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定倩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這是我國廣大殘疾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和特殊教育工作者翹首以盼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從第一、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到這次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彰顯黨和政府“辦好特殊教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特教特辦,久久為功,要讓特殊教育的發展與實現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戰略部署同步。
發展提升特殊教育,教師是關鍵,需要充分發揮師范院校(專業)的整體作用,為國家培養大批優秀稱職的特殊教育教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雙軌制已發生深刻變化,普通學校正在成為實施特殊教育的主體,融合教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特征之一。例如,2018—2020年在普通中小學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數量就分別占當年特殊學生在校生總數的49.41%、49.15%、49.47%[1-3]。《行動計劃》提出,“以適宜融合為目標,按照拓展學段服務、推進融合教育,提升支撐能力的基本思路,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鼓勵普通幼兒園接收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兒童就近入園隨班就讀”“壓實義務教育階段普通學校接收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工作責任”“支持普通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接收殘疾學生隨班就讀”“完善殘疾學生就讀普通高校措施。支持普通高校、開放大學、成人高校等面向殘疾人開展繼續教育,暢通和完善殘疾人終身學習通道”[4]。可見,貫通各學段的融合教育體系終將建立,普通學校所有教師都與特殊教育有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完成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任務中缺不了殘疾人。截至2019年底,我國培養教師的院校有605所(其中師范院校199所,非師范院校406所),而同期設立特殊教育專業的院校只有86所,僅占師范院校總數的14.2%。顯然,靠不足六分之一的院校去支撐整個融合教育體系是不可能的,需要整個教師教育體系一起發力。這實際也是給每所師范院校拓展學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和空間。因此,所有師范院校(專業)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貫徹黨和政府大力推進融合教育的要求,在培養滿足融合教育發展的教師隊伍上共同作為。
1989年5月,國家在《關于發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高等師范院校應有計劃地增設特殊教育課程”[5]。30多年來,國家所有特殊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文件中始終有此要求。有些師范院校可能擔心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而不開此課,殊不知這種做法已不適應師范生成長的需要。對特殊教育一無所知的師范生在實習中遇到特殊學生會不知所措,而學過特殊教育知識理論的師范生,特別是已走上普校教師崗位的畢業生都感念大學開設的特殊教育課程。縱觀近些年出臺的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試行),無一不要求教師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其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專門提出,“了解不同年齡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掌握保護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策略與方法”[6]。面對融合教育新發展,《行動計劃》再次提出,“推動師范類專業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內容,提高必修課比例”,還首次提出,“注重培養適應特殊教育需要、具有職業教育能力的特殊教育師資”,以適應不同類型特殊學生職業教育的需要[7]。“特教+職教”復合型知識技能教師的培養,既要源自普通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課程結構的調整,又要源自職業師范院校專業課程結構的再造。值得注意的是,新發布的《“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專門要求“在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增加特殊教育專業課程,提高師范生的融合教育能力”[8]。因此,師范院校要真正遵循“學生為本、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辦學理念,達成培養優秀教師的辦學目標,就必須將“特殊教育”確定為師范生的必修內容。在推動師范院校開設特殊教育課程這件事上,現設有特殊教育專業的院校應該首先做起。
目前,許多師范院校(專業)由于缺少科班出身的教師而開不出特殊教育課程。2016年1月教育部發布的《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中提出,“招收5人以上數量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一般應設立資源教室”“資源教室應配備適當資源教師”“資源教師原則上須具備特殊教育、康復或其他相關專業背景”的規定[9],許多地方因缺少符合資質的資源教師而延遲設立資源教室。這都與特殊教育專業教師數量供給不足有關。因此,扶持特殊教育專業的發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辦好特殊教育,首先要辦好培養特教教師的師范教育。解決需求與供給不平衡的矛盾,就要制定特殊的政策。《行動計劃》提出“加大特殊教育專業碩士、博士培養力度”,可化解師范院校(專業)開設特殊教育課程無專任教師的難題;“適當擴大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招生規模,根據實際需要,優化公費師范生招生結構,傾斜支持特殊教育公費師范生培養”可為普通學校輸送合格的資源教師[10]。這些傾斜化政策的落地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予以特殊的關心。只要持續增加高層次專業化的特殊教育教師,就會使越來越多的師范院校在培養特殊教育教師上能夠作為。
面對新階段發展提升特殊教育的新目標新任務,有需求地區的師范院校需要創造條件開設特殊教育專業,更多的師范院校(專業)需要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在培養特殊教育教師或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知識理論的普通教師上提質增量。為此,《行動計劃》提出了針對性的督導檢查措施,如“推動師范類專業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內容,提高必修課比例,并將其納入師范專業認證指標體系,落實教師資格考試中含有特殊教育相關內容要求”“國家在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中,將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各地教育督導部門和責任督學,要將特殊教育納入督導范圍”[11]。通過強化政府督導評估,發揮激勵與問責機制,使師范院校在培養特殊教育教師上積極作為,更好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