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俊艷,朱 佳
(湖南農業大學心理素質教育與咨詢中心,湖南長沙,410128)
2018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分層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1]在“三全育人”的新形勢下,心理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新使命。心理育人是指教育者從人的心理成長和教育規律出發,通過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多樣化的方式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2]基于心理育人的內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從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出發,上下聯動,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班級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基層單位,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夠擴大教育的規模,深入基層教育,從而實現“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有效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3]湖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在心理育人工作的實踐中,以學校心理素質教育與咨詢中心為平臺,建立了“學校—學院—班級—寢室”四級互聯交叉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網絡模式,有效解決了學校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的脫節問題,實現了以班級為單位的全員心理輔導。
在班級心理輔導的實踐過程中,我校堅持以積極育人的模式促進班級建設,充分發揮朋輩互助的影響,以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委員培訓、寢室信息員培訓及個別心理輔導相結合的形式,落實了多方位、多層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充分發揮了班級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班級心理輔導基于團體心理輔導的相關理論,致力于解決學生的成長性問題,以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發展為目標。 “團體動力學”的概念認為團體內部存在交互作用的動力,當團體成員相互依存形成良好的團體氛圍時,團體就能有足夠的力量改變個體的心理狀態。班級作為一個集體,當團體形式的心理輔導運用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時,班級成員能夠通過人際交互作用,在共同的活動中深入交流、促進交往。[4]同時,處在團體中,班級成員也能通過一系列心理互動,不斷進行自我探索,學習新的行為方式。班級成員不斷將獲得的改變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不僅能改善與他人的關系,而且能切實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促進身心發展和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班級心理輔導將團體心理輔導與團體活動融入班級教育管理,有其積極作用。一是能有效彌補個別輔導的不足。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高校傳統單一的心理咨詢服務無法滿足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傳統的個體咨詢與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等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容易受到人數及效能的限制,無法很好地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有效擴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規模,深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發揮班級的集體作用,可以彌補個別輔導人數限制的不足。二是能有效實現朋輩互助。我校組建了校院兩級朋輩互助隊伍,在開展班級心理輔導活動時,由經過系統培訓的朋輩輔導員和班級心理委員擔任團體領導者。這充分調動了校院兩級學生骨干的工作熱情,鍛煉了朋輩輔導能力。由于朋輩之間的相似性和友誼性,班級心理輔導能產生良性的人際互動,更好地實現朋輩之間相互幫助、共同成長。
團體心理輔導是以團體為單位,以游戲和活動為載體,讓成員在有趣的、平等的交流活動中充分自我體驗,使團體心理輔導更大程度地被學生接納和喜愛。[5]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不僅能增進成員的自我了解、自我領悟和自我提升,而且能促進班級成員間相互了解,提升彼此的默契程度,從而形成班集體的良好氛圍,提升班級的凝聚力,實現班級的積極功能。
我校心理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來,就在積極探索班級心理輔導的實現途徑,逐步實現了新生入學班級心理輔導的入學教育專項活動。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大風吹”“滾雪球”“我想有個家”“抓手指”“你的名字”等活動反饋較好,成為每年新生入學班級心理輔導的必備項目。在新生班級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能快速實現班級內的“破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溝通協調能力。通過營造一種信任、溫暖、支持的班級氛圍,班級內成員能友好相處,實現班級和諧。
朋輩心理互助隊伍既是心理信息的傳遞者,也是心理困擾的幫助者,既是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組織者。[6]朋輩心理互助隊伍的培養,是我校網格化工作體系的基礎環節,能有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我校深入落實心理育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借助朋輩互助的優勢,在開展班級心理輔導的長期工作實踐中,培養出校級朋輩互助工作小組、院級朋輩互助工作小組、班級心理委員和寢室心理信息員四支優秀的朋輩互助團隊。我校以寢室、班級、學院、心理中心為載體,落實網格化的工作模式,加強對每一名學生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健康發展,為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提供了充分有力的支持。
我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和鼓勵已成為工作慣例。到目前為止,我校累計培育了十七屆朋輩互助團隊,培養了近千名朋輩互助團隊成員,上百名學生被授予“優秀班級心理委員”稱號,心理中心指導下的朋輩互助隊伍在2009至2021年間連續被評為湖南省優秀學生組織。
1.朋輩互助隊伍團體輔導技能培訓
為提升朋輩互助團隊的工作能力,有效實現朋輩互助,朋輩互助團隊內部會由專業心理教師組織進行系列團體心理輔導理論培訓。理論培訓結束后,成員需參與團隊內部為期一年的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每個成員都需要在團體內組織開展至少一次的團輔活動,包括獨立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方案策劃、活動組織和活動帶領。通過培訓,朋輩心理互助員進一步明確了工作職責,深化了角色認識,在了解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設計基本原理、掌握團體心理輔導技能的基礎上,有效在班級內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2.班級心理委員培訓
為夯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礎,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格化工作體系,在學生群體中有效開展朋輩心理互助、自助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預見性、層次性和覆蓋率,我校每年都會組織班級心理委員進行心理健康專業技能培訓。培訓涵蓋了理論講授(包括“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識別”“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流程”兩個專題的理論知識教學)、團輔活動(以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進行,并在團輔結束后組織學員參與主題為“心理健康主題班會開展技巧”的小組研討)、實務操作(學員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本班級內開展一場心理健康主題班會)。
通過培訓,心理委員能夠明確工作職責,深化自身角色認識;掌握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和應對措施,能在實際生活中初步識別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同學;能運用一些基本的危機干預原理,引導同學尋求專業教師的幫助;了解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設計的基本原理,在班級中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3.寢室心理信息員培訓
為廣泛普及精神衛生理念,夯實學生心理安全管理工作基礎,除心理委員之外,寢室心理信息員也是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因此,我校每年都會組織開展寢室心理信息員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寢室心理信息員工作職責與要求、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識別、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流程及報告制度。
通過培訓,寢室心理信息員能夠明確工作職責,深化角色認識;了解典型心理問題與障礙的表現,初步識別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同學;充分了解學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樹立危機預警、信息報告意識;在學生群體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精神衛生理念。
大學校園里,多樣化的學生組織和社團,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加入,使班級在大學內的功能性被弱化。班級成員除了上課,日常溝通的頻率較低,班級內的活動更是被大大削減,班級凝聚力和成員歸屬感不強。實際上,大學生要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需要學會人際交往與合作。基于此,我校在班級心理輔導的實踐中,積極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活動,促進班級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在每年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我校以班級為單位積極開展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班級內成員的合作與互動,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真正讓心理健康的理念走進班級,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與不同的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心理需求都有所差異。為了更好地發揮心理育人功能,我校在開展班級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專業指導和心理健康引領作用,通過系列主題班會,解答學生在大學各個階段的心理困惑。[7]在班級心理輔導實踐的過程中,我校在大一上學期重點在班級內部開展“適應教育”“大學整體規劃”等主題班會,在大一下學期重點開展“學習興趣”“自信心提升”主題班會,在大二上學期重點開展“珍愛生命”“時間管理”主題班會,在大二下學期重點開展“愛與責任”“職業生涯探索與規劃”主題班會,在大三學年重點開展“感恩教育”“就業技能提升與指導”主題班會。
通過大學四年的全程關注,學生了解和掌握了有效預防心理問題和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不斷提高自我調適能力,不斷認識自我、悅納自我、關愛他人、團結集體,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擁抱未知、應對挑戰,更好地感受大學生活的美好。
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心理育人工作并不是一個單獨的存在,它需要與其他育人工作相結合,以更好地發揮出育人的綜合效應。心理育人工作應當滲透在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其他育人環節中。[2]心理育人可以融入課程教學,通過教師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講授,寓教于樂,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促進自我認知。心理育人也可以融入實踐,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和互動體驗中進一步關注心理健康,學會表達情緒、釋放壓力,從而提高心理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實現心理素質的提升。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不能僅僅從問題角度出發,而是要根據新時代的學生特點和要求,以發展和預防為主,以提升學生整體素養與綜合素質為目標,拓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班級是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載體,是促進大學生自我提升的非常重要的集體環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級網絡的基礎。做好班級建設,能加強朋輩之間的良好互動,有效促進朋輩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應充分發揮班級的功效,在營造溫暖和諧的班級氛圍的前提下,在班級內開展團體討論、心理情景劇、團體輔導、心理班會、行為訓練等多樣化的輔導活動,促進班級內的交流與合作,加深班級成員彼此的了解,提升班級成員的人際交往能力,在班級心理輔導過程中實現心理育人。
心理育人是一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長期的育人工程。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高校應當重視教育與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尊重每名學生的獨特性,充分地理解學生、關心學生,讓每名學生的心理都能得到關注。基于班級心理輔導的心理育人工作,應以班級為載體,聯動心理健康教師、輔導員、班主任、朋輩心理學生骨干,讓每名學生都能參與各項班級心理活動,每名學生的心理動態都能得到關注,以此促進全員育人工作的開展,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導學生培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實現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
學生的心理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應當是一個全程性的工作,貫穿學生在校的始終。基于班級心理輔導的心理育人工作,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將學生的心理困惑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在不同的階段面向學生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主題班會,進行積極引導和實際幫扶,為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切實提高心理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