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書翰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成果。它全面科學地回答了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為當今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人類社會指出了美好目標和前進方向,因而具有重大的當代意義和理論價值。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用“十個明確”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其中第九個“明確”主要就是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核心思想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是以專題形式摘編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它的編排有明顯特點:簡明、清晰、準確,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一手材料。由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這一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因而它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四卷本中占很大的篇幅。《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第十七專題、第三卷第十七專題、第四卷第十八和十九專題,都是論述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尤其是第四卷共設21 個專題,其中第十八專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篇幅最長,共計36 頁。
上述內容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這條主線展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的主要觀點有: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自身規律的,而這個規律是可以認識的。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就揭示了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規律:“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1]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入、更加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2]。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經濟低迷,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地區沖突頻繁發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明顯上升,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生物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病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劇了國際格局調整,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人類面臨嚴峻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3]522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由中國首先提出的,由于有“一帶一路”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又有一系列舉措配合,如發起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至今已舉辦七屆)和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受到了各國的普遍歡迎,尤其是“一帶一路”給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正如第71 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所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由偉大倡議變成了各國在實踐中的共同抉擇。
全人類共同價值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2015 年9 月28 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0 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這12 個字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重申了這12 個字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觀,相關內容后來寫入了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
和平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永恒期望,發展是世界各國的首要任務,公平正義是奠定國際秩序的基石,民主是人類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自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反映了人類社會對共同價值的追求,匯聚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最大公約數,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指明了前進方向,是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論基礎。
2015 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對這些問題作了精辟論述。綜合這些重要論述特別是習近平主席2017 年1 月18 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以下簡稱“日內瓦總部演講”),可以用“五個堅持”和“五個建設”來概括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和目標: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主席還提出中國對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項原則: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3]523-525。
日內瓦總部演講提出并第一次全面論述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倡議,演講開宗明義指出:“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3]537。這就是時代之問、世界之問,要回答這個時代之問、世界之問,就需要深入思考和回答這些不可回避的問題。
這個問題主要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世界近代以來100 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人類經歷了血腥的熱戰、嚴酷的冷戰。人類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付出了慘痛代價。中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付出了傷亡3500 多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戰爭,盡快實現和平。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覺醒,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他們最迫切的要求,就是擺脫枷鎖、爭取獨立。
在戰爭劫難之后,人類一次次地反思戰爭與和平的真諦,多數人明白了這個重要的道理:戰爭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務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和平之屏障[4]。如果能在全世界人民心中堅定地樹立起和平理念,那么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對戰爭的強大力量。
這個問題主要是回答要正確認識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今天的時代,既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主流和發展趨勢的時代,又是大動蕩大變革時代。應該看到,當今世界雖然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但風險和挑戰仍然層出不窮。和平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正因為如此,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然是時代潮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5]474過去的50 年,盡管國際形勢跌宕起伏,但在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努力下,世界總體保持穩定,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一大批國家成長壯大,十幾億人口擺脫貧困,幾十億人口不斷走向現代化。
還應該看到,當今世界也是挑戰層出不窮和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劇了這一趨勢。世界經濟陷入低迷,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抬頭,地區沖突不斷,恐怖主義威脅仍然存在,公平和效率、增長和分配、技術和就業等矛盾更加突出,貧富差距普遍存在,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新的挑戰。亞太地區數十年來第一次出現經濟整體負增長,世界經濟正在經歷20 世紀30 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天下還不太平,風險挑戰接踵而至,就對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失去信心。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縱觀歷史,人類正是在戰勝一次次考驗中成長,在克服一場場危機中發展。我們要堅定地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風吹雨打,人類總是要向前走的。我們要善于從歷史長周期比較分析中進行思考,又要善于從細微處洞察事物的變化,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凝聚起戰勝困難和挑戰的強大力量。”[5]483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當今世界,人們對很多問題,如民族、宗教、國家、文明等看法不一,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從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維度看,如何正確對待不同的文明,這是當今世界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處理得好則會推進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處理得不好則會帶來矛盾甚至沖突。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維度對這個問題作了精辟解讀,對正確認識不同文明作出了原創性理論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早就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 年前的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于“和”的一段話,講的就是和而不同的道理: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習近平總書記還列舉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人如何對待佛教的史實:“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6]79
習近平總書記還從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維度,全面論述了中國對待不同文明的鮮明態度: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這里概括的人類文明的三大特點: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條條在理,可圈可點。習近平總書記得出結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6]76
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中國正確對待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四項原則:一是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二是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三是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四是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他還指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5]475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這是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我們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條路徑即堅持對話協商、堅持共建共享、堅持合作共贏、堅持交流互鑒、堅持綠色低碳,這都與全球治理緊密聯系。
應該看到,現行全球治理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曾經起過重要作用,但已跟不上時代發展,不適應現實需要的地方越來越多,因此,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是包括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共同呼聲和普遍要求。為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我國提出:什么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應由各國人民來商量,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并據此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則且付諸行動。2016 年9 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第一次全面闡述了我國的全球治理觀,第一次把創新作為核心成果,第一次把發展議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形成全球多邊投資規則框架,第一次發布氣候變化問題的主席聲明,第一次把綠色金融列入二十國集團議程。
與此同時,我們也明確指出: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是國際合作的倡導者和國際多邊主義的積極參與者。我們主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并不是要對現有治理體系推倒重來或另起爐灶,而是進行改革和完善。強調要使全球治理體系更好地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意愿和利益。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維護和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積極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這是對時代之問、世界之問所作的中國回答,提出的中國方案。2013 年3 月23 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命運共同體”時,就已經涉及“我們將到哪里去”這個問題。他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6]52015 年9 月28 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正式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命題,但沒有全面展開。2017 年1 月18 日,日內瓦總部演講全面闡述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在日內瓦總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首先提出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接著回顧了最近100 年來人類社會經歷的苦難和進步,指出,100 年來,全人類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與發展,今天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強調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那么今天的人類社會應樹立什么樣的科學理念呢?對此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到目前為止,地球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珍愛和呵護地球是人類的唯一選擇。我們要為當代人著想,還要為子孫后代負責。那么今天的人類社會應往什么方向努力才有出路呢?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3]539
習近平主席全面闡述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和目標,即“五個堅持”“五個建設”。習近平主席還用了“四個決心不會改變”回答了世界各國對中國未來政策走向的高度關注: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促進共同發展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打造伙伴關系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支持多邊主義的決心不會改變。日內瓦總部演講實際上回答了“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將到哪里去”的時代之問、世界之問,這是當代世界發展的根本問題。
對于這個科學理念的重大理論價值,要從三個維度理解和把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批判“普世價值”。何謂“普世價值”?就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其價值觀進行包裝而且把它說成是最優越的價值觀,要求別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效法和實施,要是哪個國家對此說“不”,他們要么就污蔑這個國家是“獨裁政權”“專制制度”,要么就搞滲透、破壞活動甚至顛覆別國政權,我們堅決反對和批判的正是這樣的“普世價值”。
由于我們鮮明地反對和批判“普世價值”,難免招致西方媒體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攻擊,他們或者歪曲我們的見解,或者用顛倒黑白的觀點攻擊我們,說什么中共不承認并反對人類社會有共同價值。我們要看清西方那些人散布這個謬論的真實面目,西方一些人鼓吹“普世價值”,實際上是要借用這個名頭,抹黑我們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意識形態、我們的文化傳統,企圖給我們造成兩難選擇:要么被冠以反“普世價值”的污名,使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流失;要么乖乖歸順西方,接受西方價值觀對中國的改造,放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成為他們的附庸。環顧全球,分析這些年來一些地區和國家發生的劇烈動蕩,大多與西方國家搞的“顏色革命”有密切聯系,而且后果極為嚴重。過去幾年,源自中東、北非的難民潮牽動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民眾顛沛流離,令人痛心疾首,分析其中原因,“顏色革命”難逃干系。聯系這些殘酷現實,西方國家尤其美國四處推銷“普世價值”的政治用心昭然若揭。我們要認清西方一些勢力把宣揚他們的“普世價值”作為推行“顏色革命”的重要手段,對此,我們要保持高度警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擘畫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對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弘揚了全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觀,有力地駁斥了西方媒體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散布的中國共產黨反對人類共同社會價值的謬論,從而使社會主義中國站到了真理和人類社會道義的制高點。
我們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絕不是搞烏托邦,也不是一廂情愿,而是既有崇高目標,又有有效途徑,因此,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支持。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崇高目標可以用一段話加以概括,這就是中國同世界各國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前已論述,實現這個目標的主要路徑就是“五個堅持”。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理念,順應了當今歷史潮流,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與此同時,人類社會也正處在一個挑戰日益增多、風險層出不窮甚至可能會出現驚濤駭浪的時代。人類社會面對這些不可回避的難題,需要各國共同應對,一起去努力解決。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重要的中國方案就是提出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我們可以從現實和發展這兩個維度理解“一帶一路”具有的重要和深遠的意義。一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面臨著共同挑戰。怎樣減少當今世界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互聯互通為著力點,促進生產要素自由便利流動,打造多元合作平臺,開辟了一條人類社會相遇相知、共同發展、共贏發展和共享發展之路。二是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當今世界的很多難題,如恐怖主義、政局動蕩、沖突戰亂、難民危機等,其深層次原因就在于發展不足。和平與發展互為條件,沒有和平,發展無也從談起;沒有發展,也難有和平安寧,更沒有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的基礎。在發展問題上,各國應相互合作,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應者云集,就是因為它找到了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回應了各國人民的共同期待。自2013 年以來,全球100 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已將“一帶一路”倡議納入重要決議。“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理念層面轉化為行動,從愿景層面轉化為現實。
“一帶一路”倡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統籌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的大手筆,從而使我國內陸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逐步從原來開放末梢走向今天開放前沿,開辟了我國參與和引領全球開放合作的新境界,這在國內外發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事實充分說明,“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正如有的國際媒體所說,“一帶一路”建設正書寫經濟全球化的新篇章。
前已論述,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原理,是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學理支撐。而世界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的重要內容,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在《共產黨宣言》中得到成熟表述。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世界交往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世界交往是經濟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和社會交往的統一,世界歷史是以經濟交往為主導和推動的自然歷史過程。世界交往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馬克思話語體系中的“世界市場”也就是經濟全球化。19 世紀50 年代后期,馬克思曾經有過宏大的寫作計劃,他曾想把自己要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這本巨著分為六冊:1.資本;2.土地所有制;3.雇傭勞動;4.國家;5.對外貿易;6.世界市場。馬克思要把“世界市場”放在最后一冊,作為他巨著的結論性書稿。由于馬克思過早去世,這個計劃未能完成。但是包括世界市場在內的世界歷史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這個預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歷史和現實日益證明這個預言的科學價值。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2]
前已論及,人類社會也正處在一個挑戰日益增多、風險層出不窮的時代。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風險仍在,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不斷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邏輯十分頑固,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還在蔓延。國際格局以西方為主導、國際關系理念以西方價值觀為取向的“西方中心論”已難以為繼。當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表現出來的逆全球化、單邊主義、把經貿和高科技等發展問題政治化,既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又很不得人心。面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人們不禁要問: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理念深刻回答了這個時代之問、世界之問: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面對動蕩不定的大千世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打獨斗不行,獨善其身不行,堅持冷戰思維更不行。也就是說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堅持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冷戰思維、零和博弈沒有出路,妄自尊大注定碰壁。只有堅持和平發展、攜手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共贏、多贏。世界各國要以負責任的精神同舟共濟,共同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也只有一個共同的未來。無論是應對眼下的危機,還是共創美好的未來,人類都需要同舟共濟、團結合作。……讓我們攜起手來,讓多邊主義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邁進”[5]466。
綜上所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在當前世界的諸多挑戰和風險面前,科學回答了當今的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為人類社會指明了美好目標和前進方向,繪制了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的愿景,這是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的原創理論,這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最有力佐證,具有極大的當代意義和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