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鳳(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世界發展變化新趨勢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目標,統攬國家安全全局,創造性提出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新時代國家安全理論的重大創新,是維護國家安全的科學指南。將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貫徹“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培養符合國家安全建設要求合格人才的關鍵舉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必要途徑。將總體國家安全觀融入思政課教學要找準切入點,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豐富實踐形式,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人類自產生國家時起,就產生了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中國古代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御敵于國門之外,主要以防御為主,更多強調的是政權的鞏固、軍隊的強大和國土安全。近代以來,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也前所未有地激發起中國人民的國家安全意識,“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都在為驅逐外來侵略,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進行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締造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的是復雜的國內國外環境,不久又面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封鎖,我們黨對于國家安全,考慮更多的是政權安全、社會制度鞏固和國土、軍事安全。這樣一種國家安全觀以維護生存為主線,適應了20世紀50~70年代戰爭與和平的時代主題。正是在這一安全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相繼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戰役、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勝利,成功擊退了一切來犯之敵,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同時也有效維護了地區和平穩定,為國內的社會主義建設贏得了相對和平的內外部環境。
當然,國家安全形勢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國家安全理念也需要創新。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時代主題的轉變,我國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加上我國外交戰略的重大調整,國內國外一系列變化對于維護國家安全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需要我們更新國家安全理念,適應改革開放新時期維護國家安全的新要求。在政治、軍事、國土等傳統安全因素之外,經濟、科技、文化、信息等安全因素也逐漸納入國家安全范疇。
進入新時代,我們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統籌安全與發展兩個大局,必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創新國家安全理念。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概念,強調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有效預防各種安全風險。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各種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風險因素不斷增多,保證國家安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沒有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強調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總書記還指出,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國國家安全形勢出現了一系列新趨勢,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各種內外因素錯綜復雜,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異常艱巨,需要增強全社會的國家安全意識。
總體國家安全觀作為科學理論體系,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國土等傳統安全因素,同時又根據時代變化,提出并強調了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網絡、生態、生物、海外利益等多種非傳統安全因素,把我們黨對國家安全的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為新時代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下,維護國家安全提出了科學的理論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國家安全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尤其重視對大學生群體的國家安全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與大學生座談,強調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當代大學生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具備國家安全意識,樹立國家安全至上的理念,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維護國家利益、人民安全,才能做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豐功偉業。
在強化國家安全教育方面,國家通過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2015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審議通過,提出“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2018年4月9日,教育部就做好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相關工作提出了實施意見。2020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對國家安全教育進行了整體規劃與設計,科學設置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整體框架和主要內容。
當前高校大學生成長于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時期,國家長期處于和平安寧的狀態,加上長期以來“高考指揮棒”教育體制的影響,使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缺失、國家安全知識缺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當代大學生國家安全觀念有待更新、國家安全意識有待加強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交往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除了政府間交往外,民間社會組織和個人交往日益頻繁,維護國家安全的主體已經不僅僅是國家的政府機構和軍隊,隨著對外活動的開放性的擴大,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行為都會對國家安全產生某些方面的影響。而大學生們由于以往的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不足,對于國家安全的認識仍然處于傳統認知領域。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當前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鞏固國防,只要沒有外敵入侵國家就是安全的。對于和平環境下防止敵對勢力的間諜活動認識不足,這往往給西方敵對勢力以可乘之機。近些年發生多起大學生泄密事件,境外情報機構的間諜化身“攝影發燒友”“網絡主播”“雜志主編”以求職招聘、學術研究、興趣交流等各種名義為掩護,欺騙、拉攏在校大學生竊取、出賣國家秘密。部分大學生由于國家安全意識不強,在利益驅使下拍攝軍港周邊設施、或拍攝軍事期刊上的軍艦戰機圖片并將相關信息提供給他人,泄露國家秘密而不自知,甚至有的大學生明知自己的行為危害了國家安全,卻為了一己私利以身試法,最終受到法律嚴懲。
2.當代大學生對意識形態斗爭缺少警惕性,防滲透意識需要加強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安全,意識形態工作歷來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總結蘇聯解體的教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也就很難守住。”冷戰結束以來,西方將中國列為顛覆西化的主要目標,通過網絡新媒體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文化滲透不斷加強。而新時代大學生伴隨互聯網成長,網絡成為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由于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政治鑒別力不強,在西方倡導的所謂的民主、自由理念誤導下,很容易迷失方向,導致價值觀扭曲。當我們看到香港修例風波中無數的“恨國廢青”在街頭一邊打砸搶燒、一邊高呼“民主、自由”的時候,當我們得知某大學生在境外敵對勢力蠱惑教唆下,創辦境外反動網站,意圖顛覆國家政權時,不能不對大學生中存在的錯誤思潮加以高度重視。面對西方文化意識形態浸透,要強化對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
當前,大學生國家安全觀念模糊、國家安全意識不強的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學生個人和家庭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當前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安全形勢發生深刻變化背景下國家安全建設需求。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普遍被等同于國防教育或保密教育,這種相對單一的國家安全教育內容與國家安全形勢日益復雜化形成強烈反差,對于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則處于空白狀態。在課程安排上,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僅僅是軍事理論課程及國防教育,從而導致作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總體國家安全教育游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之外,兩者之間形成平行的二元結構。在教學形式上往往以在線國防講座為主,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無法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當前國家安全形勢,特別是非傳統安全問題的了解主要依自身興趣通過互聯網獲取,這種偶然性的、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方式,使學生難以對國家安全問題形成全面的、系統的認知,不利于大學生國家安全素養的提升。
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合,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增強學生總體國家安全意識,提高學生在所學專業領域內維護國家安全所需要的能力和本領。
根據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結合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及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圍繞理論教學的切入點與方式方法、實踐教學創新、新媒體技術運用等方面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主題,做到國家安全教育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的有效結合,通過典型案例和熱點問題分析,引導學生樹立總體國家安全意識。在教學方式上,充分利用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平臺,向學生推送國家安全方面的案例視頻,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將學習的線上自主自習與課下研討相結合,堅持教師主導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形成堂堂講國家安全,人人關心國家安全的教學氛圍。
在緒論部分的教學中,結合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使學生明確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通過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不同歷史時期青年人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擔當,使學生明確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今天的發展成就,不能維護國家安全,就無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青年大學生面臨的重要的人生課題,關鍵在于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辯證關系。教學中可通過航天之父錢學森、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科技報國的故事,大慶油田開發建設過程中為實現國家能源安全,王進喜、王啟民、李新民三代鐵人接續奮斗的故事,以及北大荒開發建設過程中三代拓荒者如何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故事,使學生明確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目的是迄今最先進的人生追求,引導學生將個人小我融入國家大我之中。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通過典型事例使學生明確個人的理想只有與國家、民族的前途相融合,才有實現的可能,才能實現人生價值。解決了科學理想信念的確立問題,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理想實現的長期性與艱巨性,通過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哈工大教授劉永坦40年致力于新體制雷達研發的故事,引導學生明確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要結合新時代的實踐要求不斷豐富艱苦奮斗的內涵。
在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教學中,明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的同時,利用當前熱點問題,提高學生對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破壞活動的警惕性,通過“毒教材”事件、抵制“夏日祭”等網絡熱點,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到西方對我國文化滲透的險惡陰謀,引導學生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四史”學習,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侵蝕,揭露網絡上的各種錯誤言論,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針對西方敵對勢力在臺灣問題和新疆問題的肆意挑釁和惡意抹黑的丑惡行徑,要以美國在世界各地策動“顏色革命”的事例使學生認清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敢于同“臺獨”“疆獨”“藏獨”“港獨”等分裂行為堅決斗爭。通過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美在疫情防控中的不同表現,引導學生認識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堅持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的穩定器,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在第四章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教學中,可以通過蘇聯解體過程中,由于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等蘇共主要領導人偏離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導致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仰發生動搖,蘇聯民眾的核心價值觀瓦解,最終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以及冷戰結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世界各地進行價值觀輸出,策動“阿拉伯之春”給阿拉伯國家造成的一系列災難性后果,引導學生認清西方“普世價值”的迷惑性、欺騙性及政治意圖,自覺抵制西方“普世價值”滲透,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和模范踐行者。在道德觀教育中,通過戰勝武漢疫情、撲滅重慶山火中最美志愿者汪勇、摩托騎士龍杰的生動事例讓學生領悟“集體主義”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質,是在面臨疫情和各種突發災情時,個人做出正確道德選擇的內在精神指引,引導學生在未來的職業崗位上和日常生活中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國家、人民利益面臨重大威脅時敢于逆行,維護國家和人民安全。在法治觀教育中,結合當前發生的網絡安全、信息安全及其他領域涉及國家安全的典型案例,提高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法治意識。
在課堂實踐中,通過課前自主學習成果匯報或專題小組實踐匯報展示的方式,采取學生演講、詩朗誦、情景模擬、辯論等方式,結合國家安全抒發人生感悟、暢談人生理想,歌頌中國精神,既能加深學生對總體國家安全基本理論的理解與認同,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臨場發揮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營造豐富多彩的宣傳國家安全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思政理論社團文化育人的強大功能,利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組織學生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月(周)活動,借助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進行網絡安全宣講活動,可通過舉辦演講、征文、知識競賽、報告會、手抄報、黑板報等特色活動,使總體國家安全教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聘請公安、消防、海關、網絡等領域的專家到校開展國家安全講座,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好國家安全知識,維護國家安全的積極性主動性。
開辟社會大課堂,利用北大荒博物館、東北烈士紀念館、侵華日軍731遺址等紅色教育基地,構建常態化的實踐教學平臺。通過參觀博物館、戰爭遺址使學生在現實的場景中感受和平的珍貴,領悟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利用暑假組織“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到大慶油田、北大荒現代科技園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感受真實的職場環境,了解國家經濟發展現狀與前景,增強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投身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責任感。
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體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形式都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比如思政課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等社交媒體發布最新國家安全信息及案例,讓學生能及時了解國內外國家安全信息。利用新媒體技術針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及時有效分析,引導學生對各種涉及和影響國家安全的社會現實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對不法犯罪行為及時進行舉報和揭發,提高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
以上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方法與策略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我們相信只要提高師生對國家安全重要性的思想認識,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在全社會的協作下,高校的國家安全教育必定會開創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