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廷姝 廖佩娟 陳瑞華 黃樹庭
(賀州市人民醫院 1心電診斷科,廣西 賀州 542899;2感染科)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顯著高于普通人群,常見心血管系統疾病為心包積液、心功能不全、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其中以心律失常最為常見〔1〕。研究指出,心律失常是導致艾滋病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致死率為6%~15%〔2〕。同時老年艾滋病患者因基礎疾病較多,若并發心律失常,可直接影響原有疾病的治療進程,增加病死風險〔3〕。因此早期診治尤為必要。作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靶細胞,若CD4+水平較低,可導致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引起各種系統功能紊亂,增加多種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4〕。心電圖是心血管疾病檢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已被研究證實可依據心電圖特征來發現艾滋病患者心臟是否發生損害,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有效依據〔5〕。本研究擬分析外周血CD4+淋巴細胞水平與老年艾滋病伴心律失常患者心電圖特征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賀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45例老年艾滋病伴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發生組,并選取同期醫院收治的45例老年艾滋病患者作為未發生組。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6〕中關于艾滋病的診斷標準;②資料完整,包括一般資料、心電圖檢查資料、CD4+檢驗資料;③艾滋病病程≥6個月。排除標準:①合并風濕性心臟病;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病;③合并慢性肝病、慢性腎病;④有既往胸部手術史;⑤合并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臟瓣膜病;⑥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者;⑦合并腦卒中。兩組除CD4+水平外,其他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見表1。

1.2心律失常評估及分組方法 入院時,參照《內科學》〔7〕中關于包括頻發室早(心電圖顯示QRS波群畸形顯著或時限>0.14 s,頻發,持續呈聯律,連續2~3次期前收縮)、頻發房早(24 h連續動態心電圖提示全天24 h房早總數>7 000次,每次>5 min)、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期前收縮、顫動、撲動、預激綜合征、陣發性心動過速)、慢性心律失常(包括交界性心率,心房,心室,房室各種傳導阻滯)、重度傳導阻滯(心房激動不能傳導至心室,心房與心室活動各自獨立,且心房率快于心室率)。符合上述診斷患者納入發生組,反之納入未發生組。
1.3基線資料統計方法 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詳細統計兩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艾滋病病程、合并高血壓〔是、否,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8〕中關于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合并糖尿病〔是、否,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9〕中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1.4外周血CD4+淋巴細胞水平測定及分組方法 入院時,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2 ml,抽取當天采用肝素抗凝管采集,溫室靜置,取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的外周血(全血)50 μl,將10 μl BD Tritest CD4 FITC與5 μl AntiHLA-DR APC抗體加入流式管底部標記T細胞CD4+淋巴亞群,嚴格按照流式細胞儀(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型號:Attune NxT)操作說明書進行操作,測定CD4+淋巴細胞水平。參照韓曉濤等〔10〕研究中標準,將CD4+水平分為3組,其中低水平組:CD4+<200 cells/μl;中水平組:200 cells/μl≤CD4+≤400 cells/μl;高水平組:CD4+>400 cells/μl。
1.5心電圖指標 入院時,采用麥迪克斯公司生產的MECG-200心電工作站采集常規12導聯心電圖和百惠、CV3000 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測系統,對患者進行24 h心電信號連續監測,計算機自動測量,分析和計算得出24 h平均心率、最大心率、最小心率、ST段移位距離,分析心電圖特征,包括竇性心動過速(竇性P波頻率>100次/min,P波在Ⅰ、Ⅱ、aVL導聯直立,在aVR導聯倒置;PR間期為0.12~0.20 s)、竇性心動過緩(心電圖上P波頻率<60次/min,P-R間期0.12~0.20 s)、左房室肥大(QRS波群電壓增高,QRS波群時間延長,出現額面心電軸左偏)、右房室肥大(P波振幅增高,P波時限正常或無明顯延長)、ST-T段改變(出現壓低、抬高或雙相、倒置等為標準)、QRS波群低電壓、房性期前收縮(P波提早出現,P-R間期正常或輕度延長,P波形態與竇性P波不同,常有不完全的代償間歇)。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t檢驗、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老年艾滋病伴心律失常患者CD4+水平分組情況 45例老年艾滋病伴心律失常患者中CD4+低水平有23例(51.11%),中水平15例(33.33%),高水平7例(15.56%)。
2.2外周血CD4+水平與老年艾滋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回歸分析 將老年艾滋病患者入院時CD4+水平作為自變量(連續變量),將患者心律失常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經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入院時外周血CD4+低表達可能與老年艾滋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有關,可作為老年艾滋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風險因子(OR>1,P<0.05)。見表2。

表2 外周血CD4+水平與老年艾滋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回歸分析結果
2.3不同CD4+水平老年艾滋病伴心律失常患者心電圖特征比較 低水平組竇性心動過速、ST-T段改變、QRS波群低電壓、房性期前收縮發生率高于中水平組與高水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間竇性心動過緩、左房室肥大、右房室肥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CD4+水平老年艾滋病伴心律失常患者心電圖特征比較〔n(%),n=45〕
現階段,艾滋病的診斷與治療水平顯著提升,使得患者生存期得到有效延長,但研究顯示,艾滋病患者常易并發心律失常,進一步提高原有疾病治療難度的同時增加病死風險〔11〕。尤其是老年艾滋病患者,因機體條件低下,合并內科疾病較多,若并發心律失常,不僅治療難度較高,同時可影響患者原發疾病的治療信心,不利于患者預后〔12〕。因此,早期診治老年艾滋病伴心律失常對改善患者預后,降低病死風險至關重要。
CD4+淋巴細胞是臨床評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狀況、判斷臨床病程、選擇抗病毒治療時機及療效評價的常用指標之一〔4〕。研究指出,CD4+低表達可降低機體免疫力,引發機體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多個系統紊亂,進一步加重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不利于預后〔13〕。心律失常是指心臟電傳導系統異常引起的心跳不規則、過慢或過快等癥狀,并有研究指出,心臟以外的器官發生結構或功能改變時可誘發心律失常的發生〔14〕。由此猜測CD4+淋巴細胞異常表達可能與老年艾滋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4+淋巴細胞異常表達不僅與心律失常的發生有關,還可能是心律失常發生的風險因子。分析原因可能為,老年艾滋病患者CD4+水平降低,艾滋病病毒的荷載量越大,對人體的損傷越嚴重,免疫功能逐漸下降,進而增加感染、腫瘤發生的風險,最終可影響患者的心臟電學活動,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風險〔15,16〕。
本研究結果還說明CD4+水平可能會導致老年艾滋病患者發生竇性心動過速、ST-T段改變、QRS波群低電壓。分析原因可能是,CD4+水平低下,可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導致機體各系統功能紊亂,并發細菌或真菌感染、腫瘤、肝炎等并發癥,使機體消耗增加,增加心包積液發生風險,導致QRS波群低電壓〔17〕。同時CD4+低表達可增加機會性感染發生風險,促使肺動脈高壓發生,增加心臟負荷,使患者出現胸悶、心悸等癥狀,引起竇性心動過速〔18〕。此外,因CD4+低表達,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易引發支原體肺炎、細菌性肺炎等肺部感染,進而損害心肌細胞、組織,最終誘發心律失常;同時因艾滋病患者CD4+水平降低,免疫系統被破壞,增加感染及腫瘤發生率,而感染和腫瘤可產生毒素,對心臟造成損傷,影響心臟電學活動,誘發房性期前收縮的發生〔19〕。
綜上,老年艾滋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與外周血CD4+淋巴細胞水平的低表達有關,CD4+低表達可引起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ST-T段改變、QRS波群低電壓、房性期前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