訓條例》。
二是試點探索四證合一認定制度,搭建高素質農民認定、農村致富帶頭人認定、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和農業職業技能鑒定立交橋。★
(作者單位:重慶市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