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玙
晚餐后,我在電腦前寫家長日記,孩子們做著自己的作業,他們看到我如今認真學習的模樣,仿佛自己也慢慢覺醒。以前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寫單詞、做計算、背課文、看視頻、完成打卡任務……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要讓他們獨立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雖然內心忐忑緊張,但我告訴自己要相信他們可以做到。
孩子們看到我在認真寫日記,很關心,一定要看我的筆記。我說那我們先各自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再互相交流分享,他們拼命地點頭。令我驚訝的是,兄弟倆很認真地完成了作業任務,整個過程,我沒有像從前那樣提醒他們如果作業無法按時完成將有什么后果,也沒有大發脾氣,厲聲訓斥:“你們在干什么?怎么還不寫作業……”盡管中途弟弟注意力飛走了,把《哈利波特》放在腿上,雙手在搗鼓他的小腳丫,我看了看他,弟弟突感尷尬,沖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繼而又拿起書來讀。本想嘮叨兩句,這時哥哥說讓我不要管他,說他可以做好,弟弟也應聲附和,不知不覺中,我們各自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我在日記上描繪了很多我們家庭的未來,寄語各自人生。兄弟倆看完后很震撼,執意要給我寫信,我們一同度過了一個溫暖的夜晚。
以前我總是寸步不離地督促他倆做作業,甚至還會備一根“教育神鞭”,但只要一做作業,平日里的“母慈子孝”瞬間變成“雞飛狗跳”,現在我發現,適當放手,或許更有助于孩子成長……
適當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控制”的背后其實有兩種潛臺詞:孩子不符合我的期待,我要做負責任的父母。事實上可能并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內心感受。
(1)給孩子一些自主權。父母不要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主,一味地控制不僅會降低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還會讓孩子與父母疏遠,甚至養成對父母的話聽而不聞的習慣。
(2)就事論事,切忌重復批評。孩子犯了錯誤后,盡量不要“翻舊賬”,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感。
(3)采用“鼓勵五句,批評一句”的溝通模式。
比如,每次要給孩子建議時,先表揚3~5句,肯定其最近的努力與進步,引導其敞開“交流的大門”,這樣的溝通模式不僅有效,還能增進彼此的信任和情感。
(4)創建親子的共同活動。創造一個可以心靈交流的環境,比如一起讀書,共同討論其中某一個話題;一起寫信,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在討論中,既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又能促進親子關系。
(5)父母要學會“獨立”。很多母親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就失去了自我,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當你的關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時,孩子的一舉一動就會被放大,當我們將孩子置于放大鏡之下時,親子雙方都會時刻覺得緊張不安。試著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去做,給雙方多一些個人空間。
李老師,上周末在家,我和媽媽大吵了一架。
和媽媽大吵了一架?請問是因為什么呢?
我在拼樂高,但媽媽讓我去寫作業,我跟她說我想再玩兒一會兒,因為我馬上就快完工了,但她在旁邊不停地催,甚至開始罵我,然后,我就和她吵起來了……
你是想先把樂高完成后再去寫作業,是嗎?
是的,因為就差一點點就完成了,我已經拼了好久好久了,眼看就要成功了,唉。
媽媽打斷了你?
對,她命令我趕緊去寫作業,根本就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有時候還會說我為什么只記得玩兒,不記得寫作業。其實我平時也是記得并且也認真寫了作業的,但媽媽卻總是誤解我,不相信我,覺得我只會玩兒。
那你有主動向媽媽表達你的心聲嗎,告訴她其實你有認真學習?
我很想告訴她,但每次她會在我耳邊一直不停地說“一個人一定要熱愛學習,如果不學習,將來就要怎樣……”這些道理,從小到大,我已經聽了無數遍,我真的好煩!我真的想跟他們大聲地說:“閉嘴吧!能不能不要再念叨了!”但我平時都會忍著,只是上周末我真的受不了了,就脫口而出了。
你說出這些話后,心里是什么感受?
我覺得我的話會傷了媽媽的心,畢竟,她也是出于愛我,而且爸爸回來知道后可能自己會挨更多的批評。所以我選擇了順從和屈服,放下了我的樂高,回到房間做作業。但在做作業時,我心里總是惦記著我的樂高,心想什么時候才能繼續拼完,所以媽媽看到我的狀態后繼續批評我,說我做作業一點兒都不認真,難怪學習成績不好。
你怎么看待媽媽這一次的批評?
其實我也知道自己在寫作業時應該專心、應該認真,但因為剛剛的事情,我就想“任性”一下,讓她著急一下,誰叫她總是不會跟我商量,不好好聽我說話呢?甚至她和爸爸有時候說的話真的很傷人,我心里會難過很久很久。明明有時候只是作業沒寫好,可他們會說,我這個樣子下去,將來一定不會有出息,他們對我太失望了,拿我沒辦法了,我從不知道自己在他們心里這么沒用。
爸爸媽媽的話讓你很難過,不是你期待的父母的樣子?
對,我多希望他們能像小時候那樣抱抱我,尤其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長大了他們好像越來越不愛我了;但好像他們也很愛我,就像我媽媽常對我說,打你罵你,就是愛你!否則就不會管你了。唉,如果真是這樣,那就這樣愛我吧,雖然我很怕挨罵。
情境重演:
你已經拼了一下午的樂高了(客觀陳述事實),作業寫完了嗎?(關心詢問)
我還有10分鐘就拼完了(表達拒絕),我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了,這對我來說很重要(解釋原因,表達感受和需求),我拼完就去寫,我保證(做出承諾并付出行動)。
好的,安排好時間,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接受請求,表達信任)。
謝謝媽媽,我會努力的。
《愛與自由》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孩子就像一面鏡子,身上暴露出的短板和缺點往往能真實地反射出糟糕的親子關系和教養方式。
(1)多傾聽接納,少說教挑剔
心理學大師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真正愛孩子的方式是耐心傾聽孩子發表個人意見;及時反饋、正向溝通、積極回應;觀察到孩子的言行舉止與平常不同時,能立即關心探詢,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或者遭遇到什么困擾?
(2)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
父母對孩子表達愛能讓孩子內心產生價值感,尤其是在孩子受挫折、犯錯誤的時候,父母的愛是對他最有力的安慰,是使他跌倒了能再度爬起來的力量源泉。
(3)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與鼓勵
每個人都有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孩子尚未發展成熟,身心更加脆弱敏感。父母對孩子表達尊重和認可,會使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重要性,會讓孩子更加積極樂觀,更有信心迎接人生中的各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