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菊
摘要:病蟲害對水稻優質、高產的影響是明顯的,輕則直接導致水稻減產,重則會導致水稻顆粒無收。過往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以劇毒農藥和滅絕性的除蟲手段為主。但是,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多元化綠色防控技術逐漸被民眾所關注和認可。今后,實現水稻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成為了目前國內農業植保的一項重要工作。文下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總結一線病蟲害防控技術經驗,詳細概述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闡述水稻病蟲害及防治面臨的瓶頸,就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分別自農業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化學藥劑補充等幾方面論述,為今后推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高水稻產出質量和效益獻計獻策。
關鍵詞:病蟲害;水稻;防治
1 前言
病蟲害是影響水稻質量、產量的重要因素,輕則直接降低水稻產量,重則會導致水稻顆粒無收。當前,我國主要的水稻病害有: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細菌性條斑病等;蟲害以稻飛虱、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等為主。不同類型的病蟲害,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不同,但是最終都會造成水稻的減產和減優。今后,如何在不影響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對水稻病蟲害的有效防控,成為當前農業研究的重點對象之一。
2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概述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是站在生態環?;A之上,以科學合理用藥、生物安全防治等為出發點而提出來的針對水稻病蟲害的綜合性防控措施。該技術應用提倡站在生態大系統氛圍中做好病蟲害防治,堅決反對一味用劇毒農藥、滅絕性的驅蟲手段,避免因不合理的病蟲害治理措施而威脅到生態環境。
綠色防控綜合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術,采取加強田間管理、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等無公害化防治措施,是當前國內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一大進步,符合國內綠色生態環保農業的發展需求,將成為今后國內綠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選擇。
3 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綜述
3.1 農業防治技術
3.1.1 加強稻田管理
根本上,減輕病蟲害對水稻的影響,應優先樹立防重于治的理念,更應該擴大農業防治的影響面。就此,應將優化稻田管理條件,貫穿到水稻種植與生產整個時期。努力做到:合理密植栽培,統一栽培品種,合理栽種時間,加強灌溉、施肥管理,及時組織漏曬田等等,這些管理細節務必要格外注意,并嚴格按照規范執行,以增強水稻抗病蟲害能力,為實現水稻高產、優質創造條件。
3.1.2 做好良種選育
選栽的不同水稻品種,其耐抗性、抗倒伏性、適應能力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由此,我們要利用好不同水稻品種對病蟲害的耐抗性,結合本地水稻往常年病蟲害流行情況,選育好適栽高產耐抗品種,以減輕和降低病蟲害對水稻高產的影響和危害。此外,還應加大品種雜交選育研發能力,逐漸淘汰生長慢、長勢差的劣質種源,培育更多抗病蟲害壯秧,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3.1.3 做好種前處理
種前處理,是農業防治重要的技術措施。這包括:
曬種,選95%以上發芽率種子,薄薄攤放在曬墊上,晾曬攪拌1~2d,確保種子干燥一致。
選種,曬種后,剔除雜質、癟秕粒、病粒等,注意用種飽滿、粒重大小一致。選好的種子,以鹽水漂洗。食鹽,每次2~2.1kg;水,每次10kg,漂出上浮的秕粒、雜質等,然后用清水沖洗3遍。
浸種,浸種的作用,吸足水分,確保發芽齊、培壯苗。用40℃溫清水,加選好的種子浸泡12h。之后,加300倍石灰水消毒12h?;蛘撸?.3%硫酸銅溶液浸種48h。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用清水浸種2~3d,浸泡過程中注意換水透氣,等種子穎殼發白時將其撈出,瀝去多余的水分。
拌種,浸種后,用種衣劑包衣處理。種衣劑的用量,為種子的0.2%~0.3%。拌種后,陰干處理。
3.1.4 早期清除灑落菌核
水稻種植生產期間,一旦形成病蟲害疫情,將持續時間長、危害面積廣,短時間內形成的菌核,會隨著水稻收割而散落到稻田,成為稻田病蟲害持續發生的主病源。
就此,早期就應該有清除菌核,減少菌源的準備。建議在春耕或夏耕漚田時,應及時打撈稻田水面漂浮的浮浪渣,集中收集浮浪渣深埋或焚燒。同時,收割的病稻草,做到齊泥割稻,高溫漚肥。病株拿出稻田,遠離稻田脫粒,以免病菌飄落田塊,盡最大的努力清除病源。
3.1.5 控制稻田蟲源基數
一般情況下,蟲害化蛹期抗逆性最差,此期應作為除蟲害的關鍵期。大多數螟蟲越冬化蛹在3月下旬~4月中旬,此期可通過閑田翻耕,稻田倒灌水浸沒稻樁,以耕漚的方式破壞蟲害繁殖環境,使蟲害無法正常孵化,以降低稻田的蟲害基數。此外,為確保耕漚的效果,建議擴大耕漚時間至少在1周以上。
3.1.6 合理布局稻田栽種品種
過分單一種植某品種,不利于抵御自然災害,更不利于病蟲害的防治。就此,在選栽優質品種的基礎上,做好作物品種的布局,對早熟、中熟、遲熟等不同品種進行搭配種植,以避開水稻病害的影響,使著水稻能安全齊穗。一方面,要利用好本地主栽品種,以便于本品種增產潛力的發揮。另一方面,堅持當地優質水稻主栽品種1~2個,適當搭配1~2個輔助品種,主栽和輔助品種不宜超過2~3個,以優化布局增強本地稻米抗病蟲害能力。
3.2 生物防治技術
3.2.1 性引誘劑誘殺
性引誘劑雖屬化學物質,但本質上是由害蟲自己分泌的。在生物防治技術中,可通過人為釋放以干擾蟲害正常繁殖,打破正常的雌雄比例以降低幼蟲數量。比如:選在蟲害高發期,取塑料盒子底部加粘板,粘板上加雌性激素誘芯,將盛有誘芯的盒子挑掛在竹桿上。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引誘稻田中的雄性蟲害,以粘板粘住雄性害蟲,以遏制蟲害的快速繁殖,最大程度降低蟲害影響。江蘇地區近年來不斷發展水稻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利用二化螟、縱卷葉螟的性誘劑來誘殺害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進了優質高產水稻的發展。
3.2.2 釋放天敵驅殺
天敵是驅殺蟲害的重要手段,通過天敵取食害蟲,基本不會影響培育水稻的品質。選擇的天敵,應根據蟲害種類而定,通過定量、定期投放以降低蟲害基數。比如: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蟲害的防治,可在蟲害成蟲期通過投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黃赤眼蜂驅殺。投放密度,用一萬頭/667m2,每間隔1周投放1次。
還有其他的天敵驅殺方法,比如:以益鳥治蟲、以兩棲動物治蟲。國內有一千多種鳥類,不少鳥類捕食蝗蟲、月蟬、木虱、蝽象、吉丁蟲、天牛、金龜子、葉蜂、象甲和葉甲等水稻天然蟲害的習性。兩棲動物中,青蛙取食的昆蟲包括蝗蟲、蝶類的幼蟲及成蟲、象甲、葉甲、金龜子、螞蟻等。
為更好保護這些天敵益蟲,建議稻田周邊田埂種植芝麻、大豆等顯花植物,為天敵益蟲創造良好的繁殖棲息環境,提高天敵益蟲的成活率,對降低蟲害的影響效果顯著。
3.2.3 推廣稻鴨共育養殖模式
除天敵益蟲之外,稻田中養鴨,完全可以替代益蟲以殺滅害蟲。
將水稻和鴨子水田中共同培育,對促進稻田生態系統意義顯著。鴨子在稻田中的踩踏、采食,在除草害的同時,還將大大降低飛虱、葉蟬和各種螟蛾等害蟲以及水生小動物的數量,減少草害、蟲害等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
稻鴨共育的模式,要注意:
投放鴨群以小體型為主,用麻鴨或雜交番鴨為主,這樣能減少對稻苗的損傷。
鴨群田間覓食期間,田表需一定的水層,并隨著鴨群長大而加深水層。一般以鴨掌能踩踏到泥土為準,以攪拌表層土,促進根系生長。
水稻移栽后1周,當稻苗返青始蘗時,將飼養1~2周的雛鴨放于稻株間,放12~15只/667m2。在放養1~2周齡雛鴨時,最好混入4周齡幼鴨2~3只/667m2,以起到外敵接近時能報警、回避雨所時能當向導的領頭鴨作用,但不能在大鴨中放養小鴨。
因鴨群有吃食稻穗谷類的習慣,由此,等到水稻齊穗灌漿期,要設法將鴨趕出稻田。
3.2.4 推廣施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包括各種菌絲體、伴孢晶體、昆蟲病毒等生物活體,這些新型農藥較化學農藥相比,安全、綠色、環保、無公害,對稻田生態環境不造成污染,還有助于保障稻米的品質。
比如:螟蟲的防治,可用蘇云金桿菌(Bt.)、金龜子綠僵菌、阿維菌素等生物制劑。稻飛虱的防治,可用金龜子綠僵菌、苦參堿等生物制劑。稻縱卷葉螟的防治,可用蘇云金桿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劑。稻瘟病的防治,可用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井岡·蠟芽菌、申嗪霉素等。防治紋枯病、稻曲病,采用井岡·蠟芽菌等生物制劑。細菌性基腐病、白葉枯病等細菌性病害的防治,可用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此外,近期有生物藥劑研發團隊,研制新型生物藥劑——光合菌劑,用其給超級水稻浸種,同時分蘗期、抽穗期分別噴施1次,對稻瘟病、紋枯病等常見病的防控有不錯的效果。
3.2.5 研發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農藥是自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及衍生物,像是:內源激素、植物源昆蟲激素、引誘劑等等。由于此類物質提取自植物體內,由此噴施農田后,完全可被植物降解,具有安全、低毒、無污染等功效,是今后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的首選。
比如:以驅殺水稻象甲為例,可植物源農藥苦參堿,具有較好的生態環保性,不污染水體、不影響生態環境,不存在農藥殘留污染。實際應用過程中,可在可溶性液體中混拌1%的苦參堿,于每年五月底到六月初這段時間,于心葉期噴施,間隔1周用1次,用量670g/m2,用于驅殺水稻象甲的效果較好。
3.2.6 種植誘蟲植物驅殺
除用性誘劑之外,個別植物也有驅蟲的作用。這些植物不能直接驅殺蟲害,但是可以引誘其產卵,進而降低水稻植株上落卵數量,起到有效控制蟲害的目的。比如:稻田兩側種植香根草,可引誘螟蟲落草上產卵,減少水稻植株上落卵數量,起到控制蟲害基數的目的。
3.3 物理防治技術
3.3.1 物理誘殺
物理誘殺,將酒精、水、糖、醋按1:2:3:4比例混調,加害蟲誘導劑放誘殺盒固定在木制三角架,利用氣味誘殺水稻病蟲害。一般情況,每年 6月下旬~8月上旬布置,每130m2放一個。雨量充足,空氣潮濕,易滋生蚊蠅地區,較適合用物理誘殺。除蟲害誘導劑外,還可以在誘殺盒上加光源,利用趨光性、趨化性驅殺蟲害。該種方法,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成本較低,無污染,生態環保。
3.3.2 滅蟲燈驅殺
很多蟲害有趨光性,由此,誘殺盒中加光源物理驅殺也是不錯的驅殺方法。該種技術的應用,要選在水稻插秧前或過程中,將驅殺燈放蟲害密集處,以趨光吸引蟲害集中殺滅。稻田中,二化螟、花大姐、小菜蛾等等,都可應用該方法驅殺。
3.3.3 阻隔育秧技術
阻隔育秧技術,在水稻秧苗期,稻田周邊裝置20~40目防蟲網或無紗布,通過對稻田的全覆蓋,以起到阻隔稻飛虱等蟲害的目的。
3.4 化學藥劑補充
除上述病蟲害防治技術外,化學藥劑防治可作為有效補充?;瘜W藥劑防治的施用,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做到科學合理高效、適時適量使用。
實際上,處于抗病控病考慮,自優化農業措施著手,前期選用耐抗品種、加強控水、優化水肥管理、驅殺昆蟲介體等等,以綜合全面防控,基本上能起到有效預控的目的。而在用藥管理方面,應在發病初期,及時用藥,最佳期藥控。以稻紋枯病為例,待病株3%~4%時,用井岡霉素潑灑控病。用藥選在雨后晴天施。用量,5%井岡霉素水劑,每次100~150ml。兌水,每次100kg。如此用量,基本控在避免藥物殘留的量上。
4 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措施探討
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為將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的作用效力發揮出來,起到理想的防控效果,必須要對應制定切實可行的綠色技術應用策略。
4.1 做好病蟲害測報預警工作
建議由農業植保相關部門牽頭,水稻種植戶配合設置病蟲害監測網點,配套完善相關測報設施設備,密切關注水稻生長情況,做好水稻病蟲害的監測工作。一旦發現有病蟲害跡象,及時向稻民發布預警,準確公布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早組織稻民采取措施預控病蟲害。
4.2 加大植保信息宣傳力度
利用好微信、短信、電視、廣播、報紙等各種新老宣傳媒體,加大綠色植保信息宣傳力度,幫助稻民了解、掌握綠色植保及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的相關知識,指導稻民能在水稻生產過程中靈活應用各種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以起到預想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4.3 加大綠色植保培訓力度
綠色植保技術的推廣應用,歸根結底要依靠廣大稻民。由此,我們要正視稻民在水稻綠色植保技術應用中的重要作用,并將加強稻民的綠色植保技術培訓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
建議病蟲害防控關鍵期,由植保部門成立專門的水稻病蟲害防控小組,制定培訓工作預案,召開專題會議做好技術培訓工作。一方面,利用好新老宣傳媒介,將常見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及時傳遞給稻民。另一方面,利用農閑時節,定期組織專題技術講座,傳授實用的綠色防控技術。并在農忙時節,走向田間地頭,面對面組織技術指導,以預控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4.4 擴大綠色植保影響力
使水稻綠色植保影響效力最大化,建議積極籌建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創建水稻綠色種植基地,以示范區綠色防控與常規藥防之間的試驗效果對比,使老百姓對綠色防控的正向作用最大化,以激發稻民推廣應用水稻綠色植保技術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盧培昌,吳浩漲.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探討[J].南方農業,2020(32):78.
[2] 施慎年,李深峰,倪以蓓,等.江蘇漣水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其推廣[J].農業工程技術,2020(29):23.
[3] 蘇蘭少.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J].種子科技,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