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殿林,任 苒
(合肥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重視歷史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員干部要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加強“四史”教育是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實踐要求,也是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現實要求。進入新時代以來,媒體融合不斷向縱深發展,網絡日益成為主輿論場。新的媒體環境為“四史”教育品質提升和路徑拓展帶來新機遇,也成為意識形態安全和思想政治穩定的新風險點。在此背景下,剖析加強“四史”教育的內在邏輯與目標指向,有利于提高“四史”教育的現實針對性,構建“四史”教育長效機制,應對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的挑戰,從而為全黨全國守好初心、擔好使命筑牢精神根基。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歷史教育實踐。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斷結合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歷史任務,持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歷史教育實踐活動,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歷史經驗,成為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滿足革命戰爭需要為中心,將歷史教育同民族復興、國家存亡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歷史教育在曲折中發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歷史教育圍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展開,引導人民以科學的眼光看待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歷史教育立足于新的歷史方位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科技變革為依托,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正確總結中國共產黨歷史教育實踐歷程的經驗,是黨有效開展歷史教育實踐的關鍵。首先,在歷史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確保歷史教育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前提,也是歷史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遵守的根本原則。其次,通過組織化的歷史教育手段,增強教育效果,提高學習效率,夯實黨員和群眾的理論素養。最后,黨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教育圍繞不同時期的主要任務展開,審時度勢,服務大局。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主要矛盾發生轉變,歷史教育的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變遷。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歷史教育的形式和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在此背景下,必須深刻總結以往黨的歷史教育歷程并從中汲取經驗,以便從容應對新環境下的新挑戰。
融媒體背景下,隨著傳播生態和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網絡輿論環境日趨復雜,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難度增加,網絡參與的非理性因素膨脹。“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互聯網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搞不好會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1]。黨和國家主動應對挑戰,開展“四史”教育,豐富網絡傳播內容,汲取歷史智慧,引導網民回歸理性思考。
第一,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抵御意識形態風險。融媒體時代,網絡空間的圈層化日益突出,“信息繭房”的膨脹易導致輿論主體在網絡空間抱團發聲,產生“回聲”效應。另外,在現有的算法模式下,每個主體在接受信息推薦時都處在某種封閉的信息空間中,主流意識形態很難進入這些封閉空間。這些刻意制造的、封閉的、隱匿的、碎片化的信息,為多元社會思潮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在融媒體環境下,非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影響效率提高,使主流意識形態面臨風險。“四史”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意識形態教育。加強“四史”教育,有利于提高黨的意識形態領導力,增加網民的意識形態定力,使其自覺抵制錯誤意識形態的侵擾。
第二,豐富網絡傳播內容,增強網絡信息的價值性。融媒體時代,嶄新的媒體形式層出不窮,信息的傳播格局逐漸被重塑。各種思想相互博弈且愈發活躍,增加了輿情管理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傳播的標簽化現象和群體極化現象越發顯著,出現新聞失實、信息失真、斷章取義、內容低俗等問題。在“流量為王”的誘導下,出現了“科技越發達,營養越匱乏”的怪相。主流媒體應當提高自身定力,在浮躁的環境下堅持“內容為王”,提高網絡傳播內容質量。“四史”教育為媒體傳播提供了豐富的高質量內容,主流媒體應在確保傳播內容質量的基礎上豐富傳播形式,促進思想和輿論共振。
第三,涵養理想信念,引導理性行為。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網民的自我賦權,使網民擁有更快、更強的自我表達渠道。個別網民抱團發聲,在不斷肯定自身觀點中形成偏激意見;還有一些網民面對爭議,在從眾心理作祟下選擇緘默不言。這些非理性特征把對輿論事件本身的關注延伸到其他領域,引發了群體意識的“失焦”,甚至引導網民產生非理性傾向,惡化網絡環境。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和人生哲理,不僅是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的營養劑、教科書,也是清醒劑。“四史”教育是黨和國家對技術帶來的非理性挑戰的有力回應,是啟迪智慧、呼喚理性的教育活動,可以幫助網民尤其是青年網民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堅定理想信念,從而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重視學習和總結歷史,善于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有關歷史學習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是加強“四史”教育的重要思想理論來源,為深入認識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是融媒體背景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理論基石。
毛澤東在革命戰爭年代就重視歷史學習,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2]533,并且多次強調自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2]534,高度重視學習黨的歷史;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后也重視歷史的學習,指出“要學點歷史,青年人不知道我們的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3],并強調“要懂得些中共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4];江澤民認為黨的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歷史,“要努力學習中共歷史特別是中共近現代歷史和黨的歷史,并通過這種學習努力掌握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黨的優良傳統”[5];胡錦濤認為歷史是一座精神寶庫,指出:“在深刻變化的國際環境中,我們要更加注重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來教育干部和人民。”[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黨和國家依然將歷史學習擺在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以史為鑒的新思想、新論斷,形成了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歷史觀。[7]習近平將歷史看作人類最好的老師,主張從歷史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尤其是從“四史”中汲取營養,通過“四史”教育加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進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科學精神教育。
學習歷史,不是單純學習歷史的記載和歷史的再現,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培養歷史思維。歷史思維是一種以歷史材料為藍本和依據,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解決現實具體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思維活動。[8]黨員干部在歷史學習中探尋歷史規律,培養歷史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過程中汲取歷史力量,從而做到以史為鑒,助力實現“中國夢”。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百年光輝的歷史,是激勵我們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能量寶庫。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以黨史教育黨員干部,使其在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在黨史中吸取教訓,在黨史中總結經驗;新中國史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要獲取明確的理論認識,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學習,‘吃一塹,長一智’”[9],在新中國史中汲取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史是一段踔厲奮發的歷史,學習改革開放史,就要厘清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時期的關系,從改革開放史中總結經驗、汲取力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要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曲折性、長期性和必然性,在學習他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中強化對歷史三大規律的認識,在個性中把握共性,在共性中凸顯個性,以理論創新推動實踐創新。黨員干部在“四史”學習中鍛煉歷史思維,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和方法解決現實具體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1.把握歷史規律
毛澤東認為規律是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得來的,一旦離開歷史發展的過程,規律是說不清楚的,“研究問題應該從歷史的分析開始”[10]。融媒體環境下傳播方式劇變,紛繁復雜的網絡社會中各種思潮相互激蕩。但是,規律作為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不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加強“四史”教育,有助于把握客觀實在的歷史規律,汲取真理力量,培養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與堅定實踐者。
學習“四史”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主要是指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發展這一規律,本質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互動關系,表現為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的互動關系。馬克思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是一個曲折且漫長的過程,由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決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融媒體環境下,西方敵對勢力以網絡為渠道,通過各種“微”媒介唱衰社會主義,企圖通過意識形態滲透遏制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學習“四史”有利于黨員干部提高辨別能力和眼力,在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勇敢拆穿西方敵對勢力的謊言。
學習“四史”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是共產黨人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回答。在當代中國,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就是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融媒體背景下,一些偶發的的惡性事件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詆毀社會主義、詆毀改革開放成果的言論。黨員干部在學習“四史”中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厘清思想認識、凝聚思想共識、匯聚發展力量,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學習“四史”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是“研究共產黨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由于什么原因,采取什么方式,來獲取、鞏固政權,或者動搖、喪失政權”的規律。[11]融媒體背景下,黨領導下的主流媒體應當發揮引領作用,講黨性的同時也要講人民性,宣傳黨的主張的同時也要傳達人民的心聲。學習黨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本質上的有機統一,理解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理念,理解黨提高執政能力、加強黨的建設的必要性。
2.學習理論成果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融媒體時代,無論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如何變化,宣傳思想工作都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站位,宣傳黨的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服從黨的決策部署,積極傳達黨對重大形勢的判斷。理論是歷史在觀念形態上的再現,歷史學習是對理論學習的溯源。想要學懂黨的理論,必須先學好“四史”,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淵源、發展歷程、重大意義的理解置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新中國歷史、改革開放歷史和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中進行考察,增加對理論的理解與領悟。
學習“四史”,有助于我們理解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黨歷經百年艱難險阻,不斷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理論。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歷史,才能真正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機理;了解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實踐,才能形成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認識;了解社會主義發展史,才能真正明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融媒體背景下“四史”教育的形式多樣、渠道多線、平臺多元,我們應根據教育對象的年齡、身份輸出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最大程度地提高“四史”教育效果。
1.遏制歷史虛無主義傳播
“四史”教育是遏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的有效途徑。融媒體環境下,網絡成為一些思潮滋生的溫床。歷史虛無主義利用網絡的隱蔽性和去中心化特征在虛擬空間進行傳播,演變出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等多種新形態,使缺乏辨別能力的網民受到荼毒。歷史虛無主義存在理論上的悖論。首先,在本體上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網絡傳播中的歷史虛無主義違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通過篡改或者斷章取義來扭曲歷史,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國家和民族利益。其次,在方法論上表現為自發崇拜性。歷史虛無主義在傳播言論時一味迎合網民的喜好,滿足其感官快樂,將歷史碎片化、娛樂化、庸俗化,違背歷史的客觀現實。再次,在認識論上趨向于非理性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否認理性在歷史中的作用,以犧牲歷史的整體性特征為代價,得出違背規律和事實的結論。最后,在價值觀上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者們以探尋歷史真相、揭開歷史奧秘為旗號,實際上是通過篡改歷史實現不可告人的目的[12]。融媒體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嚴重干擾網民的歷史認知,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黨和國家在思想上高度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帶來的風險,在技術上不斷豐富甄別歷史虛無主義的手段。要大力培養網絡意見領袖,加強輿論監管,推進唯物史觀和史學研究成果的大眾化,增強網民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辨別力和自覺抵抗力。要動員全社會學習“四史”,提高網民的歷史素質和修養,使他們擁有辨別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者的能力與勇氣。
2.牢固樹立“四個自信”
加強“四史”教育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前提與要求。“四個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信念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取得的,也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科學的產物。”[13]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在融媒體時代下,互聯網日益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只有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才能確保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從根本上凈化網絡環境、維護國家安全。
“四史”蘊含“四個自信”形成的歷史邏輯,展示了我們對社會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1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歷史經驗中得出的偉大成果,歷史已經反復證明黨和人民的道路正確、理論科學、文化先進、制度優越。“四史”教育從歷史的角度把握“四個自信”,在史實的回溯中呈現自信,在精神的賡續中傳遞自信,從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維護國家政治安全。
1.凈化網絡環境
融媒體的迅速發展與移動網絡的快速普及,增加了個人的發聲機會,舒緩了緊張的社會情緒。但是,網絡的便捷性與隱匿性也給負能量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機。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即“貶低中華文化,否定中華文化的歷史貢獻,否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史,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歪曲改革開放的歷史。這些就是負能量。”[1]53融媒體環境下,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一元思想指導網絡的多元思想,唱響網絡主旋律,確保馬克思主義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指導地位,堅決同負能量展開斗爭,積極治理網絡環境,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
“四史”教育在運用線下教學模式和傳統媒體平臺的基礎上,開拓了微視頻學習、公眾號打卡學習、直播學習等新的學習渠道,為教與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豐富了教與學的形式。另外,在表達形式上,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擬定不同的教學方案。“網絡傳播有分眾化、差異化的特點,做好網上正面宣傳,不能搞廣譜適用、大水漫灌那一套,不能‘一招鮮,吃遍天’,靠一個腔調,一種風格包打天下。”[1]76尤其是在針對青少年群體的教育中,要“創作更多青少年喜愛的網絡文化產品,把要講的道理、情理、事實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呈現出來。”[1]78如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新媒體推出建檔百年主題MV《少年》,以網絡流行歌曲為載體,緊緊扣住青少年的喜好,利用新媒體渠道,實現“精準教育”,以團結、帶動更多青少年與黨同心、與黨同行。
2.傳承中國精神譜系
作為網絡使用的重要群體,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在網絡環境中容易生成消極情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構建起偉大的中國精神譜系。中國精神譜系以黨的歷史演進為脈絡,以精神品格為內容,以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為標志,反映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四史”教育作為傳承中國精神譜系的重要行動,力圖將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轉化為精神譜系的傳承人與發揚人,為其注入精神動力,增添精神力量。我們在黨史中領悟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在黨史、新中國史中領悟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艱苦創業精神;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中領悟小崗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改革開放精神;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領悟釘釘子精神、工匠精神、憲法和法律精神、抗疫精神等新時代的奮斗精神。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新中國的建設史、改革開放的開拓史、社會主義的演進史是精神譜系誕生的歷史源頭,也是精神譜系持續更新、發展的現實活水。因此,歷史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賡續精神的過程。
1.唱響網絡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在融媒體環境下,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形成了沖擊。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一元思想指導網絡的多元思想,唱響網絡主旋律,提高網民對網絡意識形態的辨別能力。“開展網絡斗爭、加強網絡管理、弘揚網上主旋律”成為當下的重要工作。融媒體環境下開展“四史”教育,就要在網絡平臺上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學習黨史,就要學習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百年奮斗史,學習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史,學習中國共產黨不斷自我革命的自身建設史;學習新中國史,就要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激發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中;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學習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就是學習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重要關頭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就要學習世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歷程,從而深刻認識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性、創新性、發展性[15]。由此可見,融媒體環境為“四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拓展了思想宣傳的陣地,同時也要通過“四史”教育的契機,凈化網絡環境、營造學習氛圍、凝聚愛黨愛國精神。
2.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融媒體環境下,網絡成為信息來源、信息共享的超級平臺,網民在網絡上輸出信息的同時獲取信息,這些信息在人腦中加工、改造,不僅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更會影響他們對國家、對社會的觀點和看法。基于此,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構建線上線下“同心圓”,成為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當下,“四史”教育成為凝聚共識、構建“同心圓”的重要契機。一方面,“四史”教育幫助我們認清形勢、把握大局。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始終基于對歷史方位的精準勘定來定位理論主題,始終圍繞滿足人民階段性的需求展開實踐探索。當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今世界局勢作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正確判斷,指明我們已經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進入了新時代。另一方面,“四史”教育幫助我們明確主要矛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經歷了多次改變,從“落后的農業國與先進的工業國之間、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再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變化是社會發展合力的結果,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我們在“四史”中探尋主要矛盾變化的歷史邏輯,在主要矛盾變化中把握變與不變的實踐辯證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融媒體環境下,我們需要通過“四史”教育認清局勢、把握大局、明確主要矛盾,并積極將“四史”教育的成果付諸實踐,不斷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構建線上線下“同心圓”,鼓舞、動員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共同致力于黨的建設、改革開放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
隨著融媒體時代悄然而至,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渠道與日俱增,這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新風險與新機遇。這種背景下,黨中央基于對中國共產黨歷史教育實踐的經驗總結、破解融媒體背景下網絡輿論困境的迫切需要、對中國共產黨人有關歷史學習思想的理論繼承和運用歷史思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四史”教育,實現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標,汲取奮進的力量,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我們應當以“四史”教育為契機,進行思想淬煉,筑牢理想信念,強化初心使命,有效化解融媒體背景下意識形態面臨的諸多風險,堅定走好中國道路,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續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