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娜娜 邢鳳梅 汪鳳蘭 張小麗
(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老年期是生命歷程最后階段,會經歷喪偶、健康惡化等負性事件,導致老年人產生恐懼、緊張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可以加速老化進程,降低生命質量〔1〕。當老年人面對生活中應激事件時,有種個人特質或能力可以使其能夠在壓力環境下進行自我調整,采取健康的應對措施,這種能力或特質被稱為抗逆力〔2〕。有研究表明,高水平抗逆力的個體傾向于采用積極應對方式抵御逆境,其感知到的心理壓力較少,對個體的情緒體驗起至關重要的作用〔3〕。社會支持作為個體應對負性事件的重要外界資源,能夠幫助老年人緩解心理壓力,增加積極情緒體驗,對個體的心理調適具有保護作用〔4~6〕。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假設抗逆力在社會支持和正負情緒之間存在中介效應,探討影響社區老年人正負情緒的因素及作用機制。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唐山市某社區750例社區老年人。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知情同意,能配合本研究者;③社區居住時間≥1年。排除標準:①有嚴重認知與聽力功能障礙者;②嚴重軀體疾病及極度虛弱臥床者;③人戶分離。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51份(93.7%)。其中,男363人,女388人;年齡60~87歲,平均(73.26±7.48)歲。配偶健在544人,喪偶194人,離婚或其他13人。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74人,初中261人,高中190人,大專及以上126人。
1.2研究工具 ①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7〕用于評價被試者覺察到的社會支持,包括3 個維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1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從“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得到的社會支持越高。PSSS及3個維度的Cronbach α分別0.93、0.84、0.90與0.87。②正負性情緒量表(PANAS)〔8〕包含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2個維度,測量正性和負性情感體驗情況各10個條目,共20個條目。采用5點評分法(從“1=幾乎沒有”到 “5=極其多”),得分越高,表示其正性情感或者負性情感體驗越多。③抗逆力量表(CD RISC)〔9,10〕主要用于測量促進個體適應逆境的積極能力。共25個條目,包括堅韌性(13個條目)、力量性(8個條目)、樂觀性(4個條目)3個維度。采用 Likert 5 級評分法,由“從不”至“幾乎總是”分別賦予0~4分,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抗逆力水平越高。Cronbach α為0.89,重測信度為0.87〔11〕。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依次回歸分析。
2.1社區老年人社會支持、正負性情緒與抗逆力得分 社區老年人社會支持得分為22~81分,平均(55.83±8.89)分。其中家人支持(22.23±2.94)分、朋友支持(16.41±3.93)分、其他人支持(17.18±3.81)分。正負情緒得分為37~67分,平均為(53.44±5.04)分。正性情緒(30.29±8.83)分、負性情緒(23.15±8.07)分。抗逆力得分為27~99分,平均為(62.88±11.80)分。其中堅韌性(33.79±6.33)分、力量性(20.04±4.02)分、樂觀性(9.03±2.64)分。見表1。
2.2社區老年人社會支持、正負性情緒與抗逆力相關性 抗逆力與社會支持、正負性情緒呈相關關系(均P<0.001);社會支持與正負性情緒呈相關關系(均P<0.001)。各變量兩兩之間均存在相關關系,這為抗逆力的中介效應提供初步支持。見表1。

表1 社會支持、正負性情緒與抗逆力相關性(r值)
2.3抗逆力對社會支持與正負情緒間的中介效應 根據溫忠麟等〔12〕的依次檢驗回歸系數的〔13〕方法,以社區老年人社會支持為自變量,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為因變量,抗逆力為中介變量,依次進行下列回歸分析。表2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對正負性情緒的預測作用顯著(β1=0.535;β2=0.503;P<0.001),當抗逆力進入回歸方程后,社會支持對正負性情緒的各個因子回歸系數β值有所下降(β3= 0.136;β4=-0.144;P<0.001),作用依然顯著。表明抗逆力在社會支持和正負性情緒之間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在解釋力方面,社會支持對正性情緒的直接解釋和間接解釋分別為62.9%、28.7%;社會支持對負性情緒的直接解釋和間接解釋分別為59.0%、25.3%。表明抗逆力這一中介可以有效地解釋社區老年人社會支持與正負性情緒的關系。見表2。

表2 抗逆力在社會支持與正負情緒間的中介效應
2.4抗逆力在社會支持與正性情緒間的中介效應依次檢驗 依據依次檢驗的方法,將變量正性情緒(Y1)對社會支持(X),抗逆力(M)進行中心化后,依次求出正性情緒對社會支持,抗逆力對社會支持,正性情緒對社會支持和抗逆力的回歸,并建立標準化回歸方程,見表3。

表3 抗逆力在社會支持與正性情緒間的中介效應依次檢驗
通過依次檢驗,由第一、二步得出抗逆力的中介效應是顯著的;由第三步結果可知抗逆力在社會支持和正性情緒間是部分中介效應,因此社會支持對正性情緒的中介效應不完全通過“抗逆力”來達到其影響,中介效應對總效應的貢獻率為:a×b/c=0.557×0.136/0.535=14.16%。見圖1。

圖1 中介模型(n=750)
2.5抗逆力在社會支持與負性情緒間的中介效應依次檢驗 依據依次檢驗的方法,將變量負性情緒(Y2)對社會支持(X),抗逆力(M)進行中心化后,依次求出負性情緒對社會支持,抗逆力對社會支持,負性情緒對社會支持和抗逆力的回歸,并建立標準化回歸方程,見表4。

表4 抗逆力在社會支持與負性情緒間的中介效應依次檢驗
通過依次檢驗,由第一、二步得出抗逆力的中介效應是顯著的;由第三步結果可知抗逆力在社會支持和負性情緒間是部分中介效應,因此社會支持對負性情緒的中介效應不完全通過“抗逆力”來達到其影響,中介效應對總效應的貢獻率為:a×b/c=0.557×(-0.114)/(-0.503)=12.62%。見圖2。

圖2 中介模型(n=750)
本研究顯示社區老年人社會支持得分中家庭支持得分最高,與蔡繼云等〔14〕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老年人思想受到中國傳統家庭模式的深刻影響,當其在生活中遇見壓力性事件時,首先選擇向子女或配偶尋求經濟支持與情感關懷,在缺乏家庭支持或者支持不足時,老年人會轉向其他途徑獲得社會支持。此外,本研究中社區老年人正性情緒得分低于普通人群(35.77±5.21)分〔15〕,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老年人在生命歷程的最后時期會經歷很多負性事件,比如喪偶、疾病纏身等,這些壓力事件會引發老年人負性情緒的產生,進而導致正性情緒減少。 本研究顯示,抗逆力得分處于中等水平,稍低于我國社區人群(65.4±13.9)分。可能由于老年人退休后周圍環境與社會角色發生轉變,社會適應力較差進而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再加上空巢家庭增多,家庭關系淡薄,社會支持不足都給老年人心理帶來消極影響,導致抗逆力降低。
本研究結果與張秀敏等〔16〕研究結論相似,即社區老年人社會支持越多,感受到的正性情緒體驗越多,反之同樣成立。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可能感受到來自外界支持的信念,與老年人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賦予老年人充足的物質支持與情感支持,使老年人在應對壓力時擁有更多的資源,對減少老年人抑郁孤獨等負性情緒具有顯著的增益作用〔17〕。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對社區老年人的情緒起到保護作用,可以通過增加社區老年人的社會支持,提高社會支持利用度,增加其正性情緒,減少負性情緒。社會支持越好,老年人抗逆力水平越高。可能個體通過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促進其自我效能的提高,降低對壓力事件的危險性評價,從而減少心理壓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抗逆力〔6〕。抗逆力水平越高正性情緒越多,反之老年人感受到的負性情緒越多,這與胡慧玲等〔18〕研究結果一致。抗逆力是指個體面對生活中逆境、悲傷及其他負性事件時能夠獲得良好健康發展的能力〔19〕,抗逆力高的個體傾向于采取幽默、放松、積極思考等應對方式,這種健康應對策略會使個體積極地調整自我心態,處理好自身情緒,促使其體驗到更多的正性情緒和主觀幸福感〔20,21〕。
本研究結果與李佳等〔22〕對老年人抗逆力中介效應研究結果類似。一方面,社會支持對老年人正性情緒的增加和負性情緒的減少有正效應,社會支持作為個體應對壓力的重要資源,可以緩解壓力對個體的心理損害,從而提高個體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良好情緒的體驗〔23〕。另一方面,社會支持通過抗逆力對社區老年人的情緒有間接正效應,有研究顯示,抗逆力高的老年人,擁有來自中觀系統和宏觀系統的外部保護因素較多,因此可以通過增加社會支持,提高老年人的抗逆力水平,進而促使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同時減少負性情緒的產生,這與張杰等〔24〕研究結論相似。另外,研究顯示社會支持和中介效應能共同解釋正性情緒及負性情緒總變異的28.7%、25.3%,說明社會支持和抗逆力相對于負性情緒而言,對正性情緒的影響更有意義。
以上研究結果對醫務人員、社區老年工作者以及家屬的啟示有:促進老年人體驗到更多積極情緒時,需要考慮社會支持和抗逆力的影響作用。①社會支持通過強大的社會關系網,對老年人心理上的應激起到調適,緩解老年人負性情緒,促進積極情緒產生。②高水平抗逆力的個體在面對生活中應激事件時,更傾向于利用周邊各種資源,采取積極應對方式,以健康積極的態度處理負性事件。
綜上,社區老年人正性情緒水平較差,低于一般人群,且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社區醫務人員及其家庭成員應對老年人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溝通,針對老年人心理問題進行調節與疏導,緩解老年人心理負擔,協助老年人正式支持,提升其抗逆力水平,鼓勵其積極面對生活中應激事件,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健康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