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志,孫 婷,孫媛媛,張 英,卞學字
(1.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山東濟南,250014;2.山東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是利用經濟學的理論、方法來分析資源環境保護問題的一門新興專業。2006年,山東財經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的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開始招生,成為我國繼北京大學后第二個開設此專業的院校。目前,我校該專業在我國軟科等專業排名中位列前三。隨著“兩山論”“綠色發展理念”等重大發展戰略的相繼出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資源環境保護急切地需要經濟學的分析工具,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環境保護的成本節約。可以說,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充分地體現了現今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求。
“新文科”指的是以現有傳統文科為基礎進行學科中各專業課程的重組,以形成文理交叉,具體來說,就是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課程,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機會,最終達到對學生知識面的擴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的目的。[1]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交叉了經濟學、人口學、環境學以及諸多工科知識,是“新文科”建設中代表性很強的專業,在交叉融合的探索上更容易取得先進經驗。而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可以幫助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教師在“新文科”的建設上把控好方向。
“兩山論”是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最重要遵循和指引,將自然資源保護、美麗環境保護的工作做好,就是掙得了“金山銀山”。[2]原有的以資源大肆開采和環境無度破壞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粗放式經濟發展理念必然要被集約化、高效化的發展理念所代替,未來的經濟增長一定是建立在自然資源的高效率投入、自然環境的最強力度保護基礎上的。“兩山論”是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理論的最重要代表,教師應充分認識其中所體現出來的經濟財富和生態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在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院校及教師所立的關乎專業性的“德”是在生產生活學習的行為中所要恪守的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自覺性的“德”,而這種“德”的自覺性的建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綠色發展理念進行滲透掌握、深入理解、靈活應用。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的五個追求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核心思想,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綠色發展繁榮”“追求熱愛自然情懷”“追求科學治理精神”“追求攜手合作應對”。[3]這五個追求應成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關鍵遵循點,教師應通過課程思政幫助學生將這五個追求內化為自身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的主動追求。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中的資源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人類資源環境問題、環境經濟學、低碳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經濟地理、生態環境概論等相關課程均是該課程思政理念的重要載體。這些課程各有側重,也可以更好地通過各自特有的視角對課程思政予以展現。例如,資源經濟學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及人類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解析,使學生樹立珍惜資源的觀念;發展經濟學可以從發展的角度引導學生看待資源匱乏的動態變化以及環境質量的動態演變,使學生了解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是如何決定資源和環境的現狀的;而人類資源環境問題的教學對環境污染的各類污染物形成過程、治理難度從環境學、工科的視角予以了更加專業的解釋,這讓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可操作性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這些各有側重的課程到最后都會回歸到一個共同點,即通過強調資源保護的緊迫性、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準確把握好資源投入前端和環境保護末端的關系處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發展。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可以通過理論解析、案例分析、調研明晰的形式展開。理論解析是對關鍵思政理論的深入解讀、研判以及與課程關聯性的分析。案例分析是借助典型案例對課程思政中所展現的理論性思想進行明晰和解讀,佐證所解析的理論,形成實踐性檢驗。調研明晰是指通過自組織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對課堂中講授的思政理論進行深刻領會,以強化課程思政對學生自我行為的約束引導。這三種形式互為補充并形成有機整體,是課程思政順利展開的三個必要環節。
這一環節通過嵌入現實中的資源環境保護理論,結合資源環境保護中的經典理論,實現課程思政理論與專業知識理論的融會貫通。教師要以“兩山論”為根本遵循,系統地闡釋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建設過程中“兩山論”的實質內涵、具體表現、專業關聯等內容,形成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建設發展的貫穿式解讀。在理論解析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經濟學中“稀缺性”概念的聚焦,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需要通過資源環境保護如何形成具體的經濟社會效益來論證。例如,自然資源經濟學中的通過邊際使用者成本反映資源消耗代價的論述:“邊際使用者成本是因目前資源消耗而形成的未來收益的喪失,是一種無形的跨期的機會成本”,這一“金山銀山”就是通過自然資本來實現的具體體現。
理論解析應嵌入課程的前半段,實現理論統籌指導課程教學的目標。理論解析需要循序漸進,交代清楚理論進延的過程。例如,在介紹“兩山論”前,教師需要以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為背景,引出我國環境觀念變化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但囿于人均收入低、總量經濟弱等現狀,為了改善人民生活,必須增加經濟產出。第二階段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人們的生活基本需要問題已經得到逐步解決,但快速工業化已經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需要我們及時進行治理。第三階段充分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3],只要我們制定好政策、引導好共識,就一定可以形成綠色產業的良性發展,這也有助于實現經濟的增長。這樣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理論解析,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思政理論與現實的緊密結合,更加深入地理解這一理論的內涵。
這一環節通過實際發生案例進行細致分析的形式,自然且恰當地在適當位置加入課程思政元素。例如,自然資源經濟學課程中有“隨意開采礦山”事件的教學內容: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一些無良商家過度開采礦山,導致很多山體被掏空。這一類事件,不僅給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帶來極大的浪費和破壞,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如山體植被破壞后造成的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增加、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嚴重后果。教師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可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案例事件的利弊得失,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表達對理論與案例的理解,在課堂中拓展理論的認知范圍。能使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中“生根發芽”的“土壤”就是相關的案例事件。
案例分析需要教師切中課程思政的關鍵點,使其成為課程思政知識的有力直接支撐。資源環境保護領域的課程思政具備“綠色發展理念”貫徹的一般性特征,而課程思政則需要在綠色發展理念方向性基礎上進一步延展,而延展的方向就是對應的案例。因此,課程思政與案例分析是理論與現實的統一,案例分析對課程思政形成支撐,課程思政對案例分析起到指導作用。教師在進行案例選取時要采用重大且已明確定性的案例,要分析案例事實發生的驅動力,細致地分析參與人的動機以及案例事件的推進過程。同時,教師要強化經濟學分析范式的融入力度,可以通過經濟學成本收益分析,量化案例中的成本收益,并從成本端來解釋案例事件給人民群眾生活造成的巨大損失。
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帶領學生參觀相關企業生產環節,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課程思政元素在現實中的重要性,讓課程思政不再拘泥于課堂文字與講授,而是在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到課程思政與現實的緊密結合。實地調研可以增強學生對資源環境保護過程中的相關工科知識、管理知識的直觀認知。例如,環境經濟學中有污水處理技術、二氧化碳減排技術等相關治污技術的內容,學生只有對工業相關環保作業有一定的認知,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節能環保的相關經濟學分析思路和過程。調研過程要選取代表性強、節能減排技術水平領先、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教師在調研前要加強調研進程中對企業的分類考察,并階段性地將考察過程編入教學教案,不斷提高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性。
調研過程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課程理論踐行的必要性。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中的人類資源環境問題、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課程都有一定實踐學分,這一定程度上成為組織學生展開調研的重要機制。調研需要緊緊圍繞課程思政認知的關鍵點,教師要在調研中突出問題的針對性。例如,在“垃圾分類的具體實施過程和效果”的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去社區親自看一看、查一查、問一問;要了解垃圾分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從社區居民的切身感受出發,對其反饋進行準確提煉,最終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實施建議。同時,調研可以形成一個系列。例如,在社區完成居民意見的調研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垃圾填埋場的現狀,組織觀看塑料等垃圾難以分解的宣傳片等。總而言之,教師要通過調研將課程思政中體現的重要知識點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讓學生掌握明白。
總體來看,在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展開的過程之中,教師需要將理論作為基礎,將案例作為載體,將調研作為牽引,實現理論引導、案例思考、調研依靠的良性展開模式。首先,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的課程思政的展開需要在課程的前期以理論引入,對理論的內核進行全面深入的講解,對整體課程思政起到立論作用;其次,隨著講解的深入,教師要適時適當地加入針對性案例,案例與課程思政元素的關鍵點要一一對應,以實現案例對理論的有效可靠支撐效果;最后,在學生對理論和實踐案例有了一定的深入了解后,教師應在實踐課時選擇合適的調研地點,組織學生進行現場體驗,形成更加深入的課程思政授課點,完成課程思政的教學閉環。
“新文科”建設提出了交叉融合這一要求,而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本身就具備了經濟學、人口學、環境學及多工科性的交叉學科特點。學科交叉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增強思政知識的邏輯性,其以多維知識點為課程思政知識提供實際支撐。因此,課程思政的具體建設思路可以從學科交叉的角度著眼。
人口是基本的社會投入要素資源,沒有勞動力的有效投入,一切產出均無從談起。但人口行為也是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資源過度挖掘的主因,人口增長的相應管理需要得到更多關注。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資源利用效率的維護上理解人口均衡增長的問題。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更多的人員參與進來,包括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開發技術研究等系列崗位,均需要更多的從業者;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新型城鎮化的視角理解人口空間分布問題。新型城鎮化需要通過人口的空間流動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同時從整體上解決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低下問題。實際上,新型城鎮化將促進人口空間協調程度優化提升,而這一協調的主要表現是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得到較大提升。
當今社會科技變化日新月異,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因此,在教學中,科學技術的動態化必須予以考慮。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技術進步的視角理解自然資源的耗竭時間問題。一方面,技術進步可以使資源的投入產出水平得到提升,這意味著同等產出的資源投入量得到節約。另一方面,技術進步還可以實現環保效果的強化,在資源保護的同時實現環境質量提升。技術的進步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投入、循環產生新的影響,自然資源的“稀缺性”程度也將持續產生變化,人口承載力區間也會因此形成動態改變。因此,技術進步將讓人口問題與資源稀缺的辯證關系更加“融洽”,這也印證了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是環境學、人口學、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學生對環境學中的工科知識(如環保工藝、污水處理技術、循環流程等)的深入理解將對資源環境保護經濟學機制的設計提供更大幫助。工科認知不只局限于資源環境保護的利用流程,其更多地通過具體的實操性來直觀地反映資源環境保護的經濟成本,這對經濟學配置中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規劃資源環境保護的力度、分布、進程十分重要。例如,在討論目前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碳減排成本問題時,學生如果不對工科的相關知識有一定了解,就很難從微觀角度認識到碳減排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碳達峰、碳中和的最終實現在本質上依賴的是碳減排成本的逐步下降,其使企業在碳減排的同時依然可以保持自身的競爭力,使經濟總體上不因碳減排而萎縮。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通聯性最強的一個課程思政元素,也是把握好“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的關鍵指導思想。截至2021年底,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4]這充分彰顯了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共贏日漸加深。人類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只有共贏才能增進各國的福祉。而在合作過程中,很多國際資源環境問題是需要多國合作共同解決的,如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我國率先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雙碳行動計劃就是在國際合作中率先垂范、引領共識的一個典范。在教學課堂中,教師應以雙碳行動計劃為有力的思政講授抓手,對碳減排的原因、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等問題進行系列深入講解,讓學生認識到雙碳行動計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將理論上升到德育的層面以約束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