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燕 張越 景年財 盧義 郭環宇 楊吉利
(1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吉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肺腺癌是肺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病理類型,占40%~50%,其肺癌相關基因突變率遠高于其他病理類型。有研究表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作為機體最主要的驅動基因,在中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突變率高達51.4%〔1〕,此外還有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c-γOS原癌基因1受體酪氨酸激酶(ROS1)等基因位點突變,少見突變靶點如鼠類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鼠類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間質表皮轉化因子(MET)、轉染期間重排(RET)、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等。明確驅動基因對于精準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及判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有關肺癌驅動基因狀態與患者臨床特征、腫瘤的生物學特性之間的相關性一直是研究熱點。為更好探尋靶向治療優勢人群、了解肺腺癌患者驅動基因的外在臨床特征及生物學特性,本文分析肺腺癌患者基本臨床特征及分子表型表達與基因突變狀態的相關性,為肺腺癌的臨床診療及進一步科學研究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及診斷標準 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在吉林省腫瘤醫院經病理或細胞學檢測明確診斷為肺腺癌的87例患者,年齡39~81歲,患者均接受二代測序技術(NGS)進行肺癌驅動基因檢測,其中突變基因陽性61例(70.1%)。臨床分期參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非小細胞肺癌TNM分期(第八版)。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細胞學或病理學明確診斷為原發性肺腺癌患者;②已進行基因檢測;③既往未進行相關治療的初治患者;④年齡>18周歲。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腫瘤者。
1.3試劑與方法 免疫組化結果由吉林省腫瘤醫院病理科檢測,采用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連結(SP)法,以磷酸鹽緩沖液(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抗體 TTF-1、NapsinA及Ki67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使用PV-9000試劑盒及二氨基聯苯胺(DAB)顯色系統顯色。免疫組化切片的陽性信號均呈棕黃色顆粒狀,TTF-1和Ki67主要表達于細胞核,NapsinA主要表達于胞質。細胞核染色<5%為(-),染色≥5%為(+)〔2〕。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
2.1臨床分期及突變亞型分布 臨床分期Ⅰ~Ⅱ期4例(4.6%),Ⅲ期11例(12.6%),Ⅳ期72例(82.8%)。突變亞型具體分布:EGFR 45例(73.8%),其中19Del 20例(32.8%)、21L858R 18例(29.5%)、20ins 4例(6.6%)、L861Q 3例(4.9%),另外ALK 5例(8.2%),RET、KRAS各3例(4.9%),BRAF V600E、MET、ERBB-2各1例(1.6%),其他突變 2例(3.3%),復合突變(2個或以上基因位點突變)8例(13.1%)。
2.2突變基因狀態與性別、年齡、吸煙情況及臨床分期的關系 突變基因與吸煙關系密切,無吸煙史患者基因突變率明顯高于有吸煙史者(P<0.05),突變基因與性別、年齡及臨床分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突變基因亞型19Del、21L858R、ALK在TNM分期中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ALK表達陽性患者臨床分期更早;3種亞型性別、年齡、吸煙史無統計學差異(P>0.05),均多見于年齡<65歲、無吸煙史的女性患者。因Ⅰ~Ⅲ期樣本量較少,統計分析時合并樣本以減少誤差。余亞型因突變率低、樣本量少,未納入統計分析。見表1。

表1 突變基因與一般臨床特征的關系(n)
2.3突變基因與轉移部位的關系 納入臨床分期Ⅳ期患者,野生型23例,突變型49例,突變基因狀態與轉移部位無統計學相關(P>0.05)。余亞型因突變率低、樣本量少未納入統計分析。見表2。

表2 突變基因與臨床轉移部位的關系(n)
2.4分子表型表達與一般臨床特征的關系 42例獲得TTF-1、NapsinA、Ki67免疫組化檢測信息。TTF-1、NapsinA、Ki67表達情況與患者性別、吸煙情況、年齡均無相關性,NapsinA表達情況與基因突變有統計學意義(P<0.05),TTF-1、Ki67表達情況與基因狀態無關。表明NapsinA陽性表達的患者,驅動基因陽性的可能性更大。見表3。

表3 TTF-1、NapsinA、Ki67陽性表達與一般臨床特征的關系(n)
據《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中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17.9%和23.8%〔3〕,是危及我國人民健康與生命安全最常見的診斷癌種和造成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病理分型,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發病率為80%~85%〔4〕,其基因突變多存在于腺癌亞型中,以19Del、21 L858R突變類型為主。目前分子靶向治療是肺腺癌的主要治療模式。研究表明,基因突變多發生于肺腺癌中,且以不吸煙的女性多見〔5〕,本文與研究結果一致〔6〕。
免疫組化染色是肺癌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必不可少的檢測方式。TTF-1屬于細胞核蛋白的一種,在胚胎時期參與肺及甲狀腺的基因調控,因此對于肺及甲狀腺來源的腫瘤有高表達性。研究顯示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腺癌的TTF-1陽性表達率(60%~95%)遠高于鱗癌,轉移性肺腺癌中多無表達〔7〕,可作為鑒別診斷的標記物。另有多項臨床研究表明TTF-1表達陽性患者在預后、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等方面優于TTF-1陰性患者〔8~10〕。研究發現肺癌分化程度與TTF-1表達呈負相關,即高分化肺癌患者的TTF-1多呈陽性表達,其通過實驗進一步發現TTF-1能參與控制腫瘤分化,限制惡性細胞轉移〔11〕。這一結果為TTF-1呈表達陽性患者較陰性相比有較高生存率提供了理論依據。NapsinA是一種天門冬氨酸蛋白酶,廣泛分布于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和肺泡巨噬細胞,能參與水解表面活性蛋白物質B,維持肺的正常形態與功能〔12〕。一項薈萃分析顯示肺腺癌中NapsinA陽性表達率為70%~95%,且其敏感度及特異性高于TTF-1〔13〕。在肺鱗癌中低表達,肺神經內分泌癌多不表達,臨床中多以TTF-1和NapsinA組合用于肺腺癌的診斷與鑒別診斷〔14〕。研究發現NapsinA高表達組5年總生存率(OS)為87.6%高于低表達組,NapsinA表達水平與預后生存呈正相關〔15〕,可作為早期肺腺癌患者生存預后的獨立評價因素。研究表明TTF-1表達陽性肺腺癌患者較TTF-1陰性者有更高的基因突變率,尤以EGFR突變顯著,且表達水平與基因突變呈正相關〔16,17〕。Li等〔18〕回顧性分析了339例肺腺癌患者后發現TTF-1與NapsinA均表達陰性者無基因突變,可考慮作為小標本檢測時輔助診斷。Ki67是一種臨床常用的反映細胞增殖情況的蛋白標志物。其與臨床特征的關系,業界爭議比較大。就其與腫瘤分化程度而言,多數學者認為Ki67表達水平越高,肺癌腫瘤分化程度越低〔19〕。
本研究表明腫瘤組織學中NapsinA表達陽性者更易發生驅動基因突變,為臨床判定篩選基因檢測人群提供參考,與現有臨床研究結果相符。TTF-1、Ki67表達情況與基因狀態無關,經分析可能與樣本量少有關,再者所選取病例基因突變雖以EGFR為主,仍包含少見突變靶點樣本,統計分析時未對此類樣本進行剔除。目前有關基因突變類型與免疫組化的相關性研究多以EGFR為主,尚無涉及少見突變靶點的研究。這可能也是本次研究中影響統計學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