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味味,陳 蘭,范仁靜,陸維玨,汪 方
1.上海交通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0025;2.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3.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農村城市化、交通現代化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呼吸道傳染病、突發群體傷亡事件、交通意外傷害(包括航空和航海事故)、工傷事故和各種自然災害所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出現[1]。上海作為特大型國際化大都市,整體醫療資源分布不勻,城鄉間的院前醫療急救半徑和響應時間長短不一,存在危急重癥轉運時限較長,組織指揮反應性、及時性和靈活性相對較差等問題,單一的地面急救服務體系難以滿足人們對急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2],航空救援已成為城市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5],飛行護士是航空救援中的必備成員之一。國外飛行護士的定義為:充分運用航空航天護理知識在空運醫療救護過程中提供護理服務的注冊護士[6]。飛行護士不僅要有豐富的經驗、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臨床判斷力,能夠制定即將運作的護理計劃,還要具備成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應對快速變化的病人情況,參加拓展教育,進行相關研究,確保航空救援質量持續改進[7-9]。目前,我國尚未形成規范的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無專業飛行護士,參加航空救援的護理人員都是兼職人員,只經過簡單的培訓,有些尚不具備航空救援相關知識、技能,平時在臨床一線工作,有航空救援任務時臨時派遣,遠不能滿足我國航空救援發展的需求。基于此,本研究構建符合上海市綜合性醫院航空救援工作特點的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以期為后續飛行護士錄用、培訓和考核提供參考依據。
1.1 成立課題小組 小組共有7 名組員,其中研究員1 名,副主任醫師1 名,副主任護師2 名,主管護師3 名。小組成員任務:①指標條目池的確定;②設計函詢問卷;③選取函詢專家;④問卷發放及收回;⑤整理、統計和分析專家意見;⑥指標體系的可行性檢驗。
1.2 構建指標體系草案
1.2.1 文獻分析 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了解目前航空救援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構建的現狀,進行搜索、鑒別、整理、分析,形成對本研究的客觀認識,作為飛行護士能力框架的主要來源。中文文獻檢索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國期刊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中國知網、維普等數據庫,檢索時間限定為建庫至2020 年8 月31 日,以“專 科 護 士”“飛 行 護 士”“核 心 能力”“指標體系”“空運護士”“航空救援”“飛行護理”等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進行檢索;外文文獻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Elsevier 數據庫,檢索時間限定為建庫至2020 年8 月31 日,以“specialist nurse”“air medical services”“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flight nursing”“nurse care”“ability”“competence”等 為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進行檢索。文獻納入標準:描述航空救援的發展、飛行護士的作用、飛行護士、護士的能力相關所有文獻以及相關官方網站的資料。文獻排除標準:會議論文、會議通知、征文通知等非研究型文獻。
1.2.2 組建飛行護士能力框架模型 根據初步擬定的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草案框架、對飛行護士能力概念的界定及中程理論飛行護理專業知識框架模型(middle-range theory flight nursing expertise framework model)[10-11],課題研究小組組建了適合上海市綜合性醫院航空救援工作特點的飛行護士能力框架模型,包括10 個能力模塊,如圖1。該理論框架描述了各個理論之間的關系:飛行護士的心理素質、技能、判斷、執行能力、團隊協作是影響護理決策的專業知識概念(由圖中虛線表示);轉運中的護理環境會影響護士的決策、心理素質和技能及判斷和執行能力;飛行專業護理知識會影響心理素質、技能,增強護士的判斷、執行能力,并影響決策;經驗和培訓也會影響與決策相關的因素(如轉運中的護理環境、心理素質和技能、判斷和識別能力以及飛行專業護理知識);決策也會影響已采取或者未采取的護理行為。

圖1 飛行護士能力框架模型[10]
1.2.3 深入訪談 研究者運用訪談提綱對既往有航空救援經驗的急診專家、護理專家進行深入訪談,了解飛行護士及飛行護士能力的培養現狀,以及受訪者對飛行護士及飛行護士能力的看法、建議等,作為構建指標體系基本框架的參考依據。通過預咨詢,參考專家意見,結合課題研究小組的討論、分析,對初步擬定的評價指標體系草案進行相應修改和刪減,最終形成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草案,進行專家函詢。
1.3 德爾菲法函詢
1.3.1 專家函詢表的設計 專家函詢表分為3 部分:①專家基本情況;②函詢主體內容,即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③專家的熟悉程度與對判斷影響程度。專家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學歷、專業技術職稱、從事專業領域及工作年限等。專家對指標的評價包括對條目的重要性評分,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同時附有條目修改意見及補充條目。
1.3.2 函詢專家的確定 結合本研究的實際需要,考慮問卷回收率,最終選擇15 位專家進行函詢。專家入選標準:在航空救援、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等領域工作,具有10 年及以上工作經歷;本科及以上學歷;中級及以上職稱;直接參加或研究航空救援;對研究有較大熱情,能從不同角度提出全面的意見,且非常支持此研究。
1.3.3 專家函詢 采用Delphi 法對入選的專家進行問卷函詢,直至函詢意見較為集中時停止函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表、SPSS 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專家的積極性和權威程度進行評價,根據專家對指標的熟悉程度、重要性評分,計算指標的均數、標準差、變異系數、權重、滿分率以及專家咨詢的肯德爾協調系數等。
2.1 專家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進行2 輪專家咨詢,納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東方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4 所三級甲等醫院及上海交通大學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的專家15 人;其中男6 人,女9 人;年齡(40.53±6.36)歲;工作年限(16.40±7.03)年;學歷:本科5 人,碩士6 人,博士4 人;職稱:中級8 人,高級7 人;從事工作領域:航空救援5 人,臨床醫療3 人,臨床護理3 人,護理管理2 人,護理教育2 人。
2.2 專家積極性 有效問卷的回收率表明權威專家的積極性[12]。基于本研究的兩輪問卷函詢各發放和回收15 份,結果可靠、有效,回收率均為100%。第1 輪專家函詢中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專家8 人(53.33%);第2 輪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專家9 人(60.00%),說明專家對本研究的參與度較高,結果翔實可靠。
2.3 專家的權威程度 專家權威程度(Cr)值由判斷依據(Ca)和熟悉程度(Cs)兩個因素決定,Cr=(Ca+Cs)/2=(0.67+1.00)/2=0.835,Cr>0.7,說明結果可信度較強。
2.4 專家的協調程度 專家協調程度用肯德爾協調系數(Kendall's W 值)表示[13]。本研究兩輪函詢指標的肯德爾協調系數在0~1 之間,說明專家協調程度較高。專家咨詢協調系數及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2 輪專家咨詢協調系數及檢驗結果
2.5 航空救援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 經過2 輪函詢,最終得到的指標體系包含6 個一級指標、17 個二級指標、59 個三級指標。見表2。

表2 航空救援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

(續表)

(續表)
3.1 德爾菲專家函詢的科學性 本研究咨詢專家來自航空救援、醫療、護理、教育、管理領域,涉及多家醫院及單位,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兩輪函詢問卷回收率均為100%,兩輪專家權威系數均>0.7,說明各指標結果可靠性較高。本研究中2 輪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肯德爾協調系數分別為0.212,0.247,0.277 和0.263,0.247,0.283,均P<0.05。在第1 輪函詢結果中,根據專家意見,將重要性均分<3.5 分、變異系數>0.2、滿分率<20%的指標直接刪除[14]。如一級指標中的“教育與咨詢能力”,由于變異系數(0.205)>0.2,權重(0.131 8)排名最后,結合專家建議,將其刪除。將一級指標“管理與執行能力”下的二級指標“物資管理”“環境管理”整合為一項二級指標,即物資環境管理。2 輪肯德爾協調系數檢驗結果均P<0.05,表明專家接受指標評分的協調系數,結果是可信的。而且經過2 輪函詢,所有指標的變異系數進一步得到優化,說明專家意見集中度得到了極大提高。
3.2 航空救援中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各指標權重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級指標中,專業實踐技能的權重(0.184 3)最高,說明在航空救援過程中,飛行護士的實踐技能最為重要,是提高飛行護士工作能力的關鍵。只有明確航空救援中飛行護士能力指標標準,才能改善護士的知、信、行水平。為了更好地履行航空救援職責,飛行護士需要不斷提升實踐能力。權重第二的為溝通協調能力(0.174 4),可見溝通協調能力的重要性,醫護人員的服務對象和工作目的是一致的,通過相互交換意見、反饋信息等有效溝通,可以了解病人和家屬需求,從而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二級指標中,權重最高的是飛行護士臨床實踐能力(0.065 3),第二是執行能力(0.063 6)。研究表明,飛行護士不但要將護理專業領域從地面擴展到空中,而且體現了護理人員的急救水平和對各種危重癥病人綜合護理的能力[15]。故應重視飛行護士臨床實踐能力并給予相關培訓考核。
3.3 航空救援中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構建的意義 隨著通用航空事業的發展,航空救援步入了快車道,急需高素質的專業航空護理人員。航空救援飛行護士核心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填補了飛行護士能力標準體系的空白,也為后續航空護理人員選拔、培養、考核、評價提供客觀、科學的參考依據,利于航空救援在我國的發展。
本研究構建的航空救援飛行護士能力指標體系,系統、全面地覆蓋了飛行護士應具備的各項能力,并對各項能力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是飛行護士培訓和考核準入的有效測量工具。后續將繼續探索并改進飛行護士能力培養體系,深入分析實施效果,在夯實航空救援飛行護士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臨床帶教的作用,將培養向前延伸,將其與臨床救護融合,建立基礎和臨床“雙導師”制度,實現培養高素質飛行護理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