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斌
(行唐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行唐 050600)
近年來,行唐縣農業農村局以土地托管為主要抓手,通過“聚資源、建網絡、做服務”,建立利益聯結新模式,有效破解了農業誰來經營、農村誰來種地、生產誰來服務三大難題,實現了農民得實惠、企業得利潤、國家糧食得安全的目標。
1.1 從農業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探索“金豐公社”產業扶貧模式。行唐縣金豐公社2018年初注冊成立,為廣大農戶提供覆蓋全程的土地托管、農資套餐、金融保險、產品銷售四大服務,實現了土地、農資、人力、科技、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土地集約化規模化高效經營。截至2020年底,土地托管面積達25 000畝,涉及5個鄉鎮60個村的5 000多個農戶,帶動478個貧困戶穩定脫貧。
1.1.1 網格化服務覆蓋和大數據運營。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為廣大農戶提供貼身服務的土地托管。目前,已建立縣級服務中心2處,鄉村服務分社近200家,吸納社員5萬余人,實現鄉鎮和中心村全覆蓋,為加快土地托管提供有力的服務體系保障;實行“農業服務+大數據+社員APP”運行模式,實現農產品產銷對接和在線交流、線上教育,在線實時監測農業服務供需信息,優化資源配置方案。
1.1.2 一站式托管增收。通過全方位、現代化土地托管服務,將單個農戶組織起來,由公司統一管理,形成適度的土地和勞動力經營規模,在降低經營成本的同時,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金豐公社擁有“種管銷”全程閉環式經營權,并承擔一切費用,糧食產出后由金豐公社劃價收購,扣除一定數額托管費(每年每畝885元,其中小麥470元/畝+玉米415元/畝)后,將剩余收益全部返還給農戶。社員在土地耕種上就可以當“甩手掌柜”,“坐享”收益,騰出時間和精力外出務工或發展其他產業。
1.1.3 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提供一站式農資產品,降低產品價格,提升品質可靠性,避免偽劣農資問題的發生;實行全程營養解決方案和植保方案,科學種植,降低成本,減輕土地的環境污染,有效破解“農民不愿意種地”“農民種地不賺錢”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慢”的問題。目前,金豐公社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已與正大集團簽訂40萬畝的玉米種植訂單,與魯花集團簽訂1.5萬畝以上高油酸花生訂單,與蒙牛富源牧業合作發展1萬畝以上青貯玉米,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
1.2 實行“保底收益+分紅”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把土地托管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爭取上級資金200萬元,在獨羊崗鄉南叉、安香鄉常香、翟營鄉溝北、市同鄉仝市同等4個村探索集體整合土地、托管規模經營、壯大集體經濟項目,實行“保底收益+分紅”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把土地托管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進一步解放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務工收入。
1.2.1 探索不同模式。一是流轉式托管。托管方在保證農戶保底托管費用后,為農戶提供耕、種、收、管、售等系列服務。二是勞務托管。農戶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全部勞務項目委托給托管方承擔,農戶負責種子、化肥、農藥、水電等全部農資投入,其他勞務由托管方負責。三是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托管后再流轉給種植大戶。常香村原來農戶出租土地年租金只有二三百元,2019年3月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后,按照一二等地700元保底,三等地400元保底的原則,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托管325戶土地1 957.64畝,加上村集體土地463.96畝,共計2 400多畝,全部出租給種植大戶。
通過規模化連片種植,改善生產條件,增加收入。南叉村55畝試驗田通過整合,增加土地面積2畝,夏秋兩季實現每畝增收285.5元和174.1元;通過與企業合作,提高銷售價格,提高生產效益。南叉村與君樂寶乳業公司協商,參加土地整合的玉米青儲統一銷售價為870元/畝,每畝比未托管增收20元。通過農資集中采購、機械化作業和訂單預約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南叉村利用村集體農機作業為參加托管的村民減少50%費用,常香村利用集體自有農機為托管土地服務,節約費用60%。
1.2.2 農民集體增收。托管規模經營不僅讓農戶獲得了更多的種糧收益,還為其外出務工提供了條件,使農民收益得到了保障。同時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也實現了穩步增收。溝北村在每畝650元保底托管費用基礎上,每畝收益超過2 000元,再給農戶增加10%分紅(65元),每畝實現土地托管收入715元。每畝反季節韭菜可實現純收入5 000元,同時,探索推行了“韭菜—花生”間作方式,在農民增收同時為村集體增收49萬元以上。上方鄉西城仔村依托谷子、紅薯等傳統種植優勢,建設紅薯葉茶廠和小米加工廠,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基地拓展到400余畝,村集體年收入近73萬元。
1.3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全托管服務和多環節托管服務。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以帶領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為主要目標,兼顧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政策引導使小農戶廣泛接受農業生產植保機械化等社會化服務,集中連片推進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1.3.1 服務實施區域。行唐縣兩季作物種植面積73萬畝,土地流轉托管面積22.5萬畝,流轉托管率41.8%,位居石家莊市前列,流轉的土地80%以上用于糧食生產。該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實施區域為糧食生產功能區,成方連片,交通便利,土地平坦,土壤肥沃,適合機械化作業。
1.3.2 服務實施對象。安排適合兩季作物累計種植區域為服務對象。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主要包括:農業全程社會化全托管服務;小麥一噴多防、玉米收割、秸稈還田、旋耕兩遍;蘋果病蟲害防治等環節。2020年,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實際作業面積安排86 416畝,其中農業全程社會化全托管服務5萬畝左右,單項社會化服務面積36 416畝左右。2021年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主要包括玉米收割、秸稈還田(加旋耕兩遍)2個環節。
1.3.3 服務實施效果。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實施,不僅將農民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創造了條件,解除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緩解了季節性勞動力緊張的狀況,有效地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而且加快了農村土地托管進度,實現了農業服務規模化和高質量發展。
2.1 農民認可度還不夠。生產托管對小農戶的覆蓋率較小,帶動普通農戶發展服務規模經營的力度不夠大,部分農戶對土地托管、聯耕聯種、代耕代種等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模式還不信任、不認可。
2.2 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當前各地職能部門在土地托管體系建設上缺乏政策扶持措施,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基本處于自發狀態,還需進一步培育發展壯大。在土地托管服務運行機制方面,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沒有形成競爭有序的服務市場環境,影響了服務組織的發育和服務功能的完善,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2.3 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具有市場化服務功能的服務型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服務范圍窄、服務能力低,離現代農業發展對社會化服務主體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農業社會化服務在鄉村一級形成斷層。鄉村一線技術力量薄弱,遠遠不能滿足農戶對社會化服務的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供求存在差異。現有的服務主體在產前、產中提供的服務較多而產后服務較薄弱。
3.1 鼓勵示范帶動。鼓勵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鄉鎮工作人員、行政村干部等,帶頭整合流轉農村土地,托管給金豐公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代耕代種,示范性帶動全縣土地托管工作健康有序開展。鼓勵有條件的村整村推進土地托管工作的開展。建議自上而下加大對金豐公社等農業服務型企業的宣傳推廣力度,通過政策引導、典型宣傳、示范帶動等方式,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運營模式、看到其中好處、消除心中顧慮,從而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土地托管中來。
3.2 加大政策支持。把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作為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來抓,整合支農資金、涉農項目,為社會化服務組織基礎設施建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和推廣、市場營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等提供支持。及時破解項目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因地制宜確定資金補助方式和重點支持托管的環節、領域、重要農產品,不斷完善項目實施制度。
3.3 抓好組織引導。加強服務標準建設、服務價格指導、服務合同管理和服務組織動態監測。加強人才支持,積極做好社會化服務組織從業人員培訓工作。不斷創新托管服務方式,引導小農戶由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逐步走上全程托管,推動服務環節由耕種防收等產中環節逐步向產前、產后環節延伸,逐步實現農業全產業鏈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