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江蘇警官學院 公安管理系,南京 210031)
在社會分工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客戶需求日趨個性化的背景下,企業越來越重視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公司運營成本的控制,而戰略性外包正是企業科技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客戶服務品質升級的必然產物。戰略性外包是公司管理層采取的一種經營策略,是指公司立足戰略發展角度,將本公司內部某些非核心業務轉移到公司之外,集中有限的戰略資源為股東創造更高的價值。舉兩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美國Nik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鞋類體育用品供應商,不過它將其所有的生產環節全部外包,只保留了它最核心的“Nike air”技術研發環節,事實上Nike通過集中優勢力量,重點打造研發設計環節及營銷環節,實現了公司價值最大化[1];美國Apple公司不是世界上做芯片、顯示器或是鍵盤等最好的公司,但是他們生產出來的iphone、MAC電腦大受市場歡迎,事實上Apple公司將其70%的生產部門外包,比如設計環節外包給Fodge design,打印外包給Tokyto electric等,集中資源開發Apple操作系統及其生態圈建設。
戰略性外包不僅是企業經營架構及業務流程的重新調整,而且是企業價值體系中關鍵環節的重新融合。它是社會精細化分工的產物,本質上說是實現人力資源、市場資源、信息資源和公司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核心是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重新配置資源,提高企業整體生產效率,以達到增加盈利、提質增效的目的。由于戰略性外包已被證實是企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正逐漸被各行各業所采用[2]。
企業從戰略層面決定是否采取外包策略應從整體分析,首要任務是識別自身現有核心競爭力,進而確認可外包的業務范圍。本文認為這種能力應不局限于很多學者總結的“基本能力”“關鍵能力”或“重要能力”等,還應具備以下特征。
1.2.1 可提煉為獨有知識或技術,而非具體產品或服務
管理者必須脫離產品層面而認識到,競爭力應該是能以較少成本卻能夠達到功能目的的技術能力,只有提煉成為獨有的知識技術儲備才能夠給企業帶來持久的競爭優勢,而那些具體的產品或服務功能只是其技術能力實現的載體[3]。譬如銀行業、咨詢業、金融服務業、廣告業等大部分的價值來自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制造業中研發、產品設計、流程設計、營銷策劃、市場推廣、渠道建設等能帶來高附加值的環節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
1.2.2 作為企業文化植根于企業內部
管理者應將核心競爭力轉化成為公司的經營文化,其精髓應被每個員工所領悟,不能過分依靠個別明星人物,比如蘋果公司的Steven Jobs[4],因為他們如果離開公司會產生致命而深遠的影響。相反,公司只有盡早意識到明星人物的局限性,將其管理思路、方法等轉化為公司的無形資產、企業文化,這樣才能更持久地發揮其作用。
成功的外包策略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企業贏得比較優勢,但也隱藏著風險,能否準確識別外包風險直接關系到公司業務流程能否順利開展,尤其是如何在供應商的獨立性、買方的控制、安全性中進行權衡。管理層在進行外包決策時要充分認識和評估潛在風險,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風險控制。
過度依賴外包策略的有效性,除核心競爭力外的其他業務全部采取外包形式,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供應商市場都是有效且值得信賴的,公司可以保留那些具有很強優勢的業務,而除此之外都可以外包給市場。但是絕大部分外部供給商市場都不是完美有效的,除了要承擔價格、質量、時間以及其他方面的風險,外包還要考慮比如詢價、訂約、監督以及再訂約等成本,因此部分業務的外包成本甚至會比企業內部提供的成本還要高。
絕大多數公司進行戰略性外包的首要任務是準確總結自身核心競爭力,一般不宜過多,不建議超過5個[5],因為畢竟每個公司都不是全能的,能力上限是客觀存在的。一旦企業確定自身的競爭優勢超過5個,其中發生錯判誤判的概率更高,比如發展了錯誤技術、錯過新興技術等,進而可能會影響到決策的正確率。同時,確認過多的核心競爭力將意味著企業會面臨更多的競爭對手,市場競爭壓力更大,公司的人力物力難以維持多個維度的充分競爭,必然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暴露缺點,相形見絀。
雖然通過外包方式企業可以將其風險和不想要的管理難題轉移給供應商,但供應商道德因素屬于不可控因素[6],供應商一旦出現道德風險,將公司涉及經營、稅務、人事、財務等信息交于未被授權的第三方,公司競爭對手也有可能通過聯系外包商等方式獲得公司商業機密,這必然會給公司未來市場競爭能力帶來不利影響。
輕資產運營是戰略外包最直接的商業模式,在商業地產、高端制造業、醫藥開發等領域較為突出。這種模式雖有助于公司占據價值鏈有利高地[7],提升行業內競爭力,實現公司可持續盈利和快速發展的戰略目標,但對管理層運營能力要求較高。輕資產模式的關鍵是在保證項目現金流較充足的前提下盡量提高資產高周轉率,如果管理層運營經驗不足、能力有限,經營成績未達預期或是經營現金流凈流出,這些都將給公司未來持續開展外包業務,甚至會對企業品牌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企業管理者應梳理正確的外包觀,要正確認識到外包并非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法則,它只是充分利用企業外部資源優勢、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權宜之計”。首先,企業應做好應對外包商退出、變更等相應預案,有條件的企業可儲備或吸納有關人員,盡量保證其員工研發能力、服務質量等至少能夠不亞于外部較優質的供應商水平。其次,把握重中之中,把不太重要的邊緣部門予以外包,適當保留較為重要的業務,比如在把工資、社保代發業務外包的同時不建議將整個財務部門外包。
管理層應審慎評估自身全部業務的風險和收益,以便他們能夠決定核心競爭力,避免出現誤判的可能。在審慎評估時,應重點考慮到與外包相關的交易成本,評估周期不應太短,應根據企業經營周期適度延長,以便平緩交易成本短期波動對決策的影響。通過評估各業務板塊的收益與風險,在外包業務群中有所取舍,審慎確定核心競爭力總量,以便能夠讓管理層聚焦發展對公司業務至關重要的關鍵技術或新興技術,保障外包戰略的穩步實施。
公司在與供應商的合作中,一方面應注意對核心數據的保密,避免出現數據泄露、信息流失等情況,建議在與供應商合作協議中設置保密條款,明確保密義務;另一方面及時建立分級訪問安全機制,對訪問者級別、訪問次數、訪問時限、訪問密級等設置不同的安全級別,避免違規操作行為。
輕資產模式下管理層應格外重視項目運營能力,包括在項目規劃、資金預算、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的能力建設。在實施外包戰略的前提下制定合理可行的項目運營策略,通過具體項目實踐提升管理團隊的項目綜合運營管理能力。一是提高項目資產周轉率,充分發揮資金杠桿作用,通過高周轉、高流轉的方式獲取更多利潤,增強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二是注重現金流管理,盡可能加快資金回籠速度,保障公司運營資本,使公司運行更加順暢穩健。日常工作中應定期制定資金用款計劃,細化資金預算管理,對項目成本部分實行動態限額管理,對資金用款高峰期提前布局,避免資金鏈斷裂。
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通過戰略性外包策略能持續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讓管理層更專注于管理與投資,進而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和綜合實力,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本文首先從戰略性外包的核心出發,闡述了核心競爭力對外包決策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主要風險及防范措施,識別了依賴風險、發展錯誤技術風險、供應商道德風險等。建議企業管理層不可忽視外包風險的危害,應盡快建立外包技術研發機制,大力提高自身內在的業務能力,必要時可將供應商核心業務骨干人員納入企業人力資源計劃中,最大限度保障外包戰略的穩步實施。總之,靈活運用外包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控制外包風險,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公司資產回報、降低經營風險,并強化對客戶的快速反應和策略靈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