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潔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的落地,擊中教育“短視化”“功利化”的要害,能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在“減時”的同時,教師要設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吃飽”“吃好”,要讓學于生、彈性施教,發掘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做到“減時不減效”“減時不減質”。
“雙減”政策進一步壓縮了學生的課后作業時間,教學主體向學生轉移、教學重心向前推移,借助于課前預學,要提升聽課效率,減少課后訓練的時間。教師課借助導學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課堂結構,實現師生活動的融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1.依托化學教材,注重方法滲透
教材是學習之“本”,針對教材越來越薄、習題越來越少的現狀,學案成為學生預學的重要材料,它是連接教材、教師、學生之間的紐帶,能為學生的預學提供明確的指向。教師要教會學生預學的流程,如何利用工具書解決自己的預學疑惑,如何提升自己的記憶力,如何反思。只有掌握科學的方法,才能學有成效,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注重答疑解惑,提升指導成效。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疑難問題會有所不同,教師要充分把握學情,了解學生差異,針對學生的自學難點、易錯點、困惑點等,或采用啟發引導,或引導學生小組協作,讓他們思考后再通過分享進行思維碰撞,這能令他們茅塞頓開,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內容時,教師播放《國家探秘》的視頻,提出問題:雷峰塔地宮下塵封千年的大鐵函鐵銹斑斑,為何舍利塔卻熠熠閃光?教師以視頻內容自然過渡,引領學生進入金屬化學性質內容的探究。教師播放“真金不怕火煉”的視頻,展示金屬鎂和鐵燃燒的現象,并提出問題:“如果將金與這兩種金屬比較,則金排在什么位置?為什么?”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水平去提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探索,讓他們利用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來對比金屬活動性的強弱,從而提升他們的分析能力,同時能解決其自身的認知疑惑。
2.加強師生互動,導學導教共融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交流能讓不同的見解得以交匯。沒有互動,學案只能發揮“導學”的功能,未能凸顯“導教”作用。學生要將疑難點向老師、同學求助,交流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去探討問題,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化學肥料》內容時,教者設計導學內容:呈現一組沒有標簽的化肥圖片,并提出問題:小雅從網上買了碳酸氫銨、氯化銨、過磷酸鈣、硫酸鉀等四種化肥,可粗心的老板忘了貼標簽,你能幫助她鑒別一下嗎?學生結合教材的內容介紹,提出從外觀、氣味與溶解度等方面進行對比、鑒別找出過磷酸鈣、碳酸氫銨,并通過組內成員的探討,思考用化學方法區分剩下的幾種化肥。如將它們與Ca(OH)2進行反應,并在學案上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學生在組內共同歸納出用物理、化學方法鑒別氮肥、鉀鈀與磷肥的方法。
教師要以愉悅的氛圍、多變的手段給學生帶來直觀的體驗,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生的探索求知好奇之心,讓他們積極融入探索活動中。教師要拉近學習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的思維進行攀爬,幫助他們順利地跨越學習障礙。
1.借助問題情境,促進探究興趣
教師如果急于傳授知識,學生就會覺得知識是枯燥、無趣的。教師應要運用教學手段引領學生進入振奮的狀態,引發他們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在思索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燃燒的條件”一課內容時,教師播放神州十三號發射升空的視頻后呈現幾幅熊熊大火的畫面,讓學生談談火是如何產生的,燃燒究竟需要怎樣的條件,怎樣才能讓火更好地為人類造福等問題。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是把雙刃劍”,只有掌握規律,趨利避害,才能讓火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也讓學生產生探究燃燒的本質與燃燒條件的興趣。教師還可用“燒不壞的手帕”實驗引發學生思考:原本浸透酒精的手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培養學生探索化學現象的欲望,引發他們主動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
2.利用多元條件,活躍教學氛圍
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師講生聽”模式的制約,要合理運用媒體技術吸引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的對話交流。教師創設媒體、實驗等情境,克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足的問題,促進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教師應發揮化學的學科優勢,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探究隱于化學現象背后的規律,感受到化學學科的魅力。教師要借助多媒體刺激學生的感官,動態地呈現內容,能以情啟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化學活動。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金屬材料”一課內容時,讓學生通過看視頻、上網查資料等方式了解人類發現、認識、使用金屬的歷史。教師讓學生分組實驗,觀察鐵絲、銅絲、鋁絲表面的顏色,用手折、小刀割、鐵錘錘、酒精燈加熱、電池小燈泡等方式了解這些金屬的物理屬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的能力,領悟到科學的研究方法。
化學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習得、能力的提升,還要注重學生自學潛能的發掘、探索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1.探尋生活現象,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千世界中有著許多奇妙的自然現象,蘊含著物質變化的規律,教師要建立化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領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世界,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教師要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向學生講解化學知識,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認識。
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內容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常有不法分子以黃銅冒充黃金進行詐騙活動,兩者從外形看較為相似,難以辨別,請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設計鑒別真假黃金的方案。有學生提出,根據兩者物理性質的不同,采用測密度、刻劃、火燒等方法辨別真假,教師適時引導:能否運用化學知識去辨別真假?教師以生活問題導思,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
2.尊重個性差異,提升學習內驅
每個學生的認知儲備、理解能力、興趣愛好都不同,教師在進行普適性教學的同時,要彈性施教,為不同層次、不同學力的學生留有時間與空間,讓學優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也讓學困生不因壓力過大而失去學習興趣,要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他們的正面行為加以強化,加深他們的自學內驅。
3.留足自學時間,促進自主發展
教師在提問后,要依據問題難度,為學生留有適度的時間,學生在充分考慮后通常回答的會更全面、更深入。在學生回答后,教師也要適當留時,讓其他同學去補充、完善、糾偏,形成有深度的理解。
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中“金剛石、石墨和C60”一課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嗎?金剛石、石墨和C60是同一種物質嗎?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呈現金剛石的圖片,讓學生說出它的性質與用途,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能用石墨制作鉛筆芯,為什么用石墨作電極,這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質,家里有生了銹的鎖用鑰匙不能把它打開,該怎么辦?這利用了石墨的什么性質等問題。簡易凈水器利用了活性炭的什么性質?在“雙減”背景下,教師為學生留有自主閱讀、思考的時間,能夠促進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和學習,了解更多,記憶更深刻。
總而言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變“灌輸”為“引導”,為學生搭建自主探學的舞臺,為他們提供自主閱讀、思考、實驗、分析的機會,讓他們的自學潛能得到激發、自學興趣得到培養、自學積極性得到提升、自學能力獲得提升,幫助學生尋找到合適的自學方法提升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化學素養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