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闞 歡,范方宇,劉 云,張雪春,韓 龍
(西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224)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立德樹人”是高校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1]。在全社會共同倡導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順勢而生。課程思政是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目標的一種教育理念,它以專業知識為切入點,通過融合專業教育與思政內容,達到高校立德樹人的目的[2-3]。同時,“雙創”教育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并引發人們廣泛關注。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大學生必將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中堅力量。因此,積極推進大學生雙創教育實踐活動、培育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卓越人才成為當務之急[4-5]。
食品化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及其相關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之一。它是從化學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組成、結構、理化性質、營養、安全性及其在生產、加工、儲藏和運銷過程中發生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食品品質和安全性的影響的一門基礎應用科學[6]。食品化學課程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食品加工與保藏的理論和技術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學生今后從事食品加工、保藏和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產品研發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7]。西南林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化學課程組從課程自身入手,不斷深挖課程思政素材,結合區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在知識傳播和雙創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適當融入思政元素,對食品化學課程立德樹人教學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以期達到培養出既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又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和貫穿專業知識教學的全過程,前提是任課教師要從思想上真正領會到課程思政對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增加一門課程或一項教學活動,而是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發揮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8-9]。
目前,食品化學課程的教學體系比較完善。西南林業大學食品化學課程教學大綱包含水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維生素、礦物質、酶、食品風味物質、食品添加劑及內源性有害成分等內容,共48學時,且每章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都已明確。教學內容只是針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還很薄弱,尤其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食品行業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因此,食品化學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為大學生即將從事的相關教學科研工作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讓食品化學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從而將職業品德和科學精神有機融合在一起[10]。在講授食品添加劑這一章時,不僅要讓同學們了解食品添加劑的作用(比如能提高食品的保藏性能、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狀、保持或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以及有利于食品加工生產等),而且必須讓同學們了解食品添加劑在管理及使用中出現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讓同學們從職業道德的角度領會“立德樹人”的深刻含義,從而讓同學們自覺樹立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
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主要體現在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有意識地提高社會人文關懷[11],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引導或啟發學生的人文關懷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食品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過程中,筆者所在課題組深入挖掘、不斷提煉課程思政的教學題材,從PBL教學、TBL教學、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及共享實驗室建設等方面融入鮮活、生動的課程思政元素,構建食品化學課程立德樹人的多元化教學方式。
2.1 PBL教學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小組討論為主要教學形式的教學模式。PBL教學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理論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系的不足,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分析及解決問題[1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開展針對問題的大討論,包含理論知識、生活經驗、社會發展、飲食文化、食品安全、職業操守、從業者經營規范及社會監督等方面,既反映出學生對綜合知識的掌握及運用情況,又能客觀反映PBL結合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非酶褐變中的美拉德反應時,給學生提出問題“這個反應在什么樣的食品加工中會產生”“反應發生后對食品的營養價值、品質及食品安全帶來什么樣的問題”等,通過問題討論讓學生從自身專業角度思考將來能為食品行業發展及人類健康作何貢獻。
2.2 TBL教學TBL(target-based learning)是一種以“目標制定、目標導學、目標任務驅動、目標修正與目標達標”為路徑的目標教學模式。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的教學方式[13-14]。通過制定單元教學目標著重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實驗實踐能力及思維創新能力,在實施過程中融合區域特色、歷史人文及行業發展等思政元素,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及職業素養的提高。
2.3 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是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成功案例或重大事故等典型性案例,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認真分析和討論,再由教師進行總結評價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法[15]。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與具體案例相結合,通過具體案例承載思政元素,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16]。
食品化學的每個章節都有很多與食品安全相關的經典案例,比如水源污染問題、三聚氰胺事件、地溝油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將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與課程教學結合起來,讓同學們對食品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品德和素質展開大討論,從而啟發同學們做德才兼備的食品專業人才。
2.4 翻轉課堂翻轉課堂轉換了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及課后設計3個階段。課前設計主要是通過導讀、微課、視頻、教學課件、課前問卷等內容的學習,提出問題并解決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課中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與同學們進行學習交流和學習心得的分享,初步完成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應用;課后設計以線下教學為主,通過設置課程調研及問卷調查等環節,提交自己的實踐作品及分析報告,完成教學評價[17]。
2.5 共享實驗室建設實驗室作為高校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場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要發揮高校實驗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育人作用,就必須充分挖掘高校實驗室工作及相關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18]。
西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提升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職業素養,構建了食品相關專業實驗室的開放共享機制,包括轉變實驗教學主體、完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建立實驗室互聯網化運行機制、采用開放式實驗教學新模式及學科競賽驅動機制等。
要達到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目標,教學評價是考查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措施。要發揮教學評價在教學改革中的導向、診斷、調控和激勵作用,首先要搞清楚課程思政效果“用什么來衡量”“評什么”“怎么評”等問題[19]。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評價的對象也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另外,教學過程的開展是動態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評價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因此教學評價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3.1 對教師的評價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課程考核都是針對學生的平時表現和學習成績,忽略了對任課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啟發、引導、傳授及解惑的作用。除了學校教學設施保障、教材選擇、教學內容的實施外,給學生思想上的啟迪、職業素養的引領是教師的責任。特別是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與實施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也是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應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對教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評價,二是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思政元素傳播知識的能力,三是傳播正能量、正確引導學生如何做到德才兼備。
3.2 對學生的評價課程思政的實施對象是學生,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全方位的,應包含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及價值觀培養等。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包括平時上課表現、期末考試成績,而且要包括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對國家發展的高度認同感以及將來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自豪感。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既要肩負著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重任,又要肩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重要使命。教師要時刻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儲備,滿足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要求,又要加強自身的政治素養和人文關懷,保證每個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在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目標的驅使下,西南林業大學食品化學課程組將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化學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從轉變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理念、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及動態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通過比較學生的課程成績及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發現,這種立德樹人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對食品化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