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緣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四川成都,610100)
建構游戲作為幼兒園常見的游戲活動,是每所幼兒園都必備的活動內容。建構游戲能夠促進幼兒健康、科學、藝術、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因此,幼兒園應對建構游戲給予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當前建構游戲的開展在幼兒園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師的指導語言不準確、環境和材料的準備不恰當等。這些問題都反映出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針對這一現實問題,國家對幼兒園作出了要求,提出我國的學前教育應該向著優質的方向發展。例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提到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提高質量”。[1]《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也提到,2035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是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2]這些法規和政策都為學前教育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具體到建構游戲質量的提升,則包括內部和外部因素。其中,內部因素包括建構游戲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教師、環境和材料、幼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鑒于這一問題的復雜性,本研究從建構游戲研究的內容出發,圍繞以上內容對現有的建構游戲研究狀況進行梳理,以期探明當前建構游戲各要素的研究進展狀況,并對之后建構游戲的進一步研究進行展望。
目前國內關于建構游戲的專著類圖書主要有周菁的《建構性游戲》和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寫組編寫的《建構活動區的設計與應用》等,其多從實踐角度探討幼兒園具體的建構游戲開展和組織實施方法,大多以游戲案例的形式進行分析。而對建構游戲的價值、意義、評價等的討論,多見于關于幼兒游戲的專著類圖書,如華愛華的《幼兒游戲理論》、劉焱的《兒童游戲通論》、邱學青的《學前兒童游戲》、雷湘竹的《學前兒童游戲》。在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建構游戲”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發現過去十年的文獻資料中,在核心刊物和CSSCI來源刊物發表的直接相關論文超過187篇,碩士論文當中討論此問題的也有90篇。梳理相關文獻發現,有關建構游戲的研究的主要熱點詞包括教師、材料、戶外建構、深度學習、學習品質。基于這些關鍵熱詞,下文將從教師的指導問題、環境和材料的準備問題、建構游戲中幼兒行為的問題、建構游戲評價的問題、引入新理念開展建構游戲的問題等方面討論研究內容。
在開展建構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是游戲的準備者,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為幼兒的游戲創造條件和環境空間,安排游戲時間,因此,教師本身素質的高低關系到建構游戲的質量高低。目前,已有較多研究對建構游戲中教師的指導問題進行了討論。例如,吳娜娜研究了大班幼兒的建構游戲,在教師指導方面,存在著時機不當、語言指導方式生硬嚴厲、指導內容多注重結果而忽視游戲過程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建議。[3]李金美認為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有利的游戲條件(游戲場地、時間、材料和感性經驗),給予幼兒情感支持(情感交流和肯定鼓勵),并在建構過程中提供有效的支持策略等來改進支持(引導計劃、提升觀察、適時支持、轉變角色、引導習慣),保證合理的評價支持(多元主體、注重過程、方法多樣),同時提出要提高教師支持建構游戲的專業素養(游戲觀和建構技能)。[4]王瓊則從教師組織活動的角度給出一些具體的實踐建議和方法,并指出:教師在游戲前,要與幼兒討論生成適宜的游戲主題;在游戲中,要提高建構技能、提升游戲水平、培養行為習慣;在游戲后,要引導幼兒結束游戲、評價欣賞作品、深化建構主題。[5]當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師如何準備建構游戲和如何在活動開展中指導幼兒游戲,但對建構游戲的反思、引導幼兒進入下一階段的建構游戲、判別幼兒的發展水平、采取更多樣的引導方式等問題的研究數量有限,且不夠深入。
這一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游戲開展場地的研究,二是對游戲活動中使用的建構游戲材料的研究。畢甜甜對戶外建構游戲場地的使用進行了調查,發現戶外建構游戲時間難以保障,主要被戶外運動時間(早操占主要時間)占據,戶外建構游戲場地使用較少,服務于建構游戲的材料較少。[6]對此,該研究認為應該重新重視戶外游戲的價值,不能僅局限在運動功能與教學功能的時間和場地使用,還應提供開放性的材料和場地。[6]王秋對戶外建構游戲進行了詳細梳理,討論了其價值、意義,認為其空間會影響社會交往行為和提供更豐富的場地和游戲材料,會產生復雜問題和情境從而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進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既指向學習品質,又指向五大領域。[7]同時,該研究還指出,應將大型戶外建構游戲轉化成為一門課程,從課程角度的觀念和模式轉變來促進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7]張蕖則從景觀建筑學的角度研究了戶外建構游戲的區域設置,改良國外的Frost游戲場評價體系,對幼兒園的戶外游戲場地進行游戲環境質量的評估,并結合對家長的訪談和問卷,對戶外游戲區的建構游戲場地等進行了討論,對體能和功能性活動區、建構活動區、想象活動區空間應如何布局進行了合理的規劃。[8]以上關于建構游戲開展場地的研究多集中于戶外,大多有效回應了我國學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戶外利用不足的問題,但結合室內空間多場景開展建構游戲,即基于不同場景豐富活動形式的研究數量較少。在建構游戲材料方面,有研究將建構游戲的材料分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并結合幼兒的年齡討論材料投放的策略。例如,王玉玲對幼兒園中的建構材料投放進行了調查,發現投放來源主要是幼兒園,家長和社區資源支持較少,材料更換的頻率較低,材料投放時較少考慮兒童視角。[9]謝玉華采用了馬賽克的方法,以兒童視角研究了幼兒園材料投放的問題,發現幼兒選擇材料受到材料本身的結構化和操作性的影響,材料應該具有多樣性、操作性、趣味性、情境性和適宜性,因此建構游戲中的材料應更加豐富多樣,同時指出幼兒偏愛低結構材料。[10]由此可見,建構游戲材料方面表現的問題主要是在投放的時間、種類等方面存在問題。
該問題主要圍繞社會性的合作行為和智力性的問題解決行為展開。周穎發現,建構游戲組織形式、性別差異對合作有影響,在教師引導下合作發生的次數更多。[11]王艷賢組織了40名幼兒進行不同指導語和分組條件下的建構游戲,對幼兒的游戲水平進行觀察,發現性別和有無教師控制都不是影響幼兒游戲水平和建構的因素,但有無預設情境卻是重要影響因素。[12]同時,該研究還指出,無論是受歡迎的幼兒、被拒絕的幼兒、矛盾型幼兒、一般幼兒還是被忽視的幼兒,其游戲水平、社會技能和建構水平都能在情境引導下得以提升。[12]此外,建構游戲會影響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楊欣潔對建構游戲中幼兒的問題解決方式的表現進行了分類,區分了主動解決問題和不解決問題情況下的幼兒表現,并討論了對應表現的處理方式。[13]
這一方面的研究呈現出多樣態的特點。有采用偏質性的研究,如謝歡采用“學習故事”評價模式對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自主性學習表現進行涉及自我選擇、自我調控、自我主張三個維度的評價。[14]孟奕彤引入了學習品質的相關發展維度對幼兒的建構游戲進行評價,采用馮曉霞等人編訂的幼兒學習品質觀察評定表對幼兒的主動性、目標意識、堅持性、抗挫折能力、想象與創造性、專注程度、好奇心、獨立性八個方面進行評價。[15]張玉晴采用專家訪談和評定的方式,編制了八條建構游戲的關鍵經驗,即想象與創造力、主動性、問題解決、堅持性、計劃性、合作、空間意識和建構技能對建構游戲進行評價。[16]
新的教育理念產生了對建構游戲的新理解。隨著對建構游戲研究的深入、研究內容的豐富,以及時代的發展趨勢,建構游戲的研究有了新的變化。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學前教育領域出現了如結合科技和藝術的STEAM教育理念和回應人工智能發展的人的深度學習理念。其中,STEAM教育理念對科學技術等內容的關注,讓其成為建構游戲研究中又一新的熱點。李欣等人對STEAM與建構游戲的內在聯系進行了討論,并從STEAM教育實施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改進階段、總結與評價階段,分別探討了幼兒園建構游戲的實施策略。[17]汪寧馨對幼兒教師的語言指導進行分析,發現教師主動指導較多,且多指導幼兒進行操作性行為,而非引發幼兒深度學習的產生,同時指導內容多為事實性知識和程序,對反省認知知識的關注最少。[18]
綜上所述,建構游戲的相關研究較為豐富。對教師方面的研究多以教師建構游戲中的過程性指導為切入點,以語言指導為研究重點,著重研究教師語言介入的時機、內容和方式。對環境方面的研究多以戶外建構游戲在戶外場地里空間利用的組織開展為切入點,在材料方面則更關注教師對材料的分層多樣投放,且側重從兒童視角思考環境的準備問題。對兒童行為方面的研究多著重于建構游戲中幼兒的合作行為,并從合作產生的影響因素進行實驗性的探究。對評價方面的研究重點關注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評價,并嘗試引入學習品質的相關發展維度建立起建構游戲評價體系的框架。對新興教育理念的研究方面,STEAM教育理念應用于建構游戲的實踐研究正逐漸受到關注,并著重談論兩者結合后的建構游戲活動組織模式。
由此可見,建構游戲的研究逐漸重視幼兒的視角和態度,尋求以幼兒的需求來提升教師素質和物質準備,并嘗試運用新的評價工具和新興教育理念下的組織模式對建構游戲進行研究,這些都是為了回應更高質量學前教育的訴求。而在提升學前教育質量中重要的一環便是教師。對教師的關注不應僅聚焦于建構游戲開展之中,還應注重教師在活動之后的反思與評價,尤其是探究引導幼兒深度體驗建構游戲的技術手段和提問方式。事實上,建構游戲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無論是教師指導、環境材料準備,還是教育理念,本質上都受到教師的知識觀、教育觀和教育實踐能力的影響。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解決教師在建構游戲方面認識不足的問題,才是未來實踐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除了認識層面,教育實踐情境的不確定性也要求教師具有更熟練的專業能力,能夠運用教育智慧更主動地捕捉幼兒自主發展的動態軌跡里的教育契機。這就要求教師從綜合的角度研究實踐問題,包括建構游戲中的指導、環境和材料、評價、教育理念等方面,而非僅僅是在某一個方面單一維度內進行研究與探討。同時,研究應該結合一線教師實踐的現實性,給出具體的、可操作的、各類別的建議,保持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應然狀態,這應成為未來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