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英颯
(大連財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禮文化、處事之道、人生哲理等引導人向善向美,這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教育意義。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仍面臨著嚴峻挑戰。當下,網絡成為青年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但網絡文化良莠不齊。大量低俗的網絡文化腐蝕著廣大青年的思想,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現實意義卻被常常質疑,甚至遺棄。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國人思想價值體系的重要引領,仍需我們共同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這些闡述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闡明了在新時代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人文精神這三個方面互為支撐,共同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統一體。思想觀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骨骼,它架構了中華兒女的心靈空間;道德規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絡,維系著中華兒女的共同情感;人文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肉,展現了中華民族生活世界的豐富性、多樣性、獨特性。
綿延不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千年傳承中發揮了令人驚嘆的歷史作用,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過時的東西。我們要延續中華文化血脈,從歷史傳統中獲取精神養料,正確的態度就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概括起來就是“客觀、科學、禮敬、創新”八個字。“客觀”就是要全面地、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科學”就是要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堅持不忘根本,辯證取舍;“禮敬”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敬重和珍視先人創造的優秀精神文化財富;“創新”就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的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只有用這樣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承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往開來、發揚光大。
無論是繼承還是創新傳統文化,我們都應該突出實踐標準,即能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問題和需求,能不能回應時代的課題和挑戰,能不能轉換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財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不斷融合當今時代特征、我國具體國情和文化傳統的過程中發展形成的一個概念,在不同發展階段展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首次提出“四有五愛”,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少年強則國強”,學校中興起了一股“五愛運動熱”。“五愛”已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成為社會生活中一個公認的指導原則。“五講四美”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提出這個口號,不僅是要繼承中華民族優良的文明傳統,而且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五講四美”活動的思想性,充分發揮這一活動在思想建設上的作用,需要進行一系列教育,特別是“三熱愛”教育。“三熱愛”中愛國主義,又是使“五講四美”活動持續開展下去,達到更高水平的強大動力。愛國主義是世世代代培養和鞏固起來的對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一面能夠最廣泛召喚起中國人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強大而獻身的旗幟。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并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
富強主要指國家富足而強盛。《管子·形勢解》:“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史記·李斯列傳》:“李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民主”一詞源于希臘語“demos”,意為人民。“以民為本”的思想最早可見《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主邦本,本固邦寧”。我國封建社會中“以民為本”只能是“為民做主”,統治階級的民本思想也只是為了更好地“御民”,而不是“由民做主”。
“文明”一詞最早見于《易經·乾卦》:“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這里的“文明”表示政治上的明德、明治。“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這里的“文明”則寓意個人的內在修養與文化底蘊。晉末宋初,文明已被用以表述人格境界和道德修養。無論文明的具體概念如何演變,其內涵都與“禮樂教化”始終如一。
“和諧”,最初是一個音樂名詞,意為音樂音律的調和。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是以儒家為主,多家學說融合得出的思想,主要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三個層面。雖然各家學派有自己的學說特點,但人與自然的和諧歸結到一點,就是“天人合一”;人與人的和諧,指家庭成員之間或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古人用“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表達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指人的身心和諧,“天下歸仁”是實現人身心和諧的基礎,人以仁愛之心愛人,人人會為之和諧,自然會為之和諧,社會亦會為之和諧。
古人提及的“自由”多指精神自由,譬如儒家提倡“為仁由己”,這里的“由”指的就是精神自由。[1]孔子曾說:“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倡導人作為個體應該隨心所欲,順應自己的內心。隨心所欲并非為所欲為,儒家強調人應該達到道德心境的高度,從心理和思想上超塵脫俗,達到真正的精神自由。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平等。孔子招收平民弟子,因材施教,反映了教育平等的思想;孟子認為人性最初都是平等的,只要足夠努力,任何人都能成為“圣人”;墨子提出“兼愛”的平等思想,力圖從根本上打破血緣親疏、富貴等級的界定;莊子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可見,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沿襲下來的平等思想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石。
“公正”二字最早見于《荀子·正論》“上公正則下易直矣”。古語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至公大義為之正”,認為針對任何事情都應作出不偏不倚的決策。[2]
法治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共識。在接受“法治”以前,我國的傳統社會一直奉行儒家的“德治”思想,以“仁政”為核心,強調“禮教”。最早出現的“法治”萌芽要追溯到春秋時期法家的鼻祖管仲,他提出“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錯而已”,后經商鞅、韓非子等人發揚光大,使得傳統社會呈現出“外儒內法”的局面。
愛國主義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源于人民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和與國家共進退的存亡意識。這種存亡意識很早就體現在眾多文人墨客的筆下,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舞臺上站穩腳跟,最重要的是有民族魂作為支撐,而愛國主義是民族魂的本質核心。
什么是敬業?根源在“敬”,重點在“業”。“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居處恭,執事敬”。“敬”無論在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事物之間都隱含著一種肅然的態度。[3]“業”指事業,《周易》中最初對事業進行定義:“化而載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因此它又提出“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對“進德”與“修業”的道德認識后來演變成人們所說的“敬業”。
誠信即為誠實、守信,這是傳統文化中閃閃發光的重中之重。關于誠信,各家學派千人千言,千言千話。無論是儒家的“誠”還是道家的“真”,都表明誠信在人的一生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如果說國家發展以人為主,那么誠信就是立人之本。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系于溝通,溝通的核心要素是友善。“友”代表聯系、關系,“善”則上升到精神思想層面,所以友善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愛。古人云“仁者愛人”,要想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就要常懷仁愛之心,待人接物要施以寬厚之情。
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強大,就在于它既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使高深的神圣信仰以接地氣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將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深深扎根在中華文明土壤中,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愛國情懷的要求是一致的。比如北宋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了匡扶社稷,就是要以忘我的情懷報效朝廷;文天祥在個人利益與家國利益交織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選擇舍身取義,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的岳飛在抗擊金軍收復舊山河的征途中鞠躬盡瘁,即便明知腐敗的朝廷“催發十三道金牌”就是要結束他的性命,他卻依然為了大義、大局而舍棄生命,使得“精忠報國”的故事歷經千年而不朽。這些胸懷定國安邦之志的英雄人物,或命運多舛,或顛沛流離,或不容于世,但是在家國大義面前,他們能夠舍棄小家而顧全大家,將個人榮辱排在國家、民族榮辱之后,“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誠然,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由亂到治的時間是短暫的,在混亂時代“拋頭顱,灑熱血”者眾,愛國思想與行為則彌足珍貴;而由治到亂的時間是長久的,治世時代“遵紀守法、先鋒模范”就是楷模,愛國之心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行為準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處于治世時代的人們多數情況下不需要如上述英雄人物一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而只需要烙印一顆愛國之心。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絕非簡單地熟記經典、掌握一些傳統禮儀這么簡單,而是要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培養出具有大智慧、大格局、大氣魄的新時代“君子”,使其以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為己任,以民不聊生、國家衰微為己責,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努力加以鍛煉和改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與儒家奉行的“仁愛觀”在內在邏輯上是一致的。古代中國人十分重視言傳身教,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要求來端正自己的心態,以內在的體驗來推斷他人的感受,以“推己及人”的思想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踐行自身的“仁愛觀”。[4]以“仁愛觀”為基礎的儒家思想,數千年來不斷地培育改善、豐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最具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衍生文化流派。孟子在繼承孔子仁愛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仁義思想”,這種思想同樣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在邏輯上高度統一。《孟子》中有一句經典表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中國人傳統仁愛觀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人尊敬老人、愛護兒童,是中國社會在漫長歷史長河中能夠始終保持長治久安的重要原因。盡管達到大同社會的人際關系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先賢圣人依然一代代堅守“初心和使命”,在“正和博弈”之中和衷共濟,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的“仁愛”思想體系。比如,墨子提出“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董仲舒提出“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朱熹主張“以博愛為仁”。基于“仁愛”思想的社會倫理道德為整個社會層面的意識形態架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社會觀就是調節社會各方面矛盾和差異的重要精神載體。仁愛思想在要求人盡到責任的同時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仁和”思想的由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人自古以來尊崇的“正氣”品格在內在要求上是一致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強調正身、正己、篤志、崇德,追求在思想上保持與自然和天道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之境。《易經》中關于《乾》卦的論述非常符合中國人的精神品格:“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萬物的發展皆要順應天道的變化而有序發展,各就其位、各正其命,這樣可以保證和諧亨通、吉祥平安。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是君子節制欲望、培養浩然正氣的不二法門。人有了主動培養浩然正氣之心,就有了正心篤志的品格,無論其身在何處,其一言一行皆受人敬仰,成為他人的學習楷模。可以預見,一人如此,人人如此,整個社會將充滿“正能量”。
中華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底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代代相傳的主流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意識流層次的“深加工”,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只有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會貫通,才能握住可控的社會效應,積極弘揚當代的、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