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瑜
摘 要:社會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社會群體的社會科學,大學生也屬于社會群體,因此在研究大學校園的人與空間關系時,引入社會學概念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一種創新。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時空分離、脫域、反思性和全球化是現代性的重要特征,在大學校園戶外空間設計研究中,對這些概念進行研究,可以應對現代性,提出更好的空間設計方法。
關鍵詞: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反思性;大學校園設計;交往空間
一、吉登斯現代性理論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對現代性進行了定義:“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十七世紀出現在歐洲,并且在后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著影響。”吉登斯提出了“現代性的斷裂”,他認為“現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態”。他認為時空分離、脫域、反思性和全球化是現代性的重要特征。
二、斷裂性:從傳統秩序中分離
斷裂是指現代的社會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其在形式上異于所有類型的傳統秩序。吉登斯認為,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著斷裂(discontinuities),但是現代性到來的絕對速度、變遷范圍和現代制度的固有特性,帶來了前所未聞的變革。人們受進化論的影響,認為歷史的發展存在一個總的發展方向,但是,現代性的斷裂是將現代社會制度從傳統的社會秩序中分離出來的斷裂。吉登斯區分了現代性動力的三種主要來源,分別是:時空分離、脫域機制的發展和知識的反思性運用。
(一)時空分離
吉登斯認為,在前現代社會,空間和地點總是一致的,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社會生活的空間維度都是受在場(presence)的支配,即地域性活動的支配?,F代性的降臨,通過對缺場(absence)的各種其他要素的孕育,日益把空間從地點分離出來,從位置上看,遠離了任何給定的面對面的互動情勢。
1.在場
在傳統的大學校園戶外空間設計中,人與空間存在對應關系,在指定空間中發生著可預見的活動。圖1是哈佛大學校園中的一個古典的臺階式入口,這個入口包含兩種功能,即路過和靜態行為。路過就是使用者把臺階當作建筑物與道路銜接的空間,是出入建筑物的通道。當臺階用于靜態行為時,臺階就成為一個“沒有屋頂的建筑”,人可以在臺階上聊天、吃飯、看書、閑坐。這些靜態行為往往是在室內完成的,臺階使建筑物和外部空間的界線被模糊化了??臻g類型分為運動空間和停滯空間。人在運動空間中可以散步、游戲、比賽、前進等,在停滯空間中可以靜坐、讀書、等人、交談、討論、飲食等。對于圖1所示哈佛大學校園中的臺階式入口來說,建筑內部是停滯空間,臺階下面的道路是運動空間,而臺階本身是停滯空間和運動空間的結合,空間的界線被模糊化了。從在場的角度看,不論是路過還是靜態行為,人們的時空觀點都是同特定的時空點聯系在一起的。在某一時間,人通過臺階走進建筑內部,或是人和人在臺階上交談、吃飯,時間與空間的關系還沒有分離。
2.缺場
在現代性條件下,電話、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使人們的時空觀念發生了改變。在場逐漸被缺場替代。
圖2是理想情況下的校園建筑及其外部空間,每一棟建筑都包含了前廊、前院和后院。前廊是位于建筑主入口的空間,大學生對于前廊的利用率很高。前廊作為一個過渡空間,通常部分圍合,這樣在前廊中處于靜止的使用者會覺得自己與外部空間里的行人和車輛有所分隔。前院是校園建筑正門前的一片空地,建筑中的人可以在前院進行交談、進餐等活動。前院通常有草坪、樹木、長凳和座墻,草坪最好由全露天、半露天和全遮蔭的不同區域組成,長凳和座墻應盡可能圍繞空間的邊緣布置,巨大樹木周圍如果有人走動,就要采取地面鋪材、鋪面、蓋板。后院通常是與建筑相連或被建筑部分圍合的空間,在后院的人們會比在前院更有領域感。后院較前院通常更安靜、更隱蔽、更放松。后院安靜的環境,避免了前院的吵鬧,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后院吃午餐、休憩。因后院具有半私密屬性,所以后院也可以用于展覽設計作品、建筑模型、攝影作品,或舉行儀式、聚會。
在校園戶外空間設計中,設計師考慮到了前廊、前院和后院空間,希望以人為本,加深人與場所的聯系,但是,隨著電話、計算機、互聯網的普及,在校園戶外空間的學生并沒有與人、與場所進行“對話”。時間和空間分離了。人們僅需一部手機就可以在校園的前院里了解全球正在發生的事情,或者聯系在不同時區的朋友?,F代性滲透進社會生活,時間和空間都被延伸了,時空也在被重組,時空分離帶來的后果是距離感淡化,人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感知也產生了變化。
(二)脫域
脫域(disembeding),吉登斯指的是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脫離出來。脫域機制假定,時間從空間中的脫域是時間與空間延伸的條件,而且它們也促進了這種脫域。
象征標志是脫域機制的一種。象征標志(symbolic tokens)是指相互交流的媒介,它能將信息傳遞開來,用不著考慮任何特定場景下處理這些信息的個人或團體的特殊品質。校門可以作為學校的象征標志。以南京藝術學院南門口處的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老校門為例(圖3),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是南京藝術學院的前身,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的老校門也是師生的精神象征,上海美專的老校門佇立在南京藝術學院的南門口,也成為文創產品上的標志性符號。
(三)反思性
吉登斯認為,現代性的反思性指的是一種敏感性,它被引入系統的再生產的每一基礎之內,致使思想和行動總是處在連續不斷的彼此相互反應的過程之中。現代性使反思加快,形成頻繁的知識創新與再生產,進而推動社會系統的不斷再造。
1.技術與空間
反思在根本上突出的是“知識的再生產”,創新是現代性的重要標志。參數化設計和交互設計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景觀設計中,虛擬現實技術也已經被運用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參數化設計最顯著的特性之一就是造型的非線性,看似不規則的造型,卻是數學邏輯推演得出的結果,較多應用于場地中構筑物的表達或者橋梁設計中。交互體驗式景觀具有主體性、可參與性、動態性、戲劇性和創新性。VR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設計者在運動中感受空間、模擬植物生長和多角度觀察空間等,提高整體的設計效果。
2.交往與空間
(1)步行
步行是學生在校園里使用最多的交通類型,步行需要空間。白天,學生上下課的間隙,會在校園里走動;夜晚,學生會在校園里散步、聊天。對于步行線路,規劃校園道路時,應避免需要長時間行走的筆直的道路,要適當增加蜿蜒的道路,以增加趣味性。對于空間穿插,在道路突然開闊時,大空間變成了一個廣場,從道路走進廣場,大小空間的穿插增加了空間的體驗感。對于道路綠植,人們在惡劣天氣或夜晚,習慣于靠著樹林邊緣或建筑物立面行走,所以在道路和大空間的邊緣應設有綠植。對于空間高差,步行者一般會避免或繞開路面的高差變化,所以校園中道路應盡量保持水平。當空間存在高差時,最好用坡道代替臺階。
(2)坐
校園里的座椅區域適合交談、閱讀、進食、曬太陽、休息等。在座椅區域條件較好的時候,人們才會長時間逗留。關于座椅的布局,根據邊界效應,人們會傾向于選擇空間邊界的座椅,不喜歡空間中間的座椅。座椅應緊挨著或者圍繞桌子布局,避免背靠背放置,以便于人們交談。關于座椅的朝向,人們習慣在選擇座椅時考慮周邊的地勢、空間和景觀,在坐下后觀察空間中的種種活動,所以,座椅要朝向開闊的方向,以便人們有更好的視野。
(3)觀看
路上的行人時時刻刻都在觀看他人和環境,觀看需要注意距離、視野和照明。關于距離,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的距離會影響觀察者的判斷。表1是人際交往與距離之間的關系表,在70—100m范圍內,觀察者可以比較有把握地確認一個人的性別、年齡、行為;在30m以內,觀察者可以看到被觀察者的面部特征、發型和年齡;在20—25m內,大多數人能看清別人的表情和心緒;在1—3m內,人和人可以進行一般的交談;在0—0.5m內,人和人可以做到非常親密地交流。關于視野,在道路兩邊可以把人行道抬高,在廣場邊界也可以抬高地面,用高度差明確空間的功能,同時為觀察者提供更好的視野。關于照明,在夜間的道路上,良好的照明給人們提供了安全感,照明的光不需要非常強烈,但投射或反射到人面部、墻面、景觀小品等上面的光,需要與街道照明形成對比,從而讓人們感到舒適。
三、全球化和地區文化認同性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網絡的發達,人們在家里就可以被別的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宗教等影響。但是人們所在地區的政治、歷史、文化、習俗和語言等共同塑造了不同的個體。雖然我們現在學了很多西方的空間設計理論,但是在校園設計上,應該把設計理論中國化,融入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增加校園景觀的教育性。每個不同的地區、省份、城市都有不同的歷史,在中國化的同時,在設計中要融入校園所在地區獨特的文化內涵,增加大學生的地區文化認同性。
四、結語
吉登斯提出了“社會學方法反思”這一哲學難題,認為社會變革速度加快,同時形成了“現代性的斷裂”?,F代性將人類社會從傳統中抽離,在研究清楚現代性之前,人們不能超越它,進入后現代。空間設計的本質是研究人與空間,社會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社會群體的社會科學,大學生是可研究的社會群體,教育性的空間設計也是一個新課題,所以將“社會學方法反思”這一難題融入大學校園戶外空間設計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劉江.吉登斯現代性理論及其當代啟示[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4]董才生.論吉登斯的信任理論[J].學習與探索,2010(5):64-67.
[5]馬庫斯,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俞孔堅,王志芳,孫鵬,等譯.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