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岐 陳淑菊 孫靜



馳名中外的“小站稻”始于宋遼時期,成名于清朝末年,因當年軍事重鎮“小站”位于此地,故名“小站稻”,因兵而興,因米而名,其“白里透青,油光發亮。粘香適口,回味甘甜”的食味深受消費者喜愛,素有一家煮飯,四鄰飄香的美譽。但是上世紀70年代,由于水源不足,稻農不得不放棄水稻改種旱田,真正的小站稻在市場上很難見到。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天津市制定出臺了《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計劃》,振興小站稻產業,重塑天津小站稻輝煌,本著“精品、綠色、品牌”的發展戰略,積極構造三產融合的發展模式。2019年11月15日,小站稻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20年4月30日,農業農村部批準對“小站稻”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小站稻生產已經成為津南區乃至天津市的農業主導產業。
2021年,天津市津南區農廣校緊緊圍繞“小站稻”農業主導產業,開展了以小站稻種植為主題的津南區高素質農民技能服務型培訓。津南區農廣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從事水稻生產經營、有種植水稻意愿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共32名學員,歷經3個月的培訓,30名學員取得了結業證,培訓效果顯著。
一、培訓過程有“五動”
“情動”:培訓之初,津南區農廣校先組織學員到津南區的稻作館、周公祠了解小站稻的起源、發展歷程以及小站稻在天津市、津南區農業產業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培植學員對小站稻的情感和種植小站稻的情懷。
“眼動”:組織學員到小站鎮稻香源、會館村及部分學員的合作社參觀考察,并帶領學員走出去,到天津原種場了解水稻選種,到寧河玖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稻蟹混養技術,以及到西青萬畝稻田、靜海的優秀合作社等地參觀考察,并通過學員之間的溝通交流,開闊學員的視野,激發學員的學習欲望。
“手動”:為了增強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將三個月的培訓安排在了小站稻種植管理關鍵時期、收獲期和銷售期。在課程設置上圍繞三個時期,為學員精心安排小站稻種植技術、數字農業與小站稻發展、病蟲害防治、農產品加工、小站稻米質分析、農產品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課程,指導學員的種、產、銷環節。不僅讓學員掌握現代的水稻種植技術,而且讓學員掌握當下比較流行的線上銷售的手段,擴寬營銷渠道,保證小站稻種得好、吃著香、賣得快。
“念動”:培訓中注重學員的能力拓展,組織學員到利好食品廠考察小站稻的深加工產品,讓學員轉變理念,做好小站稻米的深加工,延伸小站稻的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
“心動”:培訓班結束之際,正值小站稻收獲的時節,津南區農廣校組織了高素質農民培育學員小站稻米質品鑒會,由專家評委和農民對學員生產的小站稻進行品鑒評優,進一步激發學員種植小站稻的積極性;同時挖掘培訓中的典型,評選10名優秀學員,并將他們的事跡進行整理,向區媒體推薦,制作優秀學員專輯在電視臺播放,讓更多的農民對小站稻種植心動。
二、學員參訓有“六獲”
一是理解小站稻的源種魂。很多學員只是盲目地種植小站稻,對小站稻的歷史淵源、發展現狀和振興規劃不了解,導致種植沒有計劃。增加對小站稻的歷史文化培訓特別是對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有了長足地了解,自覺融入其中,對小站稻的發展和振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是熟練掌握種植管理技術。通過專家講解、實地考察等方式,學員對小站稻的選種、關鍵時期的管理等環節進行了系統的學習,掌握其精髓。作為小站稻起源地和核心產區的津南區,具有“運河水、鹽堿地、有機肥、氣候宜、優良種”五大優勢,保證小站稻品質。
三是探索三產融合。學員參觀小站稻作館,了解小站稻的發展史,感受文化魅力,考察小站稻加工基地,體驗米世界的精彩瞬間。從種到收到加工到銷售,每個時段形成不同風景,建設美麗田野成為游客的打卡地,打造“小站稻”旅游,參與體驗,身臨其境,享受其中。
四是清晰認識數字化種植。從苗期、秧期種植田間管理到收獲植入現代數字信息技術,進行信息化管理,可跟蹤、可追溯、可操控,產量上有保證,質量上更優化,省時省工,追求高效益。
五是更加明確電子商務平臺運用。通過現代媒體手段,宣傳產品,擴大知名度,讓優質小站稻產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微信、抖音、快手等齊上陣,助推稻農積極參與,形成快捷銷售渠道,取得較好經濟效益。
六是推廣稻蟹混養技術得效益。一水雙用、一地雙收,稻蟹共贏,全區已推廣稻蟹混養2.5萬畝,占比小站稻種植面積50%。政府項目推動,學員中能人帶頭,互學互助;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互推互促,效益倍增。
三、培訓工作的三點啟示
此次培訓不僅使學員們加深了對小站稻的歷史淵源及振興規劃的了解,提升了種植技術水平,拓寬了營銷渠道,同時也把津南區的水稻種植大戶集中起來,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集體,搭建了交流平臺,形成了集小站稻選種育秧、綠色種植、稻谷收儲、稻米加工、市場營銷、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形成了小站稻規?;N植、規范化收儲、標準化加工、現代化營銷新模式,對天津小站稻產品與品牌復興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此次培訓,也引發了津南區農廣校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三點啟示,為今后津南區高素質農民培育以及小站稻品牌產業發展提升培訓奠定基礎。
一是要建立小站稻種植人才儲備庫。培訓中發現,除了參加本次培訓班的32名學員以外,津南地區還有不少有種植小站稻意愿的合作社、種植大戶以及小農戶。此次培訓為小站稻種植和小站稻全產業鏈建設了人才培養梯隊,為小站稻種植產業發展的人才銜接做好準備。
二是要建設小站稻產業鏈培訓課程資源庫。遴選已有的實用性強、深受學員歡迎的課程,開發小站稻全產業鏈發展需要的培訓課程,建設更多課程、更多形式的課程資源,盡可能完善小站稻全產業鏈培訓課程資源庫,為小站稻種植與產業發展提升培訓做好準備。
三是要健全小站稻全產業鏈專家庫。吸納小站稻種植、深加工、銷售等各方面的專家,以及正在從事小站稻種植、加工、銷售等,有實際經驗的合作社社長、家庭農場主、種植銷售大戶等作為鄉土專家,進一步健全小站稻全產業鏈的專家庫,為小站稻品牌產業發展獻技獻策。★
(作者單位:天津市農廣校津南區分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