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柯,鄭益樂
(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陜西寶雞,721013)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在增強學校辦學內生動力方面指出:“強化學校文化引領作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構建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團結和諧、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以科學正確的辦學理念,凝聚廣大師生的價值追求和共同愿景……深入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學校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1]作為學校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班級文化,其發展與學校文化的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和課堂氛圍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的文化建設。[2]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有必要將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作為進一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心理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媒介。
班級文化是建設班級的靈魂,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促進其品德發展和身心健康。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建設優秀的班級文化對學生的人格發展有一定的推動力。小學階段是兒童行為和品德發展的重要時期,該階段兒童以他律為主,可塑性較強,對班集體的依賴性較強,易受到班級文化的熏陶。因此,班級文化的教育力量能在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方面發揮推動作用,讓他們在優秀班級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快樂成長。[3]
為深入了解西安市小學低年級班級文化建設現狀,提升小學低年級班級文化建設質量,筆者走訪西安A小學、B小學和C小學,對上述三所小學一、二年級共180名學生和10名班主任進行問卷調查。如表1、表2所示,針對班主任的問卷調研分別從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識、規劃、實施、評價四個維度進行設計,針對學生的問卷調研分別從班級文化建設的環境創設、參與情況、效果反饋三個維度展開。

表1 班主任調查問卷內容

表2 學生調查問卷內容
調查發現,西安市部分小學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存在活動創設形式單一、缺乏童趣元素、忽視學生興趣等問題。
第一,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不夠重視。調查發現,僅有30%的班主任重視班級文化建設,70%的班主任認為應該淡化班級文化建設,將學生的學習放在首要位置。班主任大多憑借自己的經驗認識班級文化,認為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過程。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班主任偏向于給學生教授教科書知識,未能意識到班級文化對學生產生的積極作用。第二,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內涵缺乏系統的學習,影響了班級文化建設的效果。90%的班主任認為,班級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忽視了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影響了班級文化建設的精準度。
調查發現,班主任忽視課外活動,創設形式單一。為了節省時間,70%的班主任常以班隊會的形式開展班級文化建設,課外活動所占比例僅有20%。班主任更關注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效果,忽視了學生情感發展的需要,未認識到班級課外活動對集體發展的重要性。此外,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主體的定位不準確。班級文化建設旨在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而90%的班主任開展班級文化建設主要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僅有10%的班主任依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建設班級文化。久而久之,因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學生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大大降低。
調查發現,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監督不到位。我國學生一般6歲進入小學,雖然身體、心理、認知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的成長,但他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常需要外力的監督和支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50%的班主任將重心放在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導致班級文化建設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和實施。81.11%的學生表示,很少使用各種花草圖片、動物圖片或卡通圖片裝飾教室,班級文化建設未體現出生命力和活力。
調查發現,班級文化建設的評價主體單一。班級文化建設評價可以利用反饋信息進一步推動師生的共同發展。調查得知,60%的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評價持重視態度,20%的班主任偶爾對班級文化建設進行評價。遇到問題時,90%的班主任選擇與周圍同事簡單商討一下,而不是思考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或詢問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更沒有發揮學生和家長的評價作用。此外,班主任未充分落實學生的反饋建議。75%的學生表示,很少能感受到班級文化帶給他們的影響。評價過程中,80%的班主任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要評價內容,僅有20%的班主任對學生的品行進行評價,但他們都忽視了對實踐能力和心理健康的關注。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潛移默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具有長期性的特點。作為班級的管理人員和組織人員,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知影響著班級管理和班級文化建設的水準。因此,建設良好班級文化的前提條件是,班主任必須明確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涵和意義,強化對班級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糾正認知偏差。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切實提升班級文化建設的實效性。
對此,學校需要組織班主任崗前培訓活動,通過線下在崗培訓的形式,講解班級文化主題建設活動內容,傳授班級文化建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提高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視度。學校可以請專業人員制訂班級文化建設評分表,將班級文化建設指標納入評優體系,提高班主任的重視度。各年級主任定期開展總結反思會,糾正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知偏差。例如,針對不同的學段,各年級分別成立班主任班級管理總結會,每周組織班主任總結反思這段時間的工作內容,分享對班級文化建設內涵的認識和經驗,對疑惑的地方進行討論。此外,班主任可以借助一些網絡電子資源,閱讀相關班級管理書籍,或向身邊優秀的班主任請教,從理論和實踐方面了解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涵,加深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識。
班級文化活動的創設是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關鍵一環。綜合多樣的班級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而個性化的班級活動能推動學生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班級文化的創設形式要多樣,內容應該更加突出班級的個性,讓學生對創設班級文化產生興趣,充分調動其好奇心和積極性。
首先,班主任可以組織節日主題活動,推動創設形式的多元化。例如,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班主任可以創立各種形式的興趣小組、開展競賽類活動、組織節日類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活動的教育性、趣味性。此外,班主任可以利用多種節日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例如,在每年3月12日植樹節,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種植小樹苗,講解草木知識,培養學生愛護花草的精神;每年清明節,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使學生從心里產生對烈士的敬仰之情;在每年6月26日的國際禁毒日,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禁毒教育館,給學生講解禁毒知識,讓學生制作禁毒手抄報。[4]其次,學校可以設置興趣班,凸顯創設內容的個性化。例如,學校可以開辦圍棋班、繪畫班、舞蹈班等,讓班主任結合興趣班舉辦一些比賽活動,為調動學生積極性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作為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教室的每一處布置、規劃都是班級文化傳遞和表達的方式。[5]針對班級布置易受各種因素干擾的現象,班主任需合理規劃,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班級名稱、教室裝飾、綠植擺放、教室圖書角等方面切入,為學生構建一個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童趣世界。
例如,在班級環境的布置方面,班主任可以增添童趣元素,提高班級文化的動態性。首先,班主任可以制訂一個關于班級各項管理事務的周計劃和學期計劃,包括每日的上課內容、班級管理督促事項、班級環境美化等,規劃好工作內容和時間分配,給班級文化的監督工作留出足夠的時間,以便及時做出調整、補充總結。其次,在布置教室方面,班主任在考慮學生喜愛的色彩的基礎上,要在設計的過程中增添趣味性,如向學校申請給低年級學生配備彩色的課桌和椅子等,或張貼學生喜愛的動物、卡通圖畫等。在設計班級名稱時,班主任可以融入一些童趣的元素,如小太陽班級、甘露班級、微笑班級、青草班等,使班級名稱簡單易記且具有班級特色。最后,班主任可以鼓勵學生創新板報文化。[6]此外,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向學校反饋更新班級圖書,提高班級圖書的借閱率。這樣的布置不僅適應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而且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評價改革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是,評價由單一主體走向多元化主體,評價成為多主體協商與建構的活動。學生是班級文化成果的受益人,班主任在評價方面要著重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心理健康,多方面、多角度地促進學生思想、行為習慣的發展。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早期“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經逐步演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教學方式。除此之外,家長的評價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的影響十分重要。
建立家校合作評價機制,推動主體的多元參與。班主任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溝通的方式,構建家校師生的長期交流、合作和溝通機制,建立家校合作評價機制。針對每月一次的線下家長會,學校可以邀請專家入校開展講座,跟家長溝通班級文化建設情況,讓家長會成為談心會、交流會。[7]班主任可以通過制訂評價內容表的方式,記錄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實現評價內容的全面化。因此,在評價班級文化建設情況和效果時,班主任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將德、智、體、美、勞五項納入評價內容表,分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情況、勞動衛生、出勤情況、遵守紀律情況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打分,堅持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總之,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能推動學生行為舉止規范、品德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建設班級文化建設時,班主任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注重班級文化建設活動的教育性、趣味性,在班級內組建興趣小組,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班主任要給學生更多參與的機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