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彬 閔 笛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七部門的《“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中特別指出,要促進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促進教育系統內生性變革的重要力量,在促進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教與學方式多樣化,以及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應不斷探索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融合的多元模式與中國道路,以創新研究驅動特殊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特殊兒童中視力障礙和聽力障礙學生,由于感知通道受阻,在學習中面臨著信息獲取不完整、理解困難、溝通交流不暢等各種障礙,造成極大的學習困難。根據缺陷補償理論,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配備助視器、助聽器(人工耳蝸),達到信息增強的目的,解決殘疾學生“看不清”“聽不清”的問題。同時,還需要充分運用各高等學校及科技公司有關語音識別、語音轉寫等信息技術及手語識別等最新科研成果,實現信息在不同感覺通道間的轉換,充分發揮殘疾學生未受損的其他感官的能力,解決“看不見”“聽不見”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成為實現個別化教育、適性教育、無障礙學習等教學理念的助手,我國信息技術融入特殊教育的法律政策在不斷完善。目前,我國已經相繼出臺《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聾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2016)等相關課標和文件,已經建成不少特殊教育相關的區域性、地方性網站。但同時也要看到,國內信息技術融入特殊教育還存在著環境建設薄弱、區域差異明顯、數字內容資源短缺、特教教師缺乏專業培訓等問題。
通過信息技術,全面建設面向各類殘疾人、各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在線名師課堂共同體,堅持立德樹人原則,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同謀劃、共同建設、共同分享、共同維護;全面統籌特殊教育事業的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首先,面向殘疾人的特殊教育的課程錄制由國內特殊教育知名專家和優秀教師參與,從根源上解決面向殘疾人的優質師資短缺和教學方法、授課模式、授課內容滯后的問題;其次,利用教學名師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入淺出地對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理解相對困難的殘疾學生開展特殊教育教學,通過采用針對殘疾學生優勢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使殘疾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有效;第三,以信息化教學平臺為載體,名師課堂可以讓殘疾學生足不出戶,突破時空局限,隨時隨地開展學習,特殊教育惠及更多的殘疾人,使特殊教育更加人性化、教育資源泛在化、教育模式普適化,縮小殘疾人教育的地域差異。
《行動計劃》指出,加大力度推廣使用國家通用手語和國家通用盲文。中國殘聯等七部委印發的《第二期國家手語和盲文規范化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也明確提到,要加快推進手語和盲文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加快建設手語和盲文語料庫及手語和盲文信息平臺,提高信息化水平。繼續進行全國手語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國家手語語料庫,進一步豐富國家通用手語。開展“手語語言保護”工作試點,保存、拯救瀕危手語資源;建設以學習、研究、推廣國家通用手語為主要功能,兼顧其他領域的手語研究學習交流平臺。完成國家通用盲文語料庫與信息化協同平臺建設,構建國家通用盲文語料庫大數據平臺。研發盲文語料采集輔助軟件和加工工具,開發漢盲雙向轉換、語音與通用盲文雙向轉換、通用盲文全息多維顯示、移動電子設備盲文信息處理等多項信息無障礙技術,及時研發國家通用盲文全息電子詞典。
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研制技術等級標準,開展國家通用手語和通用盲文水平測試。盡快研制和發布國家通用手語和通用盲文的等級標準和水平測試大綱,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國家通用手語和國家通用盲文水平測試。做好題庫開發、人員培訓、測試認證等工作。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及互聯網線上資源優勢,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資源教室配備滿足殘疾學生需求的教育教學、康復訓練等儀器設備和圖書。依托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最新科研成果,加強學校無障礙設施設備配備和無障礙環境建設,為殘疾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提供無障礙支持服務。通過互聯網+及大數據信息技術,大力推進國家、省、市、縣、校五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目前,全國共有20余家高等學校單獨考試招收殘疾大學生,可以依托這類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建設若干個國家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黨的十九大提出“辦好特殊教育”?!稗k好特殊教育”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和發展。我們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努力為實現《行動計劃》中“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目標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