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傳仁,武 健,曾瑞峰,3,朱 晶,房海輝,陳維生,鄔志雄,李 芳,丁邦晗,3,鄧秋迎,3*
1.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 510120;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3.廣東省中醫急癥研究重點實驗室
心搏驟停嚴重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1],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術是搶救心搏驟停最有效的措施,早期高質量的胸外心臟按壓是CPR 成功的關鍵。高質量CPR 包括快速按壓、用力按壓、使胸廓充分回彈、減少按壓中斷、避免過度通氣五大要素[2]。因搶救環境的不同,心肺復蘇的按壓姿勢有所不同[3]。傳統心肺復蘇培訓以跪在地上實施CPR為主(跪式);臨床搶救過程中病人多為臥床,醫護人員多是站在床邊實施CPR(站式)。本研究對CPR 兩種按壓姿勢進行研究,通過PalmCPR 反饋裝置采集胸外按壓的多項客觀數據,以期尋找更佳的心肺復蘇按壓姿勢。
1.1 研究對象 選取廣東省中醫院2018 年規范化培訓護士122 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 人,女110 人;年齡(23.77±1.65)歲;碩士研究生3 人,本科37 人,???2 人。納入標準:經過基礎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規范化培訓,考核通過的護士;無影響實施CPR 的相關疾病。排除標準:參加過培訓,但未通過考核的護士;處于妊娠期的護士。
1.2 研究方法 按照2015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CPR 指南標準實施雙人心肺復蘇操作測試。首先進行跪式按壓,然后進行站式按壓。跪式為操作者在硬地板上實施CPR,站式為操作者站在硬板病床旁(床高平按壓者膝蓋)實施CPR。全部組員操作完畢后至少休息30 min,然后對換按壓姿勢。按壓模型為復蘇安妮QCRP(美國挪度公司),按壓質量通過PalmCPR 反饋裝置進行監測和評價,通氣質量通過QCPR 自帶電子顯示器進行監測和評價。
1.3 評價指標
1.3.1 主要評價指標 按壓深度、按壓頻率、心臟按壓指數(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即胸外按壓在整個心肺復蘇的時間占比)、按壓分數、按壓合格率和通氣合格率。
1.3.2 次要評價指標 按壓者疲勞自評得分,采用數字0~10 表示做完5 個循環時的疲勞程度,0 為一點也不疲勞,10 為極度疲勞。同時調查護士對兩種姿勢行球囊通氣和胸外按壓的選擇傾向。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定量資料若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若不符合正態分布,以中位數和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采用配對Wilcoxon 秩和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姿勢按壓深度、頻率、CCF、按壓合格率和通氣合格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種姿勢按壓深度、按壓頻率、CCF、按壓合格率和通氣合格率比較(±s)

表1 兩種姿勢按壓深度、按壓頻率、CCF、按壓合格率和通氣合格率比較(±s)
項目跪式站式t 值P人數122 122按壓深度(mm)49.51±7.30 54.81±8.04-7.035<0.001按壓頻率(/min)107.25±9.63 102.03±10.04 5.342<0.001 CCF 53.07±11.01 53.93±11.15-0.824 0.411按壓合格率(%)77.33±23.06 69.89±27.57 2.560 0.012通氣合格率(%)57.18±29.43 69.75±32.34-2.820 0.006
2.2 兩種姿勢按壓疲勞自評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種姿勢按壓疲勞自評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種姿勢按壓疲勞自評得分比較(±s) 單位:分
注:t=-4.684,P<0.001。
項目跪式站式疲勞評分5.35±2.52 6.82±2.39人數122 122
2.3 護士對兩種姿勢選擇傾向比較(見表3)

表3 護士對兩種姿勢選擇傾向比較 單位:人(%)
3.1 按壓姿勢對按壓深度和按壓頻率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站式按壓深度較跪式更深,跪式按壓頻率較站式更快,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站立時,操作者更利于使用上半身力量垂直下壓,避免跪式膝部疼痛影響胸外按壓質量。傳統CPR 培訓采用跪式進行胸外心臟按壓,臨床搶救過程中,往往將病床調至合適高度,采用站式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操作。培訓與臨床實踐操作的不一致,可能影響胸外心臟按壓質量。大量臨床數據顯示,按壓深度>5 cm 能獲得更好的復蘇效果[4-5];但對于按壓深度上限的研究并不充分[6]。有專家認為,按壓深度與按壓者的疲勞程度、按壓者的專注度、施救的復雜性等因素有關[7-8]。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反饋措施能不同程度提高CPR 質量[6]。研究結果提示,站式按壓時可適當加快按壓頻率,跪式按壓時應注意適當加大按壓力度,保證按壓深度達到高質量心肺復蘇的標準。可采取反饋裝置等措施加強對按壓頻率的監控,以便臨床搶救時達到高質量的CPR,提高搶救成功率。有研究表明,應根據施救環境,采取適合姿勢實施高質量的CPR 操作,如在救護車上進行騎跨式的心肺復蘇等[9]。
3.2 通氣姿勢對呼吸球囊通氣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站式球囊通氣合格率高于跪式,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質量的球囊通氣包括良好的氣道開放、避免過度通氣及通氣時間≥1 s。跪式較站式通氣質量低可能與傳統跪式CPR 時,施救者膝蓋疼痛有關,且在搶救過程中,站式通氣也更符合實際情況。因此,在CPR 培訓時,可增加站式球囊通氣培訓。此外,還應注意氣道開放、通氣手法、球囊通氣量和通氣時間等,以便實施高質量的球囊通氣。
3.3 姿勢對按壓者疲勞程度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站式按壓較跪式更易讓人產生按壓疲勞,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71.31%(87 名)的護士認為跪式進行球囊通氣更舒適;53.28%(65 名)的護士傾向于選擇站式按壓進行今后的心肺復蘇培訓。因此,臨床站立按壓時,應注意及時輪換按壓人員,減輕按壓者疲勞。在心肺復蘇技能培訓中,應改善培訓方法,豐富培訓技巧,使兩種姿勢均有所兼顧,從而增強培訓效果和CPR 質量。
3.4 在臨床實踐中不同按壓姿勢的選擇與應用 有研究表明,近70%的心搏驟停發生在院外的公眾場合[10]。在院外胸外按壓中,因環境所限,多為跪式按壓,且膝部下常無軟墊,跪式按壓對按壓者膝部影響較大,可能會對按壓深度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院外實施胸外按壓時,應避免按壓者膝蓋過度受壓,注意按壓力度,保證按壓深度在5~6 cm。在院內臨床搶救時,病人多臥于床上,常采用站式按壓,在按壓過程中,應保證病床床墊硬度,將病床調至平按壓者膝部水平線,注意按壓頻率,保證在(100~120)/min。如病床足夠寬大,按壓者也可跪于病人身旁實施跪式CPR,但需注意適當加大按壓力度,保證足夠的按壓深度。在特殊情況下,如在救護車、介入室、手術室等環境中,由于床小且有時不可隨意調整高度,還應配備按壓腳踏板等,從而有利于醫護人員實施高質量的CPR,提高搶救成功率。在實施呼吸球囊通氣時,建議實施站式球囊通氣,同時注意球囊通氣手法及注意事項,保證實施高質量的球囊通氣。此外,由于搶救對象的個體差異性,有條件時應通過搶救對象的生理評價系統(如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冠狀動脈灌注壓等)來反饋CPR 的質量[11]。
本研究結果表明,站式較跪式按壓深度更深,但易按壓過深;跪式較站立按壓頻率更快;站式較跪式球囊通氣質量更高。為了使急救技能操作培訓更貼合臨床實際,增強CPR 培訓的真實性和可操作性,建議增加站式CPR 的培訓。心搏驟停具有突發性和周圍環境的復雜性,在不同環境狀況下,實施不同姿勢的CPR時,應結合其特點,以期實施高質量的CPR,提高搶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