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艷 俞 航(江蘇:宿遷市宿城區埠子中心小學)
隨著信息技術和現代網絡通信技術迅速蓬勃發展,人們的信息傳播等方式正悄然地經歷著一場全新的“微革命”,“微課”就此應運而生。微課的出現,是時代變化引起的教學系統的新變化,其高效、便捷的學習方式在教育領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因此,微課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和效果研究自然得到了關注,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它將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新平臺。
微課是一種結構化的數字資源,它運用了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和過程以及擴展素材等特點。胡鐵生對它進行了定義:所謂微課,就是微型視頻課程,又名微課程。它是以短小的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發的一種情境化的、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
從這些界定中可以看出,微課是原有課程精華部分的濃縮,它將原有課程分解成若干個微小課程,給學生提供了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平臺。微課的特點體現在教學內容比較精練、主題鮮明,一節微課一般為某一個知識點或一節課內容中的某一個具體問題;或是從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某一個疑點展開,體現的是核心知識點;也可以是課堂中的某個主題和教學環節,抑或是對一些教學方法、教學流程的介紹與講解,針對性非常強。它的教學時間較短,一般制作的學習視頻時間不超過10 分鐘,不會讓學生觀看時感到疲勞。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能夠持續有效集中的時間則更短,微課的視頻時長符合他們的學習認知特點和視頻駐留規律。而且,視頻形式生動活潑,趣味性強,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短暫的、零碎的時間中高效完成學習任務。
從學習興趣方面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喜愛程度很高,對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充滿了熱情,其中有一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當好,信息技術知識學習很不錯。但也有一些學生,因生活環境、家庭教育背景、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其在學習基礎、習慣、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差異。這樣,課堂上就出現了兩極分化,加大了教師教學的難度,教師就要花相對多的時間指導基礎薄弱的學生,從而沒有更多的時間指導其他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加工。因此,教學活動很難滿足所有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
日常教學中多數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先講清任務需求,分解知識點,之后演示操作讓學生了解操作方法,前半節課會講解得比較細致,花費的時間相對較長,后面的練習時間就不一定充足。加上后半節課學生都是憑回憶進行練習,根據小學生的遺忘規律,有些環節的操作方法有的學生已經回憶不起來,或是其上課時注意力沒有集中,根本就沒在意那個環節的操作方法,于是練習就在某個環節停頓了,導致后續練習無法開展。長此以往,課堂學習效率得不到保證,學生的信息素養無法得到提升。
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差,注意范圍小,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水平處在發展階段,整體上還保持在一個比較淺顯的層面,這就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的深入開展,但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學習和適應能力較強,比較容易接受新型的教學模式。微課作為一種新穎的、適合簡短教學內容呈現的信息技術手段,為信息技術學科提供了新的教學方法,為信息技術課程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每一節課上學生都有大量探究任務和動手實踐操作的時間,這些活動時間都是利用計算機進行的,這使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硬件條件去學習微課。而且,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微課能為學生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加豐富和個性化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資源,借助于微課的微教學模式,能更充分地、更高效地促進信息技術教學。
教學中的一個議題、一個重點、一項活動,都可以成為一節微課,這些都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重難點、疑難問題進行設計的,其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非常明顯,可讓教學活動顧及班級的每一名學生。微課的可重復性、可選擇性特點也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靈活。微課內容針對性強,都是圍繞特定的知識點,學生可邊看視頻邊進行操作學習,可在較短時間內較快地掌握所學知識。這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思考并構建知識結構,從而拓寬視野,提高其學習水平和能力。
為適應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微課可以作為個性化學習的輔助手段,能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不同學習方式。基礎薄弱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接受程度,多次、反復從容地觀看視頻,一步一步學習基本知識技能,直至完全掌握,以逐漸縮小與他人的差距,樹立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信心。基礎相對好一些的學生則可以大大縮短學習時間,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新知識,能很好地查漏補缺。這也是微課的一種優異性能,作為一種有效的拓展資源,學生通過微課查漏補缺能很好地幫助自己強化鞏固已學的知識。
微課在課堂上和課外都可以使用,課堂上微課會成為“老師”,成為指導學生一步一步操作的幫手,學生在課外使用,微課就又變成了預習新課的資源和鞏固已學知識的好幫手。信息技術學科中的微課更加適應課內,在課堂上使用的可能性與頻率遠遠超過課外使用。
依據李秉德教授的見解,微課大致可以分為講授、問答、啟發、討論、演示、練習、實驗、表演、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11類。這是對我國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的分類總結,也更方便廣大一線教師對微課分類的理解,增強微課實踐開發的可操作性。
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綜合不同類型的微課,制作開發適合信息技術課程的微課。

表1 微課類型及適用模塊表
演示類的微課是信息技術課上比較常用的類型,是以直接感知為主,針對具體的實例演示操作的方法,并在操作中強調需要注意的細節。其很適合操作任務比較明確的教學模塊使用,如“畫圖”“文字處理”“PowerPoint 演示文稿”“網絡基礎”“多媒體技術”“Scratch語言”等。講授類的微課主要講授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點及重點、難點、疑點等問題,比如在講解計算機基礎知識、Scratch語言中舞臺屬性、LOGO 語言中畫等邊三角形等時,學生可以直觀地感知并確定轉動度數,進而理解掌握這些畫圖的方法。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的微課,主要以引導探究方法為主,尤其適合在物聯網技術模塊和開展一些主題活動時使用,可以剖析主題活動的探究目的,指導學生探究操作方法。
學生間存在著不盡相同的個體差異,參差不齊的操作技能在學習中出現是不可避免的。40分鐘課堂時間的限制,讓老師對學生的疑問往往不能一一解答,浪費時間的統一解答效率又不高,會致使其他會操作學生的時間白白浪費。
而此時微課的魅力就能得到完美的展現,老師可以按操作難度針對知識點制作難易度適中的不同層次的微課,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選取相應級別的微課,這樣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微課可以反復觀看的優勢更有利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他們可以一步一步跟著微課操作,在反復觀看中加強記憶,事半功倍。而操作能力好的學生在看到一些簡單的操作時可以選擇快進觀看,留出更多時間去思考、解決更高水平層次的問題。
例如在講Word中的“插入表格”一課時,就可以按不同級別制作微課:教材中的范例再現可以作為初級課的標準,讓學生學會在Word中制作表格的操作方法,并強調如何合并單元格、調整單元格列寬、行高、單元格對齊方式及設置單元格底紋等;中級微課是在初級的基礎上,講解學習如何為表格設置邊框;高級微課不僅讓學生學習制作、修飾表格,在此基礎上還要學習設置整個文檔的頁面邊框,進行文檔美化。不同級別的微課適合不同基礎的學生學習,可以指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的練習,讓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都能有各自的收獲。
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樂于探究、勇于創新、勤于動手,注重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更新頻率快于其他學科,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優勢也高于其他學科。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培養,可以很好地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微課中實現。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型的、重要的教學資源,微課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前景極為廣闊。微課不但能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且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當然,微課的使用,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制作微課時不僅要選擇合適的學習主題,更要將知識點細分并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這樣才能制作開發出真正有用、實用的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