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峰,王芳
摘要:近年來,科學技術的進步導致了新的害蟲防治藥物的開發,農民使用這些農藥來刺激作物生長并抑制細菌的傳播。然而,由于人們缺乏常識和農藥濫用,對小麥條銹病病原體的抵抗力有所增加。此外,我國小麥品種抗條繡能力差,是品種質量的一大問題,因此小麥線銹病盛行,蔓延迅速,威脅小麥生長,甚至給農民造成損失。因此,為了有效地防止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必須加強能夠有效防治病蟲害的處理措施。本文對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進行了論述,首先簡要介紹了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特點,其次詳細闡述了防止小麥條銹病發生的有效防治措施。在此基礎上,對小麥線銹病的特點及防治方法進行分析,以期對加強對小麥線銹病的綜合防治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麥條銹病;發生特點;防治辦法
0 引言
事實上,小麥條銹病是在高氣流中長距離傳播的小麥銹病之一。該病具有傳染性大、破壞性強、危害范圍廣等特點,對小麥的生長構成極大威脅,給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為防止條銹病的發生,有必要引起種殖戶的注意,及時采取對策。
1 小麥條銹病的特點
1.1 重病大損失
小麥線銹病是朝鮮北部大面積發生的一種流行性、破壞性病害,當農作物感染小麥條銹病時,減產10%~20%,有時會減產60% 以上,嚴重的還會產生顆粒不收貨。小麥條銹病每2~3年發生一次中度流行病,每6~7年發生一次高度流行病。每年,許多小麥產區都受到小麥條紋病的影響,造成巨大的糧食損失。同時,受感染小麥的質量普遍下降,使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并加劇病害損失。
1.2 越冬菌廣泛傳播、傳播迅速的較快
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小麥條銹病可以越冬,為明年的鼠疫提供更多的細菌來源,增加疾病的傳播。如果在一些陰涼的山區,細菌的過度生長會產生并造成更大的傷害。尤其是早春,氣溫低,光照弱,下雨時田間濕度升高和反復感染。一般來說,冬季降水較少,條銹病較難越冬,但隨著春季臨近,降雨量顯著增加,有可能引發中度或重度流行病。另外,冬季的大雪對場地有一定的增溫和覆蓋作用,所以更多的條銹病可以順利越冬,使來年病害加重。
1.3 發病癥狀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莖、穗等部位。發病初期,患處常有斑點(綠色逐漸變淡),隨著病情發展,檸檬酸孢子成堆(亮黃色、橢圓形、輪狀、多層)平行排列到靜脈,然后孢子堆破裂產生粉狀物質。在發病后期,當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時,檸檬酸孢子堆由原來的亮黃色的細長條狀變為細長的黑色冬孢子堆(扁平,常為數個融合為一)。
1.4 病原體和傳染病
小麥條銹病的病原菌為紋狀銹病,發病部位常出現成堆的孢子,有檸檬酸孢子和小孢子兩種,前者大小為32~38m×22~28m,后者為稍大,為36~38m×12~22m。小麥條斑病菌性寒怕熱,常由溫度、降水等多種因素引起。通常,在氣流的作用下,病原蔓延到冬小麥區,當溫度、濕度等條件適宜時,小麥就會被感染。根據經驗,越靠近冬小麥孢子銹病區,隨著播種期的進行,小麥線銹病發生的速度越快越嚴重。在平均溫度低于2℃的氣候下,病原體開始越冬,只要最低溫度達到-7℃或更高,病原體的菌絲就可以安全地越冬。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小麥開始變綠,當溫度穩定在5℃以上時,越冬病原菌被感染并出現癥狀。雨量下降時,病害迅速發展,小麥條銹病蔓延。一般來說,春小麥出現條紋銹病的兩個先決條件是越冬病原基數大和春季降水量大。春季如果長時間不下雨,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率就會降低,如果春季溫度過高也會降低條銹病的發生率。
2 小麥條銹病的規律
條銹病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小麥種植中最常見的病害之一,小麥植株的許多部分都可能感染條紋銹病,最脆弱的部分是小麥葉,其次是莖。在小麥穗和遮陽篷上出現條紋的可能性相對較小。一般來說,當小麥生長初期出現條銹病時,就會出現黃疸,從而阻礙小麥生長,大大降低小麥產量。條銹病的狀況因小麥的生長階段而異,一般在小麥生長初期受條銹病影響的小麥葉片上會出現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斑點,導致小麥葉綠素減少,嚴重影響小麥葉的健康生長。如果小麥葉片上的斑點變色或變黃,則表明小麥葉片上出現了許多孢子,表明小麥植株受到嚴重影響。造成小麥條銹病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和天氣,條銹病比其他小麥病蟲害具有更強的越冬能力,因此可以承受-7℃的溫度。一般當溫度升高到5℃以上時,小麥條銹病就會形成孢子。此外,降水因素對小麥條銹病的傳播和繁殖速度有顯著影響,春雨期間孢子繁殖傳播較快,這也是小麥發芽的主要原因。此外,春季條銹病的影響范圍較廣,是嚴重影響我國小麥健康生長的嚴重病害,需要全國播種者高度評價。
3 小麥條銹病的成因
3.1 多樣性阻力
小麥條銹病是一種真菌病害,病原為紋狀體銹菌屬小麥轉化型的專性寄生蟲。當小麥在播種過程中出現條銹病時,小麥的許多部位都會出現感染癥狀。其中最有可能的部分是小麥的葉面,其次是莖。該病主要是由于黃疸的出現,使小麥不能低頭,使小麥產量顯著降低。小麥條斑的基本條件主要是小麥品種的抗病性和抗逆性。由于小麥品種之間對條銹病的抗性差異很大,如果大面積種植具有相同抗原的小麥品種,小麥會因病原體的種族變化而失去抗病能力,增加發生病蟲害的概率。此外,隨著我國小麥產業的發展,也有從國外進口的案例。當種植者不加工進口小麥種子并將患病和健康的小麥種子混合時,就會發生嚴重的條紋銹病。
3.2 種植技術
種植小麥時,小麥種植布局、種植順序、作物成熟度與條銹病的出現有間接關系。小麥栽培技術通過控制田間細菌數量,促進小麥生長,提高抗病能力。但在連續耕地的情況下,細菌積累過多,因此相鄰耕地小麥的抗病能力弱,容易發生條銹病。此外,還有一些地區小麥播種時間較難控制,因此小麥播種時間較早,進一步形成小麥條銹病的環境。
3.3 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是小麥發生條銹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氣候環境因素和降水因素。條銹病因其生存特性,適合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條銹病的病原體可能在冬小麥的葉子中處于休眠狀態,次年變綠時變得更為活躍,平均溫度為5℃即可繁殖該病害。同時,降水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條銹病的繁殖,加快了春雨時長袍的生長和蔓延。
4 防止小麥條銹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小麥條銹病是小麥生產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該病害傳播迅速,造成大范圍災害,對小麥的影響非常嚴重,甚至會導致作物歉收。此外,隨著我國人口和糧食需求的增加,控制小麥銹病問題迫在眉睫。因此,為預防和解決小麥條紋銹病問題,從根本上進行防銹、選擇防銹品種、加強技術培訓、適當的藥物控制、加強防銹工作。現階段,小麥已進入條銹病階段,為盡量減少小麥損失,保障農民夏糧高產,需要堅持早規劃、早部署、早發現、早措施工作。加強監測預警,采取多項措施,從嚴治小麥條病防控工作,加強技術指導,科學有效治理。組織農技局工作人員深入田間,為群眾提供遠程技術指導服務,指導藥品品種和用量,杜絕盲目用藥,確保用藥安全科學。
4.1 提高小麥抗病性,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
選擇抗病小麥品種是防治小麥條紋病最基本的方法。從幾年來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情況可以看出,小麥品種不同,抗條銹病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據相關調查研究,同一地區種植不同抗銹病品種時,前者的感病率大于50%,后者小于10%。該菌株對疾病完全免疫,可見優化良種的重要作用。國內較常見的小麥品種有川麥、天選、青山、魯麥、綿陽等,每個系列中都有抗病性好的品種,可根據種植園的實際情況進行因地制宜的選擇。此外,通過加強新品種研究,選擇既保產又抗條銹病的新品種,有效防止條銹病的發生。
4.2 加強技術宣傳教育,全面落實防控措施
為深入落實防銹措施,可積極利用廣播、印刷、分發技術資料、舉辦現場培訓等多種形式,對地面防銹技術進行宣傳教育。加強試驗研究,進一步總結小麥條銹病的成因和發病率,開發防治條銹病的新方法、新藥,在技術層面提高小麥條銹病的防治和應對水平。引導示范工程,做到家家戶戶都有懂技術的人員,真正把控制技術落實到所有村、戶。聯防聯治是控制疫情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防治小麥條銹病的重要時期,要以村社為單位,統一實施防治工程。一旦確定了中心病株(病組),就可以抓住防治時機,使用三甲酮、戊唑醇、白粉病等藥劑進行更好的防控。
4.3 加強疾病監測工作,及時落實防控工作
為加強病害監測,及時開展防控行動,首先建立小麥條銹病監測控制服務體系,形成條銹病快速反應機制,統一裝備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配備防護服、自動噴霧器等現代化控制設備,全面提升防銹水平。其次,做好病害調查工作,在重要區域設立定點監測站,按照規范程序和方法開展條銹病調查和報告活動,為有關部門開展條銹病工作提供可靠支持。最后,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宣傳活動,通過廣播、互聯網、報紙等宣傳地方條銹病流行病學,制定科學防控措施,做好分類指導,做好預防工作。通過及時控制作業,動員群眾開展防銹作業,降低了條銹病的發生率。
4.4 使用適當的化學品進行預防和治療,以防止細菌傳播
對缺乏抗病品種或原有抗病品種抗銹能力喪失且無后繼品種的小麥地區,需進行化學防治。有效的防銹殺菌劑包括二元酸、二氧化鈉、氟化鋇劑、氨基鈣、氟硅酸尿素、葉綠素、殺菌劑和鋅。但近期主要推廣的是三唑酮(芬平寧)和替吡多(速保利)。防治方法:種子,本品重量有效成分的0.30% 用化學藥劑包衣種子,即用25%三唑酮WP159混合150kg小麥種子,或用12.5%替吡唑WP60809混合50kg小麥種子。春季葉面噴施,在小麥結穗期或發芽期,當葉總比例達到2%~4%,嚴重程度達到1%時,噴施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巴唑(地康唑)始、速聚)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 Dilito(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實現一般治療與選擇性治療相結合。小麥銹病、葉枯病、水草枯萎病混合時,用12.5%特巴唑濕粉劑20~359/667m2,病初噴水50~80L,防銹效果極佳,也可治療葉枯萎病和紋枯病。
4.5 加強栽培管理
如果考慮到播種年份的氣候特點,堅持適時播種,可根據小麥播種時間適當推遲播種時間,對小麥發生條紋銹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為減少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減少農藥的使用,采用品種混栽,可以增加田間物種多樣性,作為防止病原傳播的空間屏障,延長小麥的生長壽命,在降低生產成本和疾病發生率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在給小麥施肥時,盡可能選擇有機或堆肥的農家肥,并記住肥料應該完全分解,應平衡不同肥料的組合。不要施用某些類型的肥料,以避免過度施氮。鉀肥的使用促進小麥健康生長,提高抗病力。小麥成熟后及時收獲,在夏季清理所有田地和壟作小麥苗,深翻土壤,減少田間病菌數量。
4.6 肥料和水管理
小麥的良好肥料和水分管理有助于植物的健康生長。在水分管理方面,田地不宜過濕或過旱,在施肥方面,一般情況下,基肥、表土和葉面肥配合使用,以滿足各季節的生長需要。這里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葉面肥用量過少,小麥的營養跟不上,容易使小麥的生長減弱,以上需要注意小麥肥水管理的“量”。土壤水分高或雨后要注意溝渠排水,病后要充分灌溉,減少產量損失。可用氮肥用量不宜過多或過晚,以防止小麥出現貪食、晚熟,甚至加重病害。
4.7 加強監測和預測
圍繞防控重點,利用現有監測設備和技術,統一防控小麥條銹病,嚴格按要求實行“三定”監測方式。結合現場工作定點觀察,密切監測病害發展,努力提高預測精度,及時報告條銹病防治進展,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依據,及時提供重點疾病防控調整。特別是3月上旬至4月中旬,對早疫區麥田實施預防性和選擇性治理,控制菌源傳播,重點是集成控制。
4.8 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方法
在防治小麥條銹病過程中,相關農業工程師和農民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1)小麥播種前,有關農戶必須對小麥種子進行合理的藥物處理,通常每50kg小麥種子使用100g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并嚴格按要求進行干混,或者使用按小麥種子重量計0.02% 的戊唑醇對種子進行拌種。(2)在小麥銹病初期、初冬和早春,農戶可選擇2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使用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以防止銹病進一步蔓延。當小麥銹病蔓延,發生嚴重病害,或播種小麥感染率達到30%以上時,農民必須合理使用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等藥劑,及時有效地處置病害控制。同時,農民必須對周圍的麥田進行輕度或未感染的銹病處理,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小麥銹病的進一步蔓延。
5 結語
總體而言,小麥條銹病是小麥生產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該病害傳播速度快,造成大面積災難,對小麥的影響非常嚴重,甚至會導致作物歉收。此外,隨著我國人口和糧食需求的增加,控制小麥銹病問題迫在眉睫。因此,為預防和解決小麥條紋銹病問題,從根本上進行防銹、選擇防銹品種、加強技術培訓、適當的藥物控制,加強防銹工作,及時防止損失,進一步促進小麥增產。
參考文獻
[1] 馬占鴻.中國小麥條銹病研究與防控[J].植物保護學報,2018,45(1):1-6.
[2] 黃沖,姜玉英,紀國強,等.2017年我國小麥條銹病流行大尺度時空動態分析[J].植物保護學報,2018,45(1):20-26.
[3] 朱軍生,王同偉,于玲雅,等.山東省2017年小麥條銹病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