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蘭
語文教育是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樹立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其不僅有著特色鮮明的文化元素,還對學生的審美傾向和精神品格有著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民族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時代性的重要時期,教師應積極對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元素進行挖掘,找尋情感內容的共鳴,引導學生逐步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基于外在的繁雜環(huán)境、內在過強的自我意識以及認知的局限性,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诖?,要想使其樹立起良好的文化自信,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從經典作品著手,帶領學生深入品讀,進一步對偉人的精神品格、責任擔當進行學習,通過偉人的智慧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審美情趣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比如在進行七年級下冊的《木蘭詩》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詩中主人公花木蘭的家國責任和英雄品質充分地提煉出來,重點突出花木蘭雖為巾幗,但是英雄氣概絲毫不輸須眉的品質。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演繹的形式,讓學生分角色完成《木蘭詩》中的場景,學生還可以在《木蘭詩》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進一步激發(fā)文化自信,并促進審美能力的提升。
初中學生的個體思想認知處在逐漸成熟的階段,借助語文教學來進一步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的能力和意識,是初中語文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載體是文學作品,這些教材中的文學作品蘊含了豐富、多元的美學價值,其中不乏品質美、情感美、意境美和語言美的作品,而這些美學資源都是進行初中學生美育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利用教材內容展開教學,從文中的意境美、語言美等角度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美學思維滲透,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比如,在進行八年級下冊的《背影》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導入來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背影》講的是誰的背影?作者為何寫下這篇《背影》?作者想表達的情感是什么?對于父親的背影,作者內心有何感受”引導學生帶著上述問題來對課文進行閱讀。這不僅能使學生明確課文的重點,還能夠從側面引導其進行有效的探索和思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在思維方面的能力,并且學生還能夠通過教師預設的問題來提高自主思考和學習的能力,進一步養(yǎng)成良好閱讀的習慣。
再以七年級下冊中的《夜泊秦淮》一文的教學舉例,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多媒體圖片等形式對本文所描述的畫面進行簡單的呈現。全詩前半段通過月色、青煙、白沙等意象事物來對靜謐、孤獨的場景進行鋪設。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借助多媒體設備,將文中提到的相關內容以圖片或者視頻進行展示,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并且還能對詩句中的語言美進行深刻領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通過小組形式來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感知程度進行表述,這不僅可以掌握學生對本文內容的理解程度,還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審美意蘊深度挖掘,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文化自信,同時也有效提高其審美情趣。

初中語文學科中含有豐富的美學內涵,其中包括思想方面的意境美、藝術方面的形象美以及語言方面的結構美等。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對教材內蘊含的審美素材進行挖掘,不斷為學生傳遞語文中的各種美學感知,激發(fā)學生對美學認知的同時,通過課文美學鑒賞來使得文章內容生機勃勃。比如在進行八年級上冊中的《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語言描述和畫面感知的形式來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可以用文中的園林插畫向學生展示圖畫美,讓學生通過圖片來感悟蘇州園林的意境美。其次,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以“我心目中的最美園林”為題寫一篇作文,引導學生通過查詢課外資料,親身體驗以及觀看視頻等形式,寫出自己認為的園林美,重點表述“美”在哪里,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享受美,還可以讓其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美學的啟迪和熏陶。最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優(yōu)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邀請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自己的作文,以通過園林的各種中式美學建筑來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總之,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借助并挖掘教材內的美學元素,同時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將語文教學和美學教育相融合,以實現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文學作品是作者對某一事物進行情感表述的重要載體,要想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首先就要對作者想要表述的情感進行理解,以此體會文章的情感美、思想美,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诖?,初中語文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審美教育,就需要充分利用作者的情感表達對學生審美意識進行有效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文章的詞句來感知美和體驗美,從而養(yǎng)成正確的審美觀。
比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沁園春·雪》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先邀請學生對本文進行有感情地朗讀,然后讓學生對本文所要表達的意蘊進行簡單描述。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覺得最能夠激起你心中情感的是哪一句?這種情感是怎樣的?是氣勢磅礴的還是波瀾壯闊的?”最后鼓勵學生對詞句進行分享,逐步引導學生對毛主席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進行感悟。通過情感分析,我們能夠很清晰的感知一代偉人的卓越風采。那么,我們需要向偉人學習的精神是什么?逐步引導學生通過自身感悟進行探討,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整個討論期間樹立正確的三觀,還能夠以此促進其審美意識的進一步提升??傊處熆梢酝ㄟ^文章內容的學習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以詞句賞析來促進學生對作者情感的鑒賞,同時通過恰當的教學提問手段,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得到情感啟迪。
初中語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想進一步突出審美教育,不僅需要提高學生在文學鑒賞、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還需要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親身踐行美學教育,讓其成為美育踐行者和傳播者。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實踐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美學意識進一步深化,促進其審美觀念的進一步增強。
比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的《荷葉母親》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借助現實生活的場景或者活動來展開教學,如在母親節(jié)當天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讓學生為母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學生對于母親的感激和喜愛之情。再以七年級上冊中的《植樹的牧羊人》一文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討論植樹的意義和目的,然后借助植樹節(jié)來組織相應的植樹活動,在這個植樹的過程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不僅能夠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提升,還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其環(huán)保意識,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油然而生保護環(huán)境、愛護自然的意識,進而內生出一種文化自信,感知美、體會美、踐行美。
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瑰寶,其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中學語文的文化素養(yǎng)、文學構建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學意蘊的挖掘與探索,是對文化經典傳承、文化自信樹立的現實需求,只有做到識其美、知其美、美其美,才能讓學生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視域下對時代發(fā)展的脈絡進行正確把握,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