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鳳瀟 劉楠楠 李萍萍 郝蘊琦 劉素娟 楊 坤
(鄭州輕工業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2)
高校的根本任務和職能是人才培養,因此高校的建設和發展必須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根據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思想教育必然是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這要求專業課程教育必須發揮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培養作用[1,2].高校開設的每一門課程都具有育人育才的功能,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表明開展課程思政是新形勢下教育回歸初心的必然要求和方向.
本文首先從課程思政的含義出發,根據物理光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分析了光學課程的課程思政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結合物理光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探索,介紹課程思政的實施措施及教學案例;最后簡要說明了所取得的初步教學成效.
首先我們要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課程思政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的一種教育理念.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專業課除了完成知識傳授目標,還要實現思想塑造目的,即“傳道與授業”的同時實現.課程思政是通過各種專業課程、專業課堂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通過隱性思想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因此需要利用專業課程特點及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和思想的教育目的[3].
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需要基于專業課原本的特性,不能改變專業課的知識傳授功能,更不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原本專業教育課的理念.課程思政主要體現的是隱性教育性質特點,把教師的政治態度、政治認同融入專業課程教育教學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通過知識和技能傳授,啟發學生自覺認同,產生共鳴與升華,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程是主渠道,其他各類課程也肩負著重要的職責和使命.正如習主席指出的“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說明各種課程的教學都兼具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的功能,進一步強調了高校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相結合的必要性.因此把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是新形勢下落實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
人類對光的認識過程,也是認識自然界和產生偉大哲學思想的過程.古希臘時期德膜克里德與歐幾里德等人有關于人眼視物與光的關系的論述.在更早的戰國時期的著作《墨經》有關于光的論述和實驗的記載.我國《呂氏春秋》《潛夫論》等典籍中也有關于光學現象的討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光學領域逐漸發展出多個方向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因此光學是一門既古老而又永葆青春活力的課程.
從光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可以分為萌芽時期、幾何光學時期、波動光學及量子光學時期.物理光學包括了波動光學和量子光學,在幾何光學和波動光學發展階段,我國對光學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新中國成立后大批光學科學家投身于我國光學研究和技術創造,為我國光學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以王大珩為代表的科學家在國家科研基礎落后的條件下,在激光等領域研究與世界保持同步.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和科研領域的投入,在量子通訊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些物理光學領域的成果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道路自信.我國光學領域的成就及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等都是課程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
物理光學是本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為學生學習后續課程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在科研及生產實踐中理解、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光學專業課涉及的科學領域蘊含非常豐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在培養理工學生的科學精神、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及時代擔當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4~6].
為充分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三全”育人的格局,結合課程思政教學特點制定了明確的實施思路,如圖1所示,具體措施主要如下.
(1)挖掘思政素材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點.首先搜集整理光學領域的各種思政元素資料,根據資料類型建立光學及交叉領域的思政元素數據分類庫.對課程內容按照章節內容進行知識點的梳理,結合思政素材資料庫,尋找專業知識點與思政素材的接觸點,利用課程思政教育的隱性特點進行深度自然融入.
(2)科學合理制定教學方案.根據課程思政的特點,合理制定教學方法方案,堅持專業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主體地位,課程思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價值引領的目的.在潤物于無聲中完成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
(3)教學效果評估.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需制定可行的評估機制,在平時的課堂表現及期末考試中要有思政元素色彩的體現.如在前期的教學探索中,我們在物理光學的考試中增加了專業知識點與中國古詩詞結合的考題等,總之課程思政教學要專業入腦、思政入心.
專業課程思政實施前提是對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并與專業課知識點的有機融合,在專業傳授的過程中達到隱性教育的目的.我們選擇物理光學有關的思政元素并與知識點進行結合,對課程思政教學與對應知識點進行了設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思政教學與對應知識點設計

續表1
下面我們按照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用具體的教學案例闡述課程思政教學及目標.
(1)課程引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本課程的引入以中美貿易戰為時代背景,列舉了美國對我國多領域(尤其是高科技制造)進行打壓的具體實例(如中興芯片、華為公司5G技術等),其中制造芯片的一個核心技術就是基于光學刻蝕的環節.光刻機是光學技術的高度集成,是生產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核心設備,制造和維護需要高度的光學和電子工業基礎,單價高達5億美元.高端光刻機技術被荷蘭、德國、日本的幾家公司所壟斷,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嚴禁高端光刻機出口我國,這嚴重限制和制約了我國在高端芯片制造領域的發展和進步.這些具體實例對學生有較強的沖擊效果及教育意義.通過案例引導學生認識該課程的重要性.本案例實現的課程思政目標是通過具體實例介紹,使學生認識到本課程及其交叉學科領域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熱愛專業、認真專注的工匠精神,胸懷祖國攻堅克難、獨立自主的時代擔當精神,自覺把愛國主義情懷及敢于擔當精神力量化為學習專業知識的動力.
(2)光的折射、色散課程思政教學案例.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燦若繁星的歷史文化的百花園里,古詩詞是最有生命力的花朵.在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中都可見到自然科學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呈現.這些自然科學與詩詞古文藝術的結合也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在光的折射、色散、散射等部分,我們引用了相關的古詩詞內容.如唐詩 “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光散射現象;孔穎達《禮記注疏》中有“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對彩虹成因的初步認識.這樣的例子在授課中增加了專業知識趣味性和藝術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深受學生歡迎.
通過專業的科學知識與文學藝術的結合案例,增強了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感的認同感的目的.
(3)光的干涉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在講授“光的干涉”時,我們引導學生認識個人與團隊的關系.光的干涉是各干涉光束共同的作用,當各干涉光束之間能夠保持相位同步(恒定),將獲得最大的干涉強度,正如一個人只有保持與集體的“同頻同相”,才能發揮個人的最大作用為集體貢獻力量.反過來,如果與集體“反相(反向)”將會提供反作用從而破壞整體的效果.以此引導學生個人的發展要順應并自覺融入到時代發展主流中,成就個人發展,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本案例的思政目標是培養學生溝通、交流及團隊協作的精神,在工作中能夠自覺融入到社會發展主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承擔相應的職責,與時代保持“同相”,提供正能量.自覺為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整體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
自本校2020年全面推行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來,我們對2018 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物理光學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對專業認同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對專業學習充滿了信心與期待,學習熱情更加濃厚.課程思政實施對學生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塑造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有很好的引領作用.
我們把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班級期末考核成績與往屆班級進行了對比.未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2017級期末考核成績良好以上占比為14.71%,而2018級學生良好及以上占25.72%.在兩年考核難度相當的情況下,2018級良好及以上的成績占比明顯提高,說明實施課程思政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程思政不僅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利于提高該課程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經過一學期的物理光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其效果不會在短期內完全展現,而是伴隨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專業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具體執行者,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優化各個教學環節,推動思政教育模式的優化與完善,確保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專業教師要持續學習,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理念與意識及教學技能,以適應在新形勢下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