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豐
(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農業農村局農業發展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全鎮面積50.7 km2,總人口5.5萬人。下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是聞名遐邇的無錫糧倉。小麥紋枯病是羊尖鎮小麥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麥紋枯病是由核谷絲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土傳真菌病害,屬于世界性病害,幾乎遍布世界各溫帶小麥種植地區,尤其是氣候濕潤多雨的溫帶地區受害嚴重,小麥拔節前期呈典型的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后期病斑融合,莖基部呈云紋花稈狀,造成莖壁失水壞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造成產量損失10%~20%,嚴重時高達70%以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小麥紋枯病發生蔓延極為迅速,隨著栽培制度的變化,該病發生面積逐步擴大,危害日益加重,已成為小麥生產中的防治重點。特別是一些高產田塊,由于播種量大、水肥充足、田間濕度大,更適宜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和發展,目前尚無較好的抗病品種供生產利用,藥劑防治是控制小麥紋枯病的主要手段。為了能更加有效地防治小麥紋枯病,確保小麥產量和品質,2021年我們進行了不同藥劑田間防治小麥紋枯病試驗研究,篩選對小麥紋枯病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指導生產用藥,控制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與危害,達到了小麥增產增收的目的。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供試材料
1.1.1 供試小麥品種。揚麥16號。
1.1.2 供試藥劑。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拜爾作物科學公司生產);5%井岡霉素水劑(浙江錢江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產);3.5%井岡·己唑醇微乳劑(南京惠宇農化有限公司生產)。
1.2 試驗設計。本試驗共設置6個處理,處理1: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20 g/畝;處理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 g/畝;處理3: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10g/畝;處理4:5%井岡霉素水劑400g/畝;處理5:藥劑對照,3.5%井岡·己唑醇微乳劑100g/畝;處理6:清水對照(CK)。田間試驗每個處理重復4次,6個處理,共24個小區,小區面積30 m2。隨機區組排列。
1.3 試驗地基本情況。試驗地設在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嚴家橋村一農戶小麥田,前茬作物為水稻。土壤類型為潮土類,高沙土土種,有機質含量16.2,pH值7.8。試驗地管理水平好,肥力水平高,排灌設施齊全,試驗時田間紋枯病發生重,發病均勻,為本試驗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證。
1.4 施藥時間及方法。試驗于3月24日進行首次施藥;4月4日第2次施藥。采用背負式手動噴霧器進行噴霧,在小麥整個生長期間,不施任何防治其他病害的藥劑,以確保試驗的準確性,其他管理同大田一致。試驗期間(3月24日~4月16日)平均氣溫12.25℃,最高氣溫30.8℃,最低氣溫2.7℃,降雨量8 mm,雨日3 d,相對濕度61.42%。
1.5 小麥紋枯病發病情況調查。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個小區調查5個點,每點調查10株,共50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614-2002《小麥紋枯病測報調查規范》中的分級標準調查藥前、藥后10 d、藥后20 d發病情況;施藥前調查病株率,第1次藥后10 d、20 d后調查病情嚴重度,計算病指及病株防效、病指防效。并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進行不同處理之間的差異顯著性分析,并與空白對照區比較。
1.6 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分級標準為:0級:(無病)健株;1級:葉鞘發病,或莖稈上病斑寬度占莖稈周長的1/4以下;2級:莖稈上病斑寬度占莖稈周長的1/4~1/2;莖稈上病斑寬度占莖稈周長的1/2~3/4;莖稈上病斑寬度占莖稈周長的3/4以上,但植株未枯死;5級:病株提早枯死,成枯孕穗或枯白穗。病情指數=[Σ(各病級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病級數]×100;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對小區病指和防治效果,采用DMRT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藥劑防治小麥紋枯病試驗結果
2.1 藥后10 d防治效果。藥后10 d,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20 g/畝對小麥紋枯病防效最好,達到80%以上;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 g/畝、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10 g/畝、5%井岡霉素水劑400 g/畝對小麥紋枯病防效分別為57.95%、56.76%、51.85%;3.5%井岡·己唑醇微乳劑防效最差,為39.97%。經方差分析,試驗藥劑之間無顯著性差異,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20 g/畝與對照藥劑存在顯著性差異。
2.2 藥后20 d防治效果。藥后20 d,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20 g/畝和5%井岡霉素水劑400 g/畝對小麥紋枯病防效較好,病情指數分別5.6和5.72,防效都達到60%以上;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g/畝和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10 g/畝防效次之,病情指數分別為9.07和9.6,防效分別為36.71%和37.49%;3.5%井岡·己唑醇微乳劑防效最差,病情指數11.47,防效僅為25.09%。經方差分析,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20 g/畝、5%井岡霉素水劑400 g/畝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顯著優于其他3個藥劑處理。
在小麥紋枯病發生初期,使用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20 g/畝對小麥紋枯病具有較好的防控效果,藥后10 d的病株防效為80.67%,藥后20 d的防效仍可達到60%以上,噴藥量越高防效越好;5%井岡霉素水劑400 g/畝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稍次于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20 g/畝的防效,藥后10 d的病株防效為51.85%,藥后20 d的防效仍可達到60.01%;使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 g/畝和240 g/L噻呋酰胺懸浮劑10 g/畝對小麥紋枯病也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藥后20 d的防效保持在35%以上。以上藥劑可作為生產上防治小麥紋枯病的替代藥劑交替使用。3.5%井岡·己唑醇微乳劑防治小麥紋枯病的效果稍差。本試驗只進行了1年,結論根據田間調查結果與生產實際綜合分析得出,可能與藥劑的實際防效有出入,有待進一步試驗示范。
為確保防治效果,應注意:①施用劑量根據當地紋枯病發生輕重決定,施藥要用粗噴霧,噴桿要伸到植株的中下部,確保藥液流到植株的基部。②用水量要足,每畝用水量不低于50 kg,特別是長勢好、密度高的田塊要適當增加用水量。③小麥中后期要注意擱田,如果小麥遇連續低溫高濕天氣后突然高溫,要注意田間不能上太多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