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鋼
(凌源市林業和草原局 遼寧 凌源 122500)
遼西地區主要行政區域為朝陽、阜新、錦州等地市,境內以低山丘陵為主,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氣候南部地區以濕潤為主,隨著緯度的增加,逐漸過渡到以干燥為主。多年平均降水量450~550 mm,光照充足,年均蒸發量1974.3mm,接近自然總降雨量的4倍,晝夜溫差大,全年氣候以干旱為主。
榆樹(Ulmuspumila)為榆科榆屬落葉喬木,花果期4~6月,為陽性樹種,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很強,主根側根較深,根系網絡發達,萌芽力強,耐修剪,忌水濕,在土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地生長最佳;在立地條件較差地塊可生長成灌木。
受地理區域位置、自然降雨、地貌特征等多方面綜合作用的影響,遼西地區自然植被結構相對簡單,天然林植物品種較少,種群數量也低。遼西大面積的山區丘陵,陽坡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塊以荊條(Vitex negundo)灌叢等為主,立地條件較好地塊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等人工林為主,或者是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天然次生林。榆樹一般零星生長在林源、地邊、荒坡等,較少以林分優勢種的形式自然生長。通過對榆樹天然灌叢的調查,掌握其天然形成機理與群落特征,可為實現遼西天然林的生態保護與科學經營提供技術支撐,提高有林地水源涵養、水土流失等生態效益。
3.1 調查方法。凌源市自然植被分布比較具有代表性,南北植被自然分布基本能代表遼西典型植被分布類型:南部青龍河流域區域以天然次生林為主,北部以人工林為主。通過樣線調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榆樹天然灌叢,再進行詳細樣地調查,記錄主要樣地調查因子,實測樣地面積為10 m×15 m,樣地內調查記錄灌木的名稱、株數、蓋度、平均高等;在灌叢樣方的四個角與中心位置,量測1 m×1 m的草本樣方,調查記錄草本植物名稱、株數、平均高等。
3.2 調查結果。標準地設置在凌源市東城街道五里堡村鴿子山陽坡,北緯41°14′3″,東經119°26′,59″,海拔437 m,坡向南,坡度32°,土層厚度14 cm,位于山坡下腹,天然灌叢優勢種為榆樹,郁閉度0.7,平均樹高2.8 m,其他伴生種有灌木層物種荊條、大果 榆(Ulmus macrocarpa)、臭 椿(Ailanthus altissima)、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花木藍(Indigofera kirilowii)等,灌木層平均高度0.77 m。經調查整理后,榆樹灌叢結構組成數量及特征詳見表1。

表1 天然榆樹灌叢物種數量及特征
3.3 林分特征與評價
3.3.1 灌叢的自然演替。調查結果看,群落的優勢種為榆樹,主要伴生種為大果榆和臭椿,并且這3種灌木的平均高都大于2.5m,冠幅分別為2.8m、1.7m和2.2m,在遼西地區以干旱為主的條件下,為天然灌叢提供了一定的庇蔭,為其他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整體群落的自然生長起到了主導作用[1]。在灌叢生長的初級階段,這幾種樹木因生長條件適宜,迅速發育成為群落的建群種,如花木藍及3種胡枝子片狀生長。經多年自然演替后,本群落可能發育為小喬木,榆樹、大果榆等樹種的幼樹數量會增加,更有利于天然更新。灌叢群落的上層為榆樹等3種高大樹木,中層為荊條等其他木本灌木,下層為長蕊石頭花(Gypsophilaoldhamiana)等草本植物,經自然演替,群落上中下層生長更趨于合理,種群數量增大,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3.3.2 群落的抗逆性與組成對環境的影響。①在遼西相似立地條件下,其他地塊的灌叢林相結構簡單,種群數量低。調查的榆樹灌叢群落內,基本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灌叢結構,郁閉度達到0.7,總體生物量更高,群落的整體抗逆性更強大;②群落的自然生長對所處的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群落中有多種的豆科植物,花木藍、葉底珠(Flueggea suffruticosa)、多花胡枝子、尖葉胡枝子(Lespedeza hedysaroides)、興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錦雞兒(Caragana sinica)等,豆科植物具有根瘤菌固氮功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質,部分供給根瘤菌,根瘤菌固定大氣中的氮,形成氨類供給豆科植物生長,類似豆科植物的生長,逐步改變了貧瘠的土壤結構組成,為其余植物生長提供便利;③群落內多種灌木的存在,固定和涵養了水土,保留和增加了枯落物數量,枯枝落葉腐爛后,增加了地表肥力,更有益于植物生長[2],因此天然群落的生長更新,對所處環境是一種互相影響的良性互利。
3.3.3 群落的植物種類、數量呈現多樣性。調查地塊屬于干旱地區的中等立地條件,因為所形成的榆樹灌叢天然群落,使植物多樣性程度較高。樣地調查中,木本植物榆樹等達到11種,各種灌木數量合計3.59萬株/hm2;草本植物調查統計有長蕊石頭花等7種,草本植物株數達18.9萬株/hm2。眾多的地表植被對動物多樣性同樣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
4.1 生態與社會價值。遼西地區的天然林群落能發揮出巨大生態與社會效益,群落植被的生長更新,維系了遼西脆弱生態系統的基本平衡,促進了植被的正向演替。植物生長發揮的水土保持等生態作用,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維護了遼西的生態安全[3]。利用榆樹天然灌叢的自然演替、對環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等特性,應用于遼西廣袤的宜林地封山育林,對大面積破損礦區、山體等進行生態修復;應用自然群落演替的基本規律,按不同的立地條件,引進栽植適宜鄉土樹種,人工輔助促進天然林更新;引進栽植榆樹、臭椿等樹種,對特殊生態地塊進行修復;也可栽植或直播一些灌木,如花木藍、多花胡枝子等,栽植的密度一般為1200株/hm2左右,栽植后覆蓋塑料薄膜,并適時補水,保證成活率和保存率,達到宜林地及早郁閉。
4.2 植物資源的經濟價值。調查的各種灌木與草本在遼西地區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首先,多種灌木樹種與草本植物,均為遼西的鄉土樹種,可開發利用為園林綠化樹種[4],如臭椿、花木藍、多花胡枝子等,利于園林綠化苗木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其次,利用荒地及坡耕地種植經濟作物,提供牲畜飼料,發展畜牧業,如多種胡枝子、花木藍、葉底珠等;第三,據調查,遼西地區中草藥資源異常豐富,能夠入藥治療各種疾病的植物超過240種,并且絕大多數種類尚未得到開發,日常藥材收購多為野生,常見有20多種,如遠志(Polygala tenuifolia)、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等,本地區近年人工種植的品種也不多,包括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倉術(Atractylodes Lancea)等。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力開發種植中草藥是遼西貧困地區發展地方經濟的有效途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