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繼濤


骨質疏松是骨折的主要原因,骨質疏松癥的疾病轉歸中最嚴重的就是骨質疏松性骨折。而脊柱骨折是骨質疏松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類,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引起的慢性頑固性腰背疼痛、脊柱后凸畸形及其繼發的心肺生理功能和心理變化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危害。減少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有效途徑是避免可能帶來危險的可控制因素。本文通過對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和一般情況(包括骨密度、既往病史、性別、年齡、地域、季節、絕經年齡。體重指數、職業、跌倒及日常生活方式)與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發生的相關性進行調查研究,為早期準確預測本病的發生提供客觀依據,報告如下。
1研究對象
1.1 病例來源
收集2017年2月-2020年8月在東阿縣人民醫院放射科診斷的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20例。
1.2 病例選擇
1.2.1 骨密度測定
采用我院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美國GE)掃描腰椎(L1-4)的骨密度,并計算其平均值。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標準,雙能量X線骨密度儀(DEXA)檢查表現為:骨密度丟失大于或等丁2.5個標準差。
1.2.2 X攝片診斷
在標準的胸腰椎側位X攝片上.測量椎體高度來定義脊柱骨折。指定兩名研究者(骨科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分別測量各推休的前緣高度(AH)、中間高度(MH)和后緣高度(PH)。如果兩名研究者測量結果不一致,則由兩人復測至獲得認同為止,脊柱骨折的診斷標準為椎體前緣、中間或后緣高度按照以下標準降低20%以上:①楔形骨折:椎體前緣高度與后緣高度的比值(AH/PH)低于80%②終板骨折:椎休中間高度與后緣高度的比值(MH/PH)低于80%; ③壓縮性骨折:椎體后緣高度與鄰近椎體后緣高度的比值[(PHn/PH(n-1)或PHn/PH (n+1) ]低于80%。
1.23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兩項標準可診斷為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②印齡25~75歲。
1.2.4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合并有傳染病、精神病、皮膚病等全身重大疾病者及妊娠者;③不配合診療者。
1.4 對照組的選擇
隨機選取與病例組同期,即2017年2月-2020年8月在東阿縣人民醫院放射科住院治療及門診隨診,且骨密度測定不符合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診斷標準者120例作為對照組。
2 研究方法
①對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進行一般問卷調查表的制訂、發放和回收;②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情況調查表的制訂和填寫;③建立計算機數據庫,將入選的兩類調查數據錄入數據庫,采用SPSS 13.0版本軟件包、運用x2用了檢檢、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條件Logistic回歸多因素分析,分析骨密度、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季節、地域、跌倒、既往病史、初潮年齡、絕經年齡、體重指數、中醫辨證分型及日常生活方式(包括運動、飲食、吸煙、飲酒等因素)與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發生的相關性。
3 研究結果
3.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經過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共分層檢驗,兩組患者的身高、初潮年齡無顯著性差異(P>0.05),年齡、體量、體重指數、絕經年齡、孕產個數、骨密度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2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折
本次調查中。病例組120例, 男性36例。 占30.0%;女性84例,占70%,對照組120例, 男性49例,占4.0.8%;女性71例,占59.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性別構成見表2。
調查病例組及對照組各120例的其他相關因素,其中民族、職業、文化程度、既往糖尿病史、臥床病史、肝腎病史,骨質疏松病史、常飲咖啡、飲酒等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既往冠心病史、骨析史、牛奶、濃茶飲用情祝及戶外運動、吸煙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冠心病史、骨折史、常飲濃茶及吸煙OR值>1.0,都為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危險因素之一,常飲牛奶及戶外運動OR值<1.0,都為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保護因素之一,見表3。
3.3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危險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 因素分析
以是否發生骨質確松性脊柱骨折作為應變量(即病例組=0,對照組= 1), 以單因素分析結果有統計了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選入變量的標準為α=0.05,以α=0.10為剔除變量的標準,采用后退法作非條件Logistic因素分析,結果見表4。
結果顯示篩選出的因素有年齡、體重指數、絕經年齡、孕產個數、骨密度、性別、骨折史、常飲濃茶,其中骨密度(低)、體重指數(低)、絕經年齡(低)及常飲濃茶(有)是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發病的危險因素,OR值均大于1;孕產個數(低)及性別(男性)是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病的保護因素,OR值均小于1,相反,孕產個數(高)及性別(女性)可能也是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危險因素。
3.4 病例組較對照組獨有的幾個相關因素
分別包括發病季節、發病地域、發展誘因及中醫證型。
調查病例組120例的發病季節,春季發病49例,占40.8%,夏季發病17例,占14.2%,秋季發病29例,占24.2%,冬季發病25例,占2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8.533,P<0.01)。
調查病例組120例的發病地域,城市中發病72例,占60.0%,鄉鎮中發病48例,占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800,P=0.028)。
調查病例組120例的發病誘因,跌倒62例,占51.7%,車禍17例,占14.1%,家務13例,占10.8%,高處跌落20例,占8.3%,不明原因8例,占6.7%。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x2=65.253,P<0.01)。
調查病例組120例的中醫證型,腎陽虛型23例,占19.2%,肝腎陰虛型12例,占10.0%,脾腎陽虛型61例,占50.8%,氣滯血瘀型24例,占20.0%,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x2=45.667,P<0.01)。
4 討論
脊柱負重功能依賴于椎體的組織結構特性及各種活動中的承重情況,隨著機體衰老和骨質疏松的發生。椎體小梁骨強度及椎體結構的負荷能力均下降。椎體周圍肌肉韌帶系統的退化也對椎體負重產生不利影響。正常人的性體主要由小梁骨構成,小梁骨彼比縱橫交叉形成椎體的初級結構;當外作用于脊柱,產生的壓縮力通過椎間盤傳導到椎體終板,由小梁骨中心向四周發散,在椎體內部形成應力[1];如果應力超過小梁骨強度的耐受范圍,小梁骨的結構就會被破壞,失去穩定性,具部的裂隙進一步發展就金發生脊柱骨折。減少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有效途徑是避免那些可能帶來危險的可控制因素,研究報告指出有10% ~ 20%的這類型骨析發生在某些可控制活動中[2.3]。
本次調查研究發現骨密度(低)、體重指數(低)、絕經年齡(低)、常飲濃茶(有)、孕產個數(高)及性別(女性)可能是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危險因素。
骨量減少、骨微細結構損傷導致骨脆性增高是骨質疏松性骨折易感性增加的主要原因[4]。臨床流行病學和骨量測定的研究結果證實,骨折部位的低BMD是骨折發生的最重要因素。骨轉換在小梁表面進行。松質骨骨小梁表面積大,因而富含松質骨的骨組織如脊柱椎體在老化過程中骨量丟失較快,骨組織結構的完整性易遭破壞,更容易骨折[5-8]。本次調查研究發現低BMD是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多因素分析中得出的OR值達93.768%,由于沒有足夠的樣本量來保障估計得穩定性,所以95%C1 (13.376~ 657.347)范圍較大,但該值近似說明低BMD與止常BMD相比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的倍數。這同以前的流行病學研究結論相似。同樣牢固地確立了低BMD是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BMD測定對于評估骨折風險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骨量或BMD與體重或體重指數(BMI)的關系已被大量研究所證實,即骨量與體重或體重指數顯著正相關[BMI(kg/cm2)=體重(kg)/身高(cm)2]。國內有學者建議[9],體重指數≤20kg/cm2的患者要鍛煉肌肉的協調性,同時進行必要的骨質疏松藥物治療。
發生季節方面,冬季和夏季骨折發生率明顯多于春秋季。冬季骨折多發的原因可能與天寒地凍路滑、晝短夜長、光線暗造成摔倒幾率增加及紫外線接受較少,維生素D缺乏,骨骼強度和肌肉力量減弱有關。而夏季發生骨折多與此季節戶外活動多,加之天氣炎熱、沐浴,勤洗衣物,搬物納涼等日常活動使滑倒、持物負重、姿勢變換、身體扭轉等機會增加有關。骨折患病率隨地區內人群變化而不同,原因有高鈣飲食和低鈣飲食、地理化學成分的不同,其土壤、水、糧食等所含骨礦物也不盡相同,還有海拔和緯度不同,所接受的日照也不同。
從骨折發生的性別構成比分析,骨質疏松導致的脊柱骨折在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其原因是女性在49歲左右隨著絕經期到來,雌激素水平下降,出現快速的、主要涉及松質骨的骨量丟失,而男性則呈緩慢失骨過程[10]。這種男女性激素的不同改變導致的骨代謝不同,形成了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性別特征。但另有研究表明。男女的脊柱骨折率相差不大(15%-25%),與年齡相關[11].
另一危險因素是既往骨折史,低BMD和骨折史是發生骨折的、相輔相成的危險因素,有這兩種危險因素者發生骨折的危險比只有一種危險因素者大;而有其中一種危險因素者發生骨折的危險性則比無骨折危險因素者大。脊柱骨折的出現是預測再次脊柱骨折或非脊柱骨折發生的重要指標。脊柱骨折作為再次骨折的高危因素已被許多學者所接受,及時發現脊柱骨折史非常重要的。國內報道,脊椎骨折史使其他脊椎骨折和髖骨骨折的危險性均增加5倍和3倍,對于沒有脊椎骨折史的婦女,其他類型的骨折也使脊椎骨折和髖骨骨折的危險性均增加1倍[12]。可見通過第一次非暴力脊柱骨折的診斷,提出預防再次脊柱骨折或非脊柱骨折的發生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跌倒是發生OPVF的又一重要因素。老年人跌倒是多種復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年齡、智力狀況、居住狀況及平衡功能的影響等。而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是引起跌倒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也是老年人跌倒的一個重要預測指標[13.14]。尤其是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由于步態和平衡的干擾及肌肉運動失調,更易導致跌倒十間的發生,使骨折的幾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