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是近幾年來臨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泌尿系統惡性腫瘤,其是指發生與前列腺組織的上皮惡性腫瘤。結合既往的臨床數據整合狀況,前列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為每10 萬人中約有10 例,且年齡與發病率存在較大的聯系[1]。通常,在55 歲之前個體發病的可能性較低,多數<55 歲的前列腺癌患者均存在遺傳現象;而在55 歲之后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會逐漸上升,在70~80 歲到達發病的峰值[2]。在WHO研究中指出,超過4 成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而基因檢測和癌癥篩查是預防癌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個體存在前列腺癌的一些征兆時必須要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目前,臨床常用于前列腺癌診斷的途徑有直腸指診、血清學標志物檢測、前列腺超聲、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其中,MRI 是準確率較高,且操作較為便捷的一種檢查方式,其是一種具有多種功能成像的技術。其中,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一種無創活體組織MRI 技術;磁共振波譜分析(MR spectroscopy,MRS)是一種活體內某特定組織區域化學成分測定的無損傷技術,也是目前唯一一種無創部分區域成分測定術。這些檢查方式均是在MRI 的技術上所形成的一種新型的功能分析診斷方法。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就3.0 T 磁共振多種功能成像技術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運用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6 年1 月~2021 年 1 月收治的60 例資料完整的前列腺癌患者臨床資料,年齡42~80 歲,平均年齡(65.92±7.98)歲,在生化檢驗中,總前列腺特異抗原3.62~382.10 μg/L。納入標準:①患者具備實施常規MRI、DWI、MRS 掃描的指征[4];②患者在影像學檢查后均實施手術后治療,且經過病理學檢查,符合前列腺癌的診斷標準;③患者無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慢性傳染性疾病與精神性疾病;④患者體力狀況較好,能配合檢查開展;⑤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檢查前需要告知患者以磁共振設備進行前列腺檢查時需要注意的內容。在檢查前1 d,需要對患者進行腸道準備,即讓其進食少渣的飲食,并且口服緩瀉藥。然后結合病灶對患者進行體位調整,實施常規MRI 掃描序列,然后予以DWI、MRS。在本次掃描中,磁共振設備選取的是美國GE 3.0 T SIGNAHDX。具體操作如下。
1.2.1 常規MRI 掃描 ①橫軸位T1WI:TSE,TR 500,TE 12,FOV 400×400,矩陣320×320,層厚5 mm;②橫 軸位T2WI:TSE,TR 3200,TE 96,FOV 400×400,矩陣320×320,層厚5 mm;③橫軸位T2WI-FS:STIR,TI 230,TR 4000,TE 96,FOV 400×400,矩陣320×320,層厚5 mm;④冠狀位T2WI:TSE,TR 3000,TE 96,FOV 400×400,矩 陣320×320,層厚5 mm;⑤矢狀位T2WI-FS:STIR,TI 320,TR 4000,TE 96,FOV 400×400,矩陣320×320,層厚5 mm。
1.2.2 MRS 選取的是PROBE-SI144,參數設定為TE 144.0,TR 1000.0,對患者進行多體素MRS掃描。在掃描后,能夠將搜集的數據及時傳送到工作站,并且由專業的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繼而獲得前列腺相關的各種代謝產物的MRS數據。
1.2.3 DWI 運用EPI-SE 方法對患者進行DWI,彌散感應系數分別設定在50、400、800、1400 s/mm2,在X、Y、Z 三個方向對患者施加彌散梯度。對病灶興趣區進行DWI 信號強度測定,在ADC 圖紙上對ADC 值進行測量,取其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常規MRI 掃描結果,比較不同前列腺組織以及周圍組織的磁共振MRS 與DWI結果。在進行磁共振DWI 掃描時結合ADC 圖對其ADC 值進行測量;在進行磁共振MRS 掃描時選擇3 個體素內感興趣區分別計算Cho、Cre 及Cit 的波峰峰值,記錄(Cho+Cre)/Cit。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常規MRI 掃描結果 在以常規MRI 對前列腺患者進行掃描時,其以每個患者2 例前列腺側葉作為掃描方向,60例前列腺癌患者,即共有120個前列腺側葉,在掃描時有72 個側葉診斷出前列腺癌。
2.2 不同前列腺組織以及周圍組織的磁共振MRS 與 DWI 結果比較 前列腺癌患者在經過DWI 掃描時病灶ADC 值均低于周圍帶和移行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前列腺癌患者進行MRS 掃描時,病灶的(Cho+Cre)/Cit 值均高于周圍帶和移行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前列腺組織以及周圍組織的磁共振MRS 與DWI 結果比較(±s)

表1 不同前列腺組織以及周圍組織的磁共振MRS 與DWI 結果比較(±s)
注:與病灶比較,aP<0.05
MRI 是近幾年來運用率較高的一種檢查方式,是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根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的衰減狀況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出的電磁波獲取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可根據此繪制出物體的內部結構圖象[5]。在將該類技術運用于人體內部結構檢查時能夠對個體內部狀況進行觀察,從而達到醫學診斷的目的,目前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運用相對普遍。前列腺癌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在歐美國家居于惡性腫瘤發生率之首,且死亡率僅次于肺癌[6]。雖然,在當前我國前列腺癌的發病率低于歐美等國家,但也有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老年男性患者的生命。而由于MRI 的成像分辨率相對較高,其具有多功能成像的特點,在前列腺癌診斷中具有較高的運用價值[7]。在醫療設備不斷優化的狀況下,3.0 T 磁共振設備的感應強度、成像分辨率以及信噪比均相對較高,且相對于活體組織檢查時信號更為均勻[8]。再者,這種檢查方式能夠在無創的前提下對患者的病灶以及其內部結構進行確定和觀察。在運用時其能夠在常規掃描模式下對前列腺組織的結果進行顯示[9]。然后,根據DWI 和MRS 所獲取到的信息對患者進行進一步的病情觀察[10]。這主要是因為MRS 掃描的基礎是水分子運動,其提供給予器官組織生理狀態的信息,有助于鑒別工作的開展[11];而MRS 是MRI 技術與磁共振波譜技術相互結合而形成的,其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強的特點[12]。在本次研究中,前列腺癌患者在經過DWI 掃描時病灶ADC值(0.68±0.04)×10-3mm2/s 均低于 周圍帶的(1.98± 0.34)×10-3mm2/s 和移行帶的(1.52±0.22)×10-3mm2/s,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前列腺癌患者進行MRS 掃描時病灶的(Cho+Cre)/Cit 值(1.68±0.42)均 高于周圍帶的(0.54±0.07)和移行帶的(0.76±0.22),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也就論證了多種功能成像技術運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以3.0 T 磁共振多種功能成像技術對患者進行檢查,其可通過DWI 掃描取得ADC 值,通過MRS 獲取(Cho+Cre)/Cit 值,這些都是診斷前列腺癌的依據,可在臨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