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琴
產后出血指順產產后24 h 內出血量達到500 ml,剖宮產產后24 h 內出血量達到1000 ml。當前臨床上治療產后出血的方法主要有子宮按摩、子宮填塞、子宮收縮劑注射等,但療效不佳,甚至需要行子宮切除止血,對孕婦危害極大。為此,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措施。宮縮劑、子宮按摩、子宮切除、子宮填塞紗布、子宮加壓縫合是治療產后出血的主要方法[1]。本研究選擇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100 例剖宮產產后出血產婦,根據數字表隨機分為常規止血組和子宮壓迫縫合術組,每組50 例。常規止血組的產婦給予常規止血方案治療,子宮壓迫縫合術組在該基礎上增加子宮壓迫縫合術。比較兩組止血效果、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了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100 例剖宮產產后出血產婦,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止血組和子宮壓迫縫合術組,每組50 例。其中,常規止血組產婦年齡21~41 歲,平均年齡(31.23± 3.42)歲;孕周37~40 周,平均孕周(38.67±0.81)周;初產婦30 例,經產婦20 例;產后出血原因:子宮收縮異常27 例,軟產道損傷12 例,胎盤因素8 例,原來子宮瘢痕切口出血3 例。子宮壓迫縫合術組產婦年齡22~40 歲,平均年齡(31.21±3.08)歲;孕周37~40 周,平均孕周(38.83±0.82)周;初產婦31 例,經產婦19 例;產后出血原因:子宮收縮異常27 例,軟產道損傷13 例,胎盤因素8 例,原來子宮瘢痕切口出血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止血組給予常規止血方案治療,用紗布填塞子宮止血,并注射宮縮素,用內窺鏡探查,用無菌鉗將紗布通過陰道插入宮腔,嚴重的產婦可以行雙側子宮動脈結扎術。
子宮壓迫縫合術組在常規止血組基礎上增加子宮壓迫縫合術。操作人員將子宮從腹腔提起,雙手緊握擠壓宮體,觀察宮體內出血減少情況,然后用B-Lynch縫合子宮。制作一號針可吸收縫線:①1 號針可吸收縫線從子宮切口右側3 cm 處向下緣2~3 cm 插入針頭,由切口上緣通過宮腔拔出;②在子宮體表面收緊縫線,并從子宮底部繞到子宮后壁,將針插到與針出前壁相同的位置,將針拔出;③穿過子宮后壁,靠近子宮表面,繞過子宮底至子宮前壁下段,在子宮切口左側3 cm 處插入針頭,在子宮切口左側3 cm 處,在切口下緣2~ 3 cm 處,在子宮腔內拔針;④拉緊縫線,緊壓子宮,將縫線兩端打結。使子宮呈縱向壓縮狀,打結要牢固,以免縫線松脫影響手術效果,觀察子宮出血情況,出血減少或基本停止后迅速連續縫合子宮切口,恢復子宮解剖的完整,觀察子宮收縮情況。確認子宮縮小變色、變硬,生命體征平穩。常規關腹。術后處理與其他剖宮產術后處理相同。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止血效果、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止血效果判定標準:顯效:產后出血停止,生命體征正常;有效:產后1 h 內出血量≤50 ml,子宮逐漸收縮,生命體征已恢復正常;無效:出血情況沒有好轉,產后1 h 內出血量>50 ml,子宮無收縮跡象,生命體征沒有變化或者病情惡化[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并發癥包括感染、宮腔粘連。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 子宮壓迫縫合術組止血總有效率96.00%高于常規止血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n,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常規止血組血紅蛋白為(97.01±2.15)g/L,與子宮壓迫縫合術組的(97.14±2.15)g/L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紅蛋白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子宮壓迫縫合術組血紅蛋白(127.12±11.15)g/L 優于常規止血組的(110.32±4.15)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子宮壓迫縫合術組有1 例感染;常規止血組有3 例感染,5 例宮腔粘連。子宮壓迫縫合術組并發癥發生率2.00%低于常規止血組的1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剖宮產后24 h 內出血量>1000 ml 即為產后出血,是圍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顯示,產后出血所致子宮切除率為0.15%,具體原因如下。①子宮收縮乏力:70%左右的產后出血是由于子宮收縮乏力引起,這種情況是由于子宮肌肉組織結構的收縮無力,減少甚至消失在體內血管,最終導致產后出血;另外,部分產婦伴有子宮肌纖維發育不良、子宮畸形、子宮肌瘤等,產后出血的可能性也會明顯增加。②胎盤因素:20%左右產后出血是由于胎盤因素造成的。胎盤早剝、胎盤滯留、胎盤早剝等因素會對母體收縮產生影響,導致產后出血。③軟產道損害:軟產道主要包括陰道、宮頸、會陰和子宮,而軟產道損傷指產婦這些部位受到損傷。軟產道損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外陰組織結構彈性差,產婦可能有陰道炎或外陰炎等;當婦女生產巨大胎兒時,生產速度快或生產率高,導致軟產道的損傷。④凝血功能異常:胎盤早剝、妊娠期急性脂 肪肝、羊水栓塞、胎盤早剝等都是引起產婦凝血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3-5]。
有關結果顯示[6,7],子宮壓迫縫合技術的基礎是縱向壓迫子宮壁弓狀血管,使其血流減少,從而導致局部血栓形成。與此同時,子宮肌層缺血會刺激子宮收縮,進一步壓迫血竇,關閉血竇,止血。子宮壓迫縫合術比結扎等止血方法更為清晰,對身體傷害較小;與介入治療等止血方法相比,對子宮壓迫縫合技術的要求較低,更有利于基層醫院的發展。在子宮內縫合時,主要是通過捆扎,擠壓子宮壁上的血管,減慢和減少血流量,通過局部血栓來達到止血效果,手術方法簡單,術后并發癥少,用于宮縮乏力、前置胎盤植入、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所致產后出血,它的療效優于常規治療方法。子宮加壓縫合在治療產后出血方面效果顯著。
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宮縮乏力、前置胎盤、凝血障礙引起的產后出血,其止血作用機制比傳統治療方法更為科學合理,止血效果更佳。盡管宮內壓迫縫合臨床效果良好,改變了治療方式。必要時,為挽救孕婦的生命而實施子宮切除術。在實際治療中,應結合產婦實際情況,科學地選擇治療方法[8,9]。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子宮壓迫縫合術組止血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止血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紅蛋白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子宮壓迫縫合術組血紅蛋白水平優于常規止血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宮壓迫縫合術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止血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子宮壓迫縫合術是一種新的手術方法,可解決剖宮產術后出血癥狀,與傳統的子宮縫合方法不同。傳統的縫合方法是用機械方法對子宮壁作縱向機械壓迫,降低相應血管的血流量,促進局部血管血栓形成,提高止血效果。同其他方法相比,子宮壓迫縫合術的縫合操作簡單,相關技術要求不高,術前無需特殊設備,所以子宮加壓縫合術可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剖宮產后出血的主要癥狀有宮縮、體力過重、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凝血功能異常。子宮壓迫縫合術可擠壓子宮前后壁,擠壓子宮壁血管,降低血流速度,顯著降低出血量,血液流速慢還可以促進血栓形成,從而止 血[10-12]。
綜上所述,常規止血方案聯合子宮壓迫縫合術對于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更好的提高治療效果,恢復血紅蛋白水平,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