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艷 張 錦 吳曉艷
(石家莊鐵道大學 經管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3 )
作為經濟類專業的理論基礎課,宏觀經濟學以20世紀30 年代以來的主流宏觀經濟理論為核心內容,教學目的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能熟練運用相關理論知識來分析宏觀經濟現象和問題。隨著教育科技的發展,很多高校借助超星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 等平臺,探索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項目教學法、數據可視化等被引入專業課教學改革,打磨精品課、金課等改革切實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課時不足、授課效果差的問題,延伸了課堂教學的鏈條。但是,西方經濟學課程無論是學校調整教學計劃還是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都是以供給側—課程的輸出方為導向,站在學生—課程的需求方角度進行教學改革有待進一步探討。以需求為導向的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應被提上日程,明確學生的課程訴求,據此調整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模式,以進一步提升授課效果。
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的生產決策要充分尊重市場需求,同樣宏觀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和創新也要自下而上,在充分調研學生需求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反思在學習
目的、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方向上存在的問題。
關于學習宏觀經濟學的目的,洋為中用、批判接受等是被反復強調的,但是如何利用宏觀經濟理論來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是大部分課程改革沒有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借助課堂講授、線下視頻學習和測試,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理論知識,但是知識的應用體系建設相對薄弱,主要表現在(1)學生不了解我國宏觀經濟建設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缺乏理論與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對照,缺乏對中國經濟政策與戰略的了解。(2)不能將理論知識與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的實踐相結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3)宏觀經濟運行是一項系統工程,經濟問題層出不窮,而經濟理論模型為了抓住主要矛盾,往往設置諸多前提假設,學生往往容易忽略這些前提假設,導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時很容易得出正好相反的結論。(4)經濟學思維能力培養滯后,宏觀經濟學的學習目標不應只停留在應用層次,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畢業后的工作決策和生活抉擇都會受到宏觀經濟理論的支配和影響,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經濟思維能力,對經濟新聞、經濟問題有一定的敏感度,利用經濟原理指導生活決策,這才是學習宏觀經濟學應達到的境界。
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教學平臺與課堂講授相疊加的混合式教學的順利開展需要重塑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借助主動覺醒型學習,使理論學習、實踐應用和思維培養事半功倍。但在目前的教改活動中,教師依然是授課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并不突出,表現在(1)學習模式固化,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課程內容以理論為主,傳統課堂填鴨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研究型學習、合作式學習、競賽式學習等占比較低。(2)宏觀經濟分析基礎薄弱,知識應用能力受限。宏觀經濟理論的應用研究需要搜集和分析大量的經濟數據和模型,需要熟練使用數據分析軟件如excel、spss 等,但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多數都沒有接觸過,需要利用課外的時間來積累。(3)所學內容條塊分割,不利于培養系統思維。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章節知識被打散為多個知識點,學生難以在不同知識點之間建立關聯,如GDP 與失業、通脹、經濟增長、經濟周期之間的關系,GDP 與國民收入決定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影響系統性思維的培養。(4)激勵機制不健全,考核對于學習的正向激勵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教改雖一直強調過程考核,但平時成績考核標準不明確,過程考核無據可考,主觀考核標準不明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進一步激發。
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用人單位招聘時不僅要求應聘者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而且強調計算機熟練操作、文案寫作能力、產品營銷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學生考研讀博深造則要求一定的科研基礎,教書育人本是一體。目前專業課教學上不應忽視的問題(1)囿于課時所限,傳統授課以知識傳授為主,但市場不需要知識機器,小組協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授課過程。(2)如果課程思政建設滯后,將容易造成學生意識形態偏差,也不利于職業素養提升。宏觀經濟學理論源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實踐,所述理論模型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價值觀導向,如果只是照搬理論模型學生接受比較困難且容易出現意識形態偏差,影響價值觀。雖一直強調對西經理論要批判式接受,但是授課過程中,宏觀經濟理論觀點和模型推導占據主要課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對宏觀理論進行批判評價以及中特經濟學的理論傳輸所占課時較少,思想道德提升生硬接入課程等問題使學生接受度不高,價值觀引領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基于需求側存在的問題,課題組探討基于應用場景打造的西方經濟學教學體系,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偉大成就,打造理論應用場景,豐富宏觀經濟學授課內容,明確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向,助推學生能力提升和專業素養;同時,借助應用場景分析,導入課程思政,激發愛國情懷,堅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加強價值觀引領。
傳統教學僅強調知識和應用的一維教學目標難以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課題組根據社會對經管類人才的需求特點和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從知識、素質和思政三個維度明確課程教學目的(如圖1 所示)。

圖1 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目標體系
相較于傳統目標,(1)增加應用場景和交叉知識要求:知識維度增加了應用場景設計,以用促學,要求學生能夠概述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成就,熟悉我國宏觀政策發展實踐,同時疊加了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知識,拓展學生知識模塊;(2)強化經濟學核心素養要求:素質維度強化了經世濟民+理性思辨的宏觀經濟學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增設了對西方經濟理論的批判認知要求;(3)增設思政維度目標:為避免意識形態偏差,增設了思政維度,激發愛國情懷,幫助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此外,合理分解梯度教學目標體系,具化到每一教學環節,為章節知識點合理設置分層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明確學生學習的方向。
打造應用場景,梳理教學內容,將思政引領植入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全過程,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引導學生建立對西方經濟理論的客觀評判,實現取精華去糟粕,洋為中用,運用西方經濟理論,講好中國發展故事。
1.打造應用場景:以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為依托,將所學理論納入對熱點前沿問題的剖析,依托我國經濟發展歷程,打造應用場景,知識盤活,以用促學,激發學生們探究興趣和自主學習熱忱。
2.教學內容分層:系統梳理宏觀經濟指標、短期和長期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劃分教學內容為四個層次:預習、重點講授、研究提升和復習,簡單易懂內容劃歸預習環節,通過在線平臺課程視頻、在線測試、課上PPT 展示掌握學習效果;課上針對重點、難點和理論應用場景、價值觀引領部分答疑解惑,結合理論前沿和實踐發展,篩選課后分組研究主題;復習側重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既涉及基礎理論,又涵蓋實踐應用分析和價值觀引導。
3.挖掘思政主題:以馬工程課本知識體系為基礎,結合應用場景比如GDP、高質量發展、供給側改革、扶貧攻堅戰、重啟內需、雙循環、中美貿易戰、疫情阻擊戰等,以經濟學方法+中國發展現實數據+中外對比分析,引領學生在理性和感性疊加的基礎上,堅定四個自信,提升愛國情懷。
4.補充理論批判:在現有馬工程教材基礎上,系統梳理理論模型出現的背景、前提假設,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時,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增加對理論模型批判部分的講解,培養理性思辨能力,灌輸中特經濟學理論和觀點。
5.夯實科研基礎:結合學生現有知識體系和宏觀經濟學前沿熱點問題,利用百度、中國大學MOOC 和計量經濟學課程等渠道灌輸經濟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挖掘難度適中的研究主題,培養科研思維和能力。
課題組從2017 年開始在線課程建設,經過三輪在線課程教學實踐,探索出理論知識—應用場景—理論前沿探究—思政升華的全新教學模式,解決了探索性學習課上時間不夠、學生主體性地位被弱化和意識形態偏差的問題。
1.打造全新教學過程:根據需求側存在的問題,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完善相關知識點教學設計(如圖2 所示),優化教學模式。對每一教學單元,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在線教學平臺資源,自主學習錄播課、PPT 和相關教材內容,利用章節自測題檢測自學效果,在線提交教師布置的課程討論題。預習環節所需時間控制在20 分鐘之內。具備一定知識儲備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觀看中國建設成就視頻、思政引領視頻,了解我國經濟建設偉大成就和政策實踐,結合理論進行應用場景分析,自主探究解決應用場景問題必備的知識,培養經濟學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探究理論研究前沿,熟悉經濟研究方法和結論,奠定學生的科研基礎。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引領批判認知,進行思政升華,激發愛國情懷,堅定四個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圖2 GDP 內涵與核算知識點教學設計圖
2.打磨新課例:立足打造精品課程和金課的發展目標,系統梳理宏觀經濟學知識點,將其拆分為32 或48課時,揣摩每個課時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應用場景和思政切入點,利用思維導圖明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研發宏觀經濟學新課例進行推廣和應用。
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不僅需要教學模式的創新,更需要輔之以學習方式的變革,項目小組式學習、競賽式學習、研究型學習、導圖式學習、沉浸式學習助推學生知識體系的系統化和能力提升。
1.項目小組學習模式助推團隊合作能力提升:在全新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教師借助課程群分階段發布項目小組學習目標和任務,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項目任務。對于淺顯易懂知識點,學生分組完成PPT 課堂展示,形成搜集資料、知識點總結、PPT 制作和課堂講授、現場答疑的合理分工,助推團隊協作溝通、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應用場景分析環節,學生需要分組自行探索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關的新知。在宏觀經濟主題科研方面,各項目小組集體協商選題、明確分工、分析數據、打造模型、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助推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
2.競賽式學習延伸理論應用鏈條: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和大學生雙創項目,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促進自身能力提升,又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學科競賽中的經濟熱點分析、股票基本面分析和創業項目計劃書的撰寫都離不開宏觀經濟分析,是助推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絕佳機會。而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申報和研究則是鍛煉科研能力的好途徑,學生通過參與申報項目、搜集數據資料、分析項目數據、選擇理論模型、總結研究結論等科學研究過程,最終將出色的研究成果公開發表,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
3.導圖式學習助推系統思維能力培養: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被打散為知識點,容易導致學生知識體系的條塊分割。將思維導圖引入宏觀經濟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明了不同知識點、不同章節之間的內在關聯,搞懂經濟理論與經濟建設實踐之間的邏輯聯系,亦可用于勾勒課上展示的內容框架,厘清研究報告的思路和章節邏輯關系。
4.沉浸式學習助推經濟思維能力培養:類似于學習英語,如果學生置身于英國、美國,不出半年就能突破口語難關。而經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需要讓學生沉浸其中,不僅熟悉我國經濟建設的過往,也要與時俱進,了解經濟發展的當下。每日經濟新聞播報活動的開展能幫助學生及時了解經濟發展動態,沉浸其中,助推經濟思維能力的培養。
聚焦教學目標體系,依托網絡教學平臺,科學量化考核標準,綜合運用自評、生生互評、研究報告等多元化考核方法,實施貫穿課前預習+課堂展示+課后研究+復習的全過程考核。
1.考核貫穿學習過程:全過程考核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線上與線下考核相結合,課前測+隨堂測+課后作業+展示評價+學生互評+期末考試的考核體系,切實反應教學過程與效果。
2.跨學科拓展考核內容:跨學科拓展考核內容,宏觀經濟理論與計量經濟學相結合的拓展性研究報告和小組展示PPT,能夠綜合反映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和跨學科應用能力,為提升學生科研能力奠定基礎。
3.增加分生分組考核資料庫:在平臺考核和期末考核資料基礎上,增加小組課程檔案袋、個人課程記錄單,完整記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表現和評分。
4.細化主觀性考核評分標準:針對小組主題展示和研究報告等主觀性考核,從選題科學性、工作量、研究方法科學性、結論合理性等多角度細化評分標準,準確傳遞到學生,學生有據可循,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參與的主動性和展示、報告制作的規范性。
課程教學創新直擊痛點和難題,提升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學相長,促進了教研改革的深入和推廣。
課題組成員的不斷探索成就了課程建設領域的豐碩成果。西方經濟學獲得河北省精品在線課程立項,在線教學平臺教學微視頻、課程案例、章節測試題庫和期末測試題庫資源豐富,目前已運行四輪,累計學習達10000 人次,在疫情期間被超星泛雅平臺作為優質課程包在全國高校推廣。課題組成員獲得校級教學質量獎三人次,校講課比賽一等獎三人次,三等獎一人次,河北省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二等獎一人次,成功申報立項校級教研成果兩項,完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 項。
從超星學情數據來看,學生課堂參與度較高,課堂簽到率能達到100%,課堂討論參與率最低66.8%,課前自測和課堂隨測參與率能達到95.3%~99%,從章節測試成績分布來看,滿分學生的占比能達到52.3%,不及格的學生占比最多為6%。學習主動性的增強帶動了學習成績的提高,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西方經濟學平均成績提升了8 分,通過率提升了23.5%。
在理論學習基礎上,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項目申報和比賽,累計立項國家級項目5 項,省級項目12 項,國家級競賽一等獎1 項,三等獎2 項,省級競賽一等獎4 項,二等獎5 項,三等獎4 項,指導學生利用經濟理論和方法發表省級以上論文7 篇,為進一步考研深造奠定了基礎。
大量經濟發展成就和政策案例被引入教學過程,通過價值觀引領和對相關經濟理論的批判,學生感懷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感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以人民為中心”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堅定了“四個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