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銘



摘 要: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對提高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將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能夠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當前,長春市紅色文化的發展面臨群眾認同度不高、解讀方式單一等現實困境,針對這些問題,應重視挖掘長春市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創建全民參與的城市文化建設模式,推動城市文化建設進程。
關鍵詞:城市文化建設;紅色文化;長春市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余杭區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資助課題“余杭區紅色資源賦能‘四史’教育的內在機制與實踐路徑研究”(Yhsk21Z06)研究成果。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現方式不僅僅局限于高樓建筑等硬件設施的建立和完善,還表現在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與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1]新時代,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刻不容緩。紅色文化形成并發展于近代,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內涵和優良品質。將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既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的內涵,也有利于為城市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內在驅動力。
一、紅色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基本內涵
(一)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
紅色文化產生并形成于特定的歷史背景,產生于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引領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的過程中,代表著近代中國擺脫屈辱,實現“站起來”的奮斗歷史。紅色文化有著獨特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既包括革命戰爭遺址遺跡、革命人物故居、烈士陵園等物質形態文化資源,也包括革命先烈事跡、革命精神、革命故事等非物質形態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共同構成了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同中國革命斗爭實際相結合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精髓和精神品質,經過歷史的提取和淬煉,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象征。
(二)城市文化的基本內涵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伴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城市文化的內涵也愈加豐富和充實。整體看來,城市文化包括了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物質文化表現在物質層面,如城市建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交通等實物形式。非物質文化則包含了城市價值觀、市民價值取向、城市法律制度等非實物形式的文化形態。
城市文化具有聚集性和開放性、創新性和先導性、本土性和全球性等特點,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應建立一個長效、完整的機制,并由相關管理部門把握主導權,對城市文化的發展方向進行合理引導,將紅色文化等時代先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城市文化的價值內涵。
二、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的價值
(一)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但由于受到現代社會多元思潮的沖擊和影響,人民群眾信仰缺失、道德缺失等問題頻發。因此,在社會中構建積極向上的思想追求和健康先進的價值取向,對于城市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長春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見證了近代革命戰爭歷史。長春市眾多的革命遺跡和文化遺存中承載著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的厚重歷史。202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進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2]。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整合紅色素材,將紅色文化融入長春市文化建設,必將極大程度豐富長春市城市文化內涵,為長春市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內在驅動力。
(二)提升城市歷史教育功能
重視歷史、以史為鑒是我黨歷來的優良傳統,在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歷史經驗把握前進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長春市紅色文化經過多年建設發展,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截至2020年,據不完全統計,長春全市擁有革命歷史遺跡、烈士陵園、紀念館和烈士墓200余處,其中現存建筑37處。“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長春市的革命歷史遺存蘊含著深厚的精神積淀,對于廣大的長春市民來說,只有深刻了解城市的歷史,才能形成對于城市的熱愛感和自豪感。將紅色文化融入長春城市文化建設中可以賦予城市歷史教育功能,促使人民群眾更好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懈奮斗。
三、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群眾對紅色文化認同感不足
文化認同是人們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3]。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社會上的文化現象趨向多樣化和復雜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認同也呈現復雜性特征。90后、00后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成長起來的一批人,由于受到當代信息碎片化的影響和社會多元思潮的沖擊,他們更傾向于主動選擇和了解實用性的東西。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由于缺乏對于紅色文化的正確認識,甚至單純認為紅色文化與城市文化建設是相關部門和研究學者們的職責范圍,與自身并不相關,對城市文化建設抱有消極心態。這顯然不利于將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
長春市紅色文化資源種類豐富,既有重要歷史事件紀念地、革命遺址、名人故居等建筑,也有后人為了紀念革命先烈而修建的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場所。然而,這類紅色資源的教育意義并未充分凸顯,部分群眾只是將其作為休閑娛樂的場地,而忽視了其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的真正內涵和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群眾對于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缺乏深度理解和認同。
(二)紅色資源缺少有效整合
長春市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其缺乏有效整合。一方面表現在市內旅游路線的安排未能將紅色景點與毗鄰景區進行組合開發,跨區域協作不力,未能形成連點成線、連線成片的整體開發模式;另一方面表現在長春市缺乏對于紅色資源的全局開發意識,紅色資源的開發多數限于旅游局、博物館、黨史研究室等單位的單一開發,沒有形成各部門有效聯動機制,以至于當地紅色資源被旅游部門、宣傳部門、民政部門等多方管理,其內在聯系被割裂,使紅色資源難以發揮出整體優勢。
(三)紅色文化解讀方式單一
長春市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但是其在紅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仍處于初級階段,紅色展覽館簡單化和雷同化現象明顯,產品陳列方式也明顯較為落后。如在長春市的各類紅色基地中,展覽館、紀念館類場所占比三分之一,且該類場所多數展陳方式單調,同構性強,多為圖片加文字的平面介紹,缺乏生動性和感染力,來訪者只能看到靜態的展陳方式,而無法真正體驗到紅色資源中蘊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和崇高品質。
隨著近年來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和紅色旅游的興起,群眾對于紅色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這有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然而僅憑單一的解讀方式去詮釋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還遠遠不夠,應充分挖掘和運用現代化手段,不斷推進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的進程。
四、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挖掘整合長春市紅色文化時代內涵
紅色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最好證明。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想將紅色文化融入長春城市文化建設,深入挖掘長春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新媒體時代特點,擴寬紅色文化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不斷提高紅色文化的吸引力與表現力。同時,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動長春紅色文化的數字化發展,使人們通過移動終端就能受到紅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對于長春市陳列式紅色景點,則應充分利用VR等虛擬技術,增強來訪者的體驗感,使其切身體會到革命精神的價值。第二,長春市紅色文化專題網站建設應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網站內容的選擇應堅持貼近生活的原則,同時兼顧趣味性與教育性,保證紅色資源的鮮活。
(二)加強對長春市紅色文化當代價值的宣傳
紅色文化產生并形成于中華民族危難的歷史時刻,體現著中華民族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寶貴精神。紅色文化對于現當代來說,仍然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近年來,受到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影響,紅色文化的宣傳手段、傳播載體都發生了改變。第一,長春市應將戶外廣告與現代化宣傳方式相結合,對紅色文化進行立體化宣傳。如可以在長春市室外建筑、大型活動廣場等地方設立3D電子宣傳展示牌,或在長春市各個轄區的文化活動中心、公園廣場等地方搭建紅色文化宣傳長廊對紅色文化進行宣傳。第二,應充分發揮網絡的力量,通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學習強國等App加大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通過短視頻等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將紅色文化研究成果傳遞給大眾。
(三)創建全民參與的城市文化建設模式
人民是創造和傳播文化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參與經濟社會的實踐。任何文化,只有民眾真正參與進來才會具有無限的生機[4]。對于長春市城市文化建設來說,只有讓民眾參與進來,才能為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提供更多的方法和啟發。第一,要用紅色文化先進理論指導群眾生活實踐,增強紅色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使廣大群眾在生活中就能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第二,應推進民間組織和各行各業的有效聯動,鼓勵各方合作舉辦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形成社區、街道、企事業單位、各社會團體的聯合協作機制,營造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發展模式,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加快紅色文化融入長春市城市文化建設的進程。
(四)創新長春市紅色文化傳播方式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與群眾喜聞樂見的接收信息的渠道已經存在偏差,因此,應結合時代特點創新長春市紅色文化傳播方式,賦予長春市紅色文化活的靈魂。首先,應讓紅色基地“活起來”。長春市文旅單位應針對市內紅色展覽館同構性強、表現力單一等問題,積極改進展覽館的設計與構造,充分利用虛擬仿真等數字技術,使紅色文化展陳墻充分發揮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作用,使其達到傳遞榜樣力量、弘揚榜樣精神的目的。其次,要積極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對于高校而言,要開設紅色文化相關課程,通過講述紅色故事、組織紅色歷史劇展演等活動,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對于家庭而言,要充分發揮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的示范帶動作用,廣泛收集長春市紅色家風家訓,打造紅色家風家訓長廊,引導崇儉尚廉、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風尚。對于社區而言,應積極開展“紅色文化進社區”等活動,組織長春市老黨員、思政課教師等到社區宣講紅色文化,使紅色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1).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7):12-13.
[3]王艷華,孫黎.文化認同對大學生思想內隱形成的影響及教育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31-35.
[4]宮天文.我國城市文化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作者單位:
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