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云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新工科”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就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以它為中心的討論也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如新工科的定義、新工科建設的意義以及新工科建設的途徑等。[1-2]教育部也多次召集各大高校對“新工科”這一新概念展開研討,并依次有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重要指示文件。2017年,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鼓勵各類高校積極探索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和分類發展的“新體系”。[3]此舉措為強化工程教育改革和推進新工科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新工科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是指在新工科背景下,專業教學應打破傳統老工科之間的專業知識壁壘,在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教學師資力量分配等方面進行深度考察,篩選并打造出適合新工科的特色教育課程體系。[4]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對金融類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深化到高校高等教育框架中。基于此,本研究從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視角對我校金融工程人才培養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可行思路。
因金融工程類人才緊缺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各類高校逐步增設了金融工程這一專業。由此,也引發了學界對金融工程人才培養的更多思考,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培養質量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一方面,國外高校在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方面并不完全一致。第一,以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為代表的工程學院,定位較高,其學生就業方向通常是高級金融工程師,在培養過程中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的掌握也有較嚴格的要求。例如,哥倫比亞大學主要培養學生運用工程學和統計學相關技術解決金融實際問題,特別強調統計學知識與金融工程知識的融合。[5]第二,以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為代表的數學學院,旨在培養數理金融理論型人才,著重培養學生的學術理論,對學生數學基礎能力設置有一定的門檻,課程上側重數學方法以及數學建模。第三,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代表的商學院,主要針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設置相應的課程和培養目標,對理論知識的要求相對較低,培養重點是結合現實對公司金融、金融創新、應用金融設計等進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另一方面,國內院校在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和就業導向方面也存在差異。第一,財經類院校與財經類企業關系緊密,通常開設扎實的財經類課程,但學生的數理基礎相對薄弱。例如,安徽財經學院金融工程專業旨在培養具有現代經濟金融和數學統計基礎、有較高外語和計算機運用水平、能夠開發設計組合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國際化的復合型人才。第二,應用型院校的人才培養的目標多服務于現實需求,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特點,既注重學生理論素養的提升,也強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欽州學院重點培養學生運用現代經濟金融理論和方法以及新型金融工具和手段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6]第三,數學與金融學院。近年來,許多學者針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問題展開了研究,但多是針對職業類院校,關于本科院校的則較少。例如,孫紅果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數學與金融學院為例,綜合提出了“小訂單大合作”實踐教學模式。[7]
關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研究很多,但是關于金融工程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卻較少。其中,譚春枝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思想,她認為多學科交融環境特點更有利于培養視野開闊、知識面廣的復合型人才。[8]張昱雯也指出,在金融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大多數高校都試圖利用綜合性特點,促進多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及融合,進而實現教學研究的跨學科性。[9]因此,從現有研究進展和研究成果來看,目前我國金融工程人才培養的研究大多側重于應用型人才,而從高等院校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出發,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視角考慮人才培養體系及其實踐的相關研究并不多見,且關于信息工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的相關性研究很少。
綜合分析,目前我國高校多參考國外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即采用金融應用型模式、工程研發型模式或數理研究型模式,也有高校還采用創新應用型模式、“小訂單大合作”模式。但是,我國一些開設金融工程專業的院校對自身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的條件仍不甚清晰,盲目模仿各類金融工程培養模式,最終效果甚微,導致培養的學生素質與市場需求存在差距,影響了學生就業以及后續的招生。
目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在讀金融工程專業學生240余人,在學生中,文科生占38%,理科生占62%,男生數量占該專業總人數的43%,女生占57%。擁有專任教師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5人。同時,我校從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聘用多名金融和銀行的專業從業人員等作為兼職教師,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信息化、大數據分析的金融工程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了解我校金融工程專業學生對專業培養現狀以及探索更適合我校金融學生的培養方案,筆者針對我校金融專業學生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在168份有效問卷中,得到了如下調查結果:第一,僅有29.63%的學生關注過金融工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大部分學生并不清楚自己專業的培養模式和實踐形式等;第二,有14.81%的學生認為本校的金融工程與計算機的融合理想,而有24.07%的學生認為不理想;第三,27.59%的學生認為現有的金融工程課程設置較好,但超過半數的受訪學生認為當前的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理論知識講授偏多,實踐應用的課程相對較少;第四,高達60.19%的受訪學生認為本校的金融工程人才培養缺乏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氛圍,除此之外,學生基礎薄弱(占比為47.22%)、學科體系難以支撐(占比為38.89%)、師資實力缺乏(占比為37.96%)和學生不重視(占比為14.81%)等因素也是我校當前金融工程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困難和障礙。
我校金融工程專業成立時間較短,目前在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和培養方案制訂、學生就業方向規劃引導等方面仍較薄弱。結合調查結果分析,我校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存在如下具體問題。
一是課程設置與計算機等跨學科知識融合度不夠。我校金融工程專業未有與計算機融合得較好的實驗課程,雖然我校開設有相關的實訓課程,如金融工程綜合實訓等課程,但總體而言,學生接觸的計算機語言學習仍較為單一,學習不夠深入,且所設課程與計算機操作、應用的融合度不夠。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頂尖的大學的金融工程專業已經開設有大數據分析、文本分析、數據深度挖掘等相關的課程,且普遍要求學生掌握并精通一門以上的計算機語言,如在金融行業中較主流的語言Python,但我校在金融工程課程設置上未將 Python 語言納入任何必修課程范圍,這很可能導致我校金融工程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暴露與企業用人需求契合度不夠的問題。
二是核心課程的設置仍有待改進。我校由于金融工程專業成立較晚,在專業課程設置、核心課程學時、實踐課程安排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貨幣銀行學、商務銀行業務與經營、公司金融和固定收益證券等金融課程的學時較短,若遇到假期,課時將不斷減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只能簡化課程內容,而學生只能依靠自學加深對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習。
三是核心課程重理論輕應用,校企間聯系不夠密切。例如,金融工程學的課程內容偏數理分析,遠期、期貨、互換、期權的理論講述較多,但是實踐操作卻較少,這導致課程知識和實踐應用脫節。我校雖然也開設了計算機C語言、R語言分析、數據挖掘等跨學科課程,但是在靈活運用大數據技術、機器學習法等對金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的方面比較欠缺。此外,雖然我校開設了一些金融工程專業實驗課程,但還沒有建立起與優秀企業的長期聯合培養關系,導致學生對企業所需人才的條件并不清楚。因此,推動建設校外實訓基地迫在眉睫。
我國高等院校的金融工程教育發展非常迅速,但總的來說,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尚處于系統介紹和初步研究階段,需要對金融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給予更多的關注。我校金融工程專業成立僅4年,僅有一屆畢業生,需要進行改革的地方較多。同時,我校金融工程專業的師資力量較專業的財經類院校稍弱,人才培養速度較慢,培養質量仍有待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以有效提高我校金融工程專業人才的輸出質量。在對我校金融工程專業學生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學生對多學科交叉融合這一培養模式并不太了解,但是對這一概念進行講解后,很多學生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興趣并對這一培養模式的推廣表現出了較大的支持。相關的學生調查結果顯示:高達84.26%的學生不清楚目前就讀的金融工程專業是否已經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本科人才培養,其余15.74%的學生則明確指出自己所在的金融工程專業并沒有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模式的人才培養;高達85.19%的學生認為當前就讀的金融工程專業十分有必要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一般性的、機械性重復的金融工作必將被取代,金融工程行業作為社會發展、經濟進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改革是適應時代變化與要求的必然舉措。
我校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都是高考分數超過全國重點線的考生,整體素質相對較高。同時,從近幾年的教學和日常接觸來看,大部分的金融工程專業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比較端正,能夠積極自主地學習理論知識,也能夠積極參加諸如全國證券模擬投資之類的校外競賽。因此,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一旦實施和推進,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在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方面。同時,調查問卷也顯示出我校對金融工程人才培養的一些優勢:60.19%的學生認為我校電子、信息特色優勢明顯,38.89%的學生認為師資實力較強,31.48%的學生認為學科體系健全,25.93%的學生認為國家政策倡導是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的機遇,還有19.44%的學生認為學校高度重視也是重要優勢之一。通過調查反饋結果可看出,我校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為特色的一所綜合型高校,能夠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提供強力的學科、師資、技術、資金和政策支持。
金融工程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專業,需要的是綜合性的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即讓學生會金融、會應用、會實踐、懂理論、懂研究、懂創新的全方位培養模式,具體來說,就是要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讓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能更快地與社會和行業需求接軌,更好更快地投入金融人才市場。因此,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完善,采取針對性措施,探索具有適用性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金融工程專業的課程改革與建設是十分緊迫且必要的。
第一,要加快金融類核心課程與交叉學科核心課程的深度融合。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掌握跨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應用實踐能力。因此,高校需要重點突破以下兩點。一是注重經濟學大類核心課程之間的交叉融合。目前,金融工程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和專業任選課之間存在太多重復的內容。例如,公司金融、固定收益證券、投資學和證券投資分析等課程均會涉及企業短期資金管理的內容,教師有必要在教學大綱和授課安排前予以統籌協調,避免重復性授課。二是適當增設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數學學院等的基礎課程,如C++編程、Python數據分析與挖掘實戰、數據統計分析、人工智能導論等。并且要注重與金融學類核心課程之間的交叉融合,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利用新技術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三是適當增加與金融科技相關的課程,如互聯網金融、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理論等。通過理論知識和實踐課程的互補,加強學生綜合應用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的能力。
第二,要加強教學大綱修訂和人才培養環節優化。一是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對現有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尤其注重核心課程之間的銜接。教師在授課時應強調理論知識的由淺入深,并確保課程內容之間的連貫性。二是根據開設課程的重要性適當延長核心專業課程學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程進行深度學習,尤其注重加強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開展實踐應用的能力。三是優化人才培養環節,在課程安排、理論授課與社會實踐之間穿插融合,鼓勵學生通過專業選修課選擇以計算機語言為基礎的數據分析相關課程,并引導學生通過全國證券投資模擬比賽加強對新技術應用的理解廣度和深度。此外,每學期還可邀請金融行業的校外兼職導師進校開展金融人才需求前沿專題講座。
第三,要加大金融工程實踐類課程的教學和考核力度。一是在金融工程實訓課程方面,利用學校和學院學科經費購買相關的金融實務軟件,開設相應的實踐教學,但是要注重與理論知識的綜合融合應用,最好是在學生掌握了較多跨學科的理論知識后,再進行綜合性比較強的實踐環節培養。二是在實踐課程考核方面,不能簡單地看學生是否參與了實踐課程或者社會實踐。教師要重點考查學生在實踐環節是否具備了獨立分析并解決現實金融發展問題的能力,觀察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的情況。在通過小組形式解決金融相關問題的實踐環節中,還需考查小組成員協調配合的綜合能力運用。此外,在畢業設計方面,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對現實金融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實證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要組建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特色的教研團隊,融入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理念。金融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是綜合性、全方位的,目前我校金融工程系的任課教師卻基本沒有金融工程專業經歷,大多是具有金融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相關背景的博士或碩士,他們盡管也學過金融工程專業的一些核心課程,但是對整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理念并不清晰。因此,學??煽紤]從三個方面改進:一是基于核心專業課程成立專門的教研團隊,對相關的專業必修課和專業任選課進行統一的教學管理,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二是進行人才引進時向具有金融工程專業背景或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碩士或博士傾斜,確保多科學交叉融合的培養理念能夠與學科基礎匹配。三是鼓勵和支持現有的青年教師到該學科優勢明顯的高校進行全脫產訪學,尤其是沒有金融工程專業背景的教師更應該出去多交流和學習,從而將先進的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理念融入教學環節。
綜上所述,我校金融工程專業應避免進行狹窄的專業知識傳遞,需要充分利用我校計算機、電子、信息等特色優勢,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通過立足當前金融行業的現實發展需求,創新改革工程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融合多學科專業特色,最終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