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雯 鄭淑霞 林晟 許金森
摘要:有研究表明,針刺可以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對不同的疾病發揮作用,而腸道菌群的變化對腸易激綜合征有影響,針刺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目前也有較好的療效。由此可知,這三者之間有一個環狀的聯系,可以分析其具體的聯系,探討其中可能的機制。通過分析腸道菌群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的影響探討針刺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治療IBS-D的作用機制。
關鍵詞:針刺;腸道菌群;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256.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2)02-0083-04
腸易激綜合征(IBS)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多發病,具有癥狀復雜、易復發、治愈難的特點,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其中以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較為多見。西醫治療IBS-D多采用綜合療法如服用抗生素、益生菌、抗焦慮藥等等[1],但療效并不突出且有副作用。中醫治療IBS-D具有先天的優勢,綠色且安全,針刺療法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更是具有方便快捷、花費低廉且有效的優點。現代研究也表明針刺治療IBS-D效果顯著[2]。腸道菌群的研究近些年有較大突破,不再是過去單純依賴于口服益生菌的方式調節菌群[3],針刺也可以通過不同的穴位對腸道微生物紊亂的狀態進行調節。由此可見,腸道菌群與IBS-D的關系密切。
針刺不僅可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IBS),而且對腸道菌群也有調節作用,腸道菌群的變化可以影響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發生與發展。因此,本文從針刺、腸易激綜合征(IBS)、腸道菌群出發,揭示三者之間的關系及其具體的機制,探討針刺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或許是通過改善腸道菌群環境的途徑。
1 腸道菌群的變化對腸易激綜合征的影響
腸道菌群作為目前的研究熱點,與IBS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平衡腸道內菌群環境是治療IBS的重要手段。胡勤等[4]通過對IBS各亞型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研究證實,IBS患者存在腸道菌群失調。
1.1 對IBS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腸道菌群失衡可能會導致IBS的機制主要有發酵食物產生的氣體、腸道黏膜屏障的破壞、免疫炎癥反應的激活、胃腸動力的改變、內臟敏感性的增加、腦-腸-菌軸的失調等[5]。腸道菌群可以通過菌群代謝調節炎癥反應,菌群失衡會促進炎癥反應,削弱淋巴細胞的功能,保持腸道低度、慢性炎癥[6]。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含量與血清炎性因子二者關系密切[7],腸道微生態失調和腸道低度炎癥可互為因果導致IBS的發展[8]。腸道微生物紊亂是影響腸易激綜合征發生以及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調節腸道微生態對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有一定的效果,而通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也會對腸道菌群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1.2 對IBS-D的影響 正常健康人的腸道內各種菌群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而IBS-D患者的腸道處于菌群失調狀態,有益菌明顯減少,有害菌急劇增加[9]。IBS-D的臨床癥狀包括腹瀉、腹痛、腹脹等,主要涉及的器官是腸。腸道菌群維持著相對的平衡,當人體腸道菌群異常發酵時,氣體產生過多,則導致腹脹癥狀的發生;另外,腸道菌群失衡會使得結腸黏膜敏感性增加,則內臟痛覺感受器的閾值下降,引起腹痛癥狀的發生[10]。有研究表明[11]人體腸道內乳酸菌的數量和排便的次數關系密切,而雙歧桿菌的數量則對大便的質地有影響,所以可以通過增加腸道里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的數量來治療腹瀉型IBS。IBS-D的患者腸道微生物較常人相比,優勢菌群數量下降且菌群的結構穩定性遭到破壞。
內臟敏感性增加也是導致腸易激綜合征出現的重要因素,腸道菌群紊亂會令乳酸桿菌NCC2461的分泌產物減少,隨之導致的是內臟敏感性增加[12]。IBS-D的發生與腸道黏膜炎癥密切相關,腸道菌群失調時,致病菌增多與腸上皮細胞結合,會破壞腸道黏膜屏障并且使腸道發生炎癥反應[13]。研究發現,IBS會導致患者腸道定植抗力下降[14],腸道菌群的定植抗力通俗來講就是腸道內的有益菌抑制致病菌的能力,該能力下降會發生腸道菌群失衡,炎癥水平也會升高。雖然IBS不被認為是一種炎癥性疾病,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發現IBS-D患者存在一種低度炎癥狀態,腸道內炎癥反應被激活,促炎因子增加。
2 針刺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在人體的腸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群落,主要有厭氧型細菌以及好氧型細菌、兼性厭氧型細菌或其他種類微生物[15]。有的對人體有益的稱為“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等對腸道消化和免疫能力有積極的效果;也有會令機體出現問題的致病菌如大腸桿菌、擬桿菌屬等。平時,益生菌與致病菌在腸道內和平共處,互相制約,維持著一個動態的平衡,一旦某一類益生菌因為各種原因減少,那么致病菌就會順勢而起,引起機體不適。在腸道中,各個菌群都有特定的數量和結構,每個群落都不可過多或過少,有益菌過多或致病菌過少對人體來說都未必是好事,腸道菌群之間也講究適度原則。
近年來,對腸道菌群的研究越來越多,中醫學也貢獻了很多力量,但是其主要機制仍沒有完全解釋清楚。目前,西醫方面在治療腸道菌群失衡時,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口服益生菌。對于中醫學調節腸道菌群方面,針灸療法取得了一些成果,針灸學者運用針刺不同穴位的方法達到腸道菌群平衡的一種“穩”態。有學者[17]把針灸調節腸道菌群的效應稱為一種特別的微生物調節劑,通過調節各種炎癥因子和腦腸肽的途徑達到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效果。無論是動物研究還是臨床研究,都證明了針刺可以調節腸道菌群失調的狀態,但其具體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晰。本文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說明針刺調節腸道菌群的途徑。
2.1 腦腸軸、腦-腸-菌軸的理論 有學者利用電針干預IBS-D大鼠后發現,針灸對腦腸肽有明顯調節作用,可以降低腦腸軸相關因子的含量[18]。腸道菌群通過腸神經對整個神經系統有著各種直接或間接的作用,而中樞神經系統也能夠對菌群產生調節作用[19]。研究表明,針灸可以通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腸道和血液中的腦腸肽水平來改善腸道運動和內臟敏感性[20]。所以,腦-腸-菌軸是一個雙向調節的系統。
2.2 菌群數量、結構的調節 現代研究表明,針刺調節腸道菌群失調狀態,是通過調節菌群結構的方式。針刺可以調整菌群紊亂的狀態,主要是通過增加腸道內優勢菌群數量。研究發現,針刺也可以改變腸道菌群各個群落菌種的豐富度和均勻度,增加有益菌的數量,減少致病菌,使得機體的代謝功能恢復正常[21]。人體腸道菌群的種類與數量需要保持平衡狀態才能夠確保腸道功能的正常運行。
3 針刺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對腸易激綜合征的影響
目前已知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導致腸道功能的紊亂,與IBS的發生有密切的聯系。在臨床上,以腸道菌群為靶點治療IBS主要是以微生態制劑聯合用藥為主[22],但我們可以從針灸調節腸道菌群的角度出發來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或許可以達到更好的療效。王茜等[23]通過針刺治療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發現效果顯著且猜測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實現。與健康人相比,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腸道內各菌群的豐度變化明顯,研究發現[24],IBS-D 患者腸道菌群中擬桿菌門豐度下降,厚壁菌門豐度增加。與該研究結果相對應的是,陳璐等[25]采用了“調神健脾”針法治療IBS-D患者,發現該針法可以明顯減少菌群中厚壁菌門和增加擬桿菌門、變形菌門的相對豐度。李旗等[26]利用新興的浮針療法針刺治療IBS-D患者,進一步證明了IBS-D患者腸道菌群確實存在紊亂情況,且認為浮針療法是通過調節患者體內炎性因子、腸黏膜相關因子來發揮治療作用的。近幾年,腦-腸-菌軸在腸道菌群的研究中越來越多,兩者之間的雙向調節引起廣泛關注,其中腦腸肽與5-HT等因素都在胃腸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的變化與IBS的發生關系密切。有研究表明針刺可以調節腦-腸-菌軸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通過調節5-HT和腦腸肽等因素緩解IBS的臨床癥狀[27]。腸道菌群是機體非常重要的微生物群體,影響著機體各種活動,在很多方面發揮著作用,它的失衡會對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腸道微生物紊亂容易導致胃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等[28]。針刺調節腸道菌群,通過恢復菌群平衡治療多種由菌群變化引起的疾病,自然也能對IBS 的發展產生影響。
4 小結
本研究圍繞針刺、腸易激綜合征、腸道菌群的關系進行分析,從腸道菌群理論出發,探討針刺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新角度。IBS患者的腸道菌群明顯發生了變化,腸道微生物群落之間失去平衡,通過針刺療法后有一定的改變,這是由于針刺—腸道菌群—IBS三者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所以,針刺治療IBS-D可以從調節腸道菌群入手,而治療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的疾病,也可以參考治療IBS-D的方法。目前相關研究還比較少,需要大量臨床與動物研究去證明。
參考文獻:
[1]李湘力,蔡敬宙,林泳,等.針刺療法調節IBS-D大鼠腸道菌群結構和促進腸緊密連接的作用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6(7):1022-1028.
[2]牛冰玉,魏薇,姚樹坤.Toll樣受體在腸易激綜合征發病機制中的作用[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21,35(2):116-118.
[3]張杰,李紅,王進海,等.腸道微生態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探討[J].世界臨床藥物,2019,40(5):340-346.
[4]胡勤,劉苗,韋懿.腸易激綜合征各亞型與腸道菌群關系的初步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7):926-930.
[5]甘景正,李壽彭.腸易激綜合征與腸道菌群的關系研究[J].中國處方藥,2021,19(3):15-16.
[6]王菲,高斌.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特征[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1,14(8):157-158.
[7]趙斌,郭聯斌,段武瓊.腸易激綜合征血清炎癥因子表達與腸道菌群變化的關系[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9,24(9):1046-1049.
[8]覃佩蘭,成澤東.基于腦腸軸學說探討針灸對腸道菌群調節的思考[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11):2712-2714.
[9]劉俊宏,汪龍德,王淼蕾,等.腸易激綜合征相關腸道菌群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醫研究,2020,33(6):71-75.
[10]Xiao-Peng Ma,Jue Hong,Cai-Ping An,et al.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reat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How does it work?[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20(20):6044-6054.
[11]萬鵬,畢宇峰,紀昌春,等.針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取穴規律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21,43(3):285-289.
[12]蔣一璐,鄭倩華,蔡定均,等.腸易激綜合征的針灸療效評價指標現狀與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22(8):2746-2750.
[13]彭擁軍,徐疏影,呂鶴群,等.針灸與腸道菌群[J/OL].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1-11[2021-05-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3.R.20200720.1714.004. html.
[14]劉浩,李志剛,王順,等.針刺對阿爾茨海默病精神癥狀及腸道菌群的作用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20,36(11):1-5.
[15]柯少雄,楊長青,陳俊杰,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道菌群特征及其與腸黏膜肥大細胞活化的關系[J].山東醫藥,2020,60(2):31-34.
[16]丁姮月,孫宏文.腸道菌群與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9,31(1):119-125.
[17]Verdú E F,Bercik P,Verma-Gandhu M,et al.Specific probiotic therapy attenuates antibiotic induced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n mice[J].Gut,2006,55(2):182-190.
[18]吳曼婷.針刺對肥胖大鼠腸道菌群影響的研究[D].南寧:廣西中醫藥大學,2020.
[19]王照欽,鐘蕊,高崚,等.針刺對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調節作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5):2265-2270.
[20]王深皓,鐘文婷,魯曉嵐,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黏膜相關菌群及其與癥狀的關系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8,27(12):1412-1418.
[21]莊曉君,陳旻湖,熊理守.腸道微生態參與腸易激綜合征發病的相關機制[J].胃腸病學,2017,22(3):181-183.
[22]吳小麗,黃光瑞,李曉璐,等.針灸調節腸道菌群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5(2):103-108.
[23]王茜,陳侃俊,余安勝.針灸治療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及機制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9,27(7):520-524.
[24]Wang Z,Xu cm,Liu yx,et al.Characteristic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y an insight into the pan-microbiome[J].Chin Med J(Engl),2019,132(8):889-904.
[25]陳璐,徐萬里,裴麗霞,等.“調神健脾”針法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道菌群及糞便短鏈脂肪酸含量的影響[J].中國針灸,2021,41(2):137-141.
[26]李旗,田福玲,郭振宇,等.浮針療法對輕中度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內臟敏感性、胃腸動力、腸道菌群及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1,24(9):1111-1115+1130.
[27]劉濤,劉邁蘭,劉霞,等.腦-腸-菌軸與針刺治療腸易激綜合癥的相關性[A].中國針灸學會.2017世界針灸學術大會暨2017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C].中國針灸學會:中國針灸學會,2017:2.
[28]李榕嬌,郭維龍,孫慧冰,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道菌群分布和炎癥因子及血清NPY、SP、5-HT水平的變化[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20,32(9):1060-1064.
[29]趙萌,李巖.以腸道菌群為靶點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7,26(5):487-490.
(收稿日期: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