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遜克縣實驗小學校 宋慧慧
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讀”出效果,很多教師做了有益的嘗試。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教學只有講究讀的方法并設計好閱讀中的核心問題,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指向深入。
小學語文閱讀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或者將幾種閱讀方法綜合運用,通過方法的引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學生初讀課文,首先要進行整體概讀。整體概讀要求學生將課文從頭到尾讀一遍,掃清文字障礙。讀準生字、多音字、重音等,把句子、段落讀通順,邊讀邊想,整體感知課文寫了什么,有個總的印象。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可能對課文題目或課文的某個內容產生疑問,教師指導學生把問題記在腦子里或記在書的空白處,便于深入學習時交流、討論。有疑問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效果。
閱讀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范讀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可以根據閱讀的需要,范讀全文、重點段落或疑難句。教師成功的范讀,能起到直觀、生動、形象、感人的效果,能幫助學生正音、明確詞義、了解詞的感情色彩,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通過富有啟發性、針對性的練習,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領悟規律。通過讀后練,有效進行遷移運用。評價對學生的閱讀有很強的促進作用,通過自我評價、同學互評、教師點評,讓學生知道哪些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經常性的練評,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
教師通過富有情感的語言、音樂、圖片、實物、影視片斷、課件等營造閱讀的情境,誘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如教學課文時,先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出示與課文內容相應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閱讀的興趣,然后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把他們引入課文學習。這種學習情境的創設,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適合表演,它滿足了學生喜歡表演的愿望。運用小組表演的形式把課文內容表現出來,在表演中體會課文蘊含的思想。演讀時,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場景需要,通過肢體動作和語言描述把文章內容形象、生動地再現出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閱讀教學離不開問題的創設。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存在不會提煉核心問題的現象,不僅降低了課堂效率,而且阻礙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主要表現是所提的問題不切實際,遠離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或者所提的問題僅僅局限于是什么、怎么樣,過于簡單,學生懶得動腦,逐漸懈怠。
核心問題是指能從整體上引領學生理解、品悟文本內容,感悟文章中心,起主導作用且能引發學生積極探究、思考、討論、理解的問題。其特征是:
1.綜合性。即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綜合考慮而設置的,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其作用是給學生搭建一個自主讀書、自我領悟的平臺。學生的思路圍繞核心問題有序展開,這樣的課堂就會緊湊、有序,始終圍繞文本中心展開。
2.情感性。閱讀教學中核心問題的設計,要求教師重視問題中的情感性,能督促學生愿意閱讀課文,愿意動腦思考,愿意開口表達。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問題中的情感性帶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主動思考。例如,教師可以針對課文提出“你認為文中哪個地方撥動了你的心弦?為什么?”問題中所強調的“你認為”,不是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而是通過自己的領悟談出個人見解。這樣學生就有了思考的動機,有了表達的愿望,對文本就會產生強烈的情感。
3.操作性。核心問題的操作性是指學生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對不對,而是看到這個問題后,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從課文中學什么、怎么學。教師可以將核心問題細化,分為幾個層次的小問題,通過問題的逐步深入,有效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閱讀課文,把握學習重點。
4.開放性。核心問題的開放性是指問題設計的落腳點并不在問題的答案上,而是通過問題的提出,促進學生積極讀書、認真思考、真切感悟、勇敢表達,而且所提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是開放的。同一篇文本,學生感興趣的點不一樣,就會有不同的見解;即使對同一內容、同一詞句,由于角度不同、知識背景的不同,學生產生的情感不同,得出的答案也會不同。這樣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拓寬了他們的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5.最近性。是指教師預設核心問題時應盡可能了解學生的經驗和認知,努力使問題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避免設置難度過高的問題。
此外,閱讀教學中核心問題的設計不僅要關注知識的掌握,也要關注能力的培養,在知與不知、會與不會之間更應傾向于后者,尤其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下功夫。教師要具備提煉出每篇課文或者每節課核心問題的能力,通過核心問題引領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體會,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當然,核心問題在每篇課文中并非只有一個,它可以是一個核心大問題下引發出幾個小問題,但這個大問題統領全篇,要一石激起千層浪。因此,閱讀教學要始終圍繞著核心問題進行研讀、探究、交流和評議,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清清爽爽、簡潔明了。
在閱讀教學中,核心問題的設計既要關注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習語言的過程與方法,又要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提高及情感的教育、熏陶,尤其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1.從題目入手。有些題目是文本內涵和中心的高度概括,很多時候抓住題目,扣住題眼,即抓住了文本的重點。很多課文的核心問題,教師可以抓住課題進行設計,例如,課文的主人公是誰?他做了什么?為什么?從課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像這樣的主線問題,能統領全文,扣住文本,學生就能更好地在問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投入到自讀、自悟、自解、自練當中,去感受語言的魅力。
2.從關鍵詞句入手。閱讀材料中的一個中心句、一個過渡段、一個關鍵詞都可以是關鍵詞句,圍繞這些關鍵詞句去探究,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迅速抓住重點。
3.從表達方式入手。表達方式是一篇課文區別于其他課文的“個性”所在。從閱讀材料的表達方式入手設計核心問題,有助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風格,賞析、品味作品的語言特色,從而發展語文能力。
4.從課后習題入手。課后習題往往集中體現了課文的基點、重點、難點、特點,有的課后習題就是一個很好的核心問題,有的習題往往能給我們以提煉核心問題的啟示。
提煉文章核心問題的方法有很多,角度也有很多?!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課文,會有不同的“核心問題”,同一篇課文也會因不同的人對課文的不同解讀或者切入的角度不一樣,而使“核心問題”不同。
總之,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設計出核心問題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有了方法和問題的引領,一定能促使學生主動閱讀,最終全面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