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仙游縣第二實驗小學 丁 香
閱讀是傳遞有效信息的重要載體,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小學高年級的部分學生正處在智力以及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制定符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能力的閱讀方案,深入挖掘閱讀的重要性,將其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想充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從心里想要參與閱讀活動,探索語文知識,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正處在心理與智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有較強的探索欲與求知欲,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設置懸念這一原則,利用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探索線索的過程中,可以長時間保持專注的狀態,耐心地學習閱讀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向學生講授故事是學生較為喜愛的教學導入形式,在正式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授趣味性的故事,利用懸念性開篇引導學生快速融入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學生在產生疑問的過程中迫切想要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以及最終結果。因此,教師應立足于不同類型的文本內容,深入發掘教材內部趣味性的故事,生動地為學生講述。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展開性閱讀,在循序漸進中逐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通過設置閱讀問題,讓學生根據具體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提高閱讀效果。
營造讀書氛圍,增加讀書情趣。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讓學生置身于濃厚的讀書環境中,是激發學生喜愛讀書的重要客觀因素,愉快的學習氛圍是保障小學生閱讀興趣的關鍵。很多學生在獨立閱讀過程中興味索然,一方面是自己閱讀核心素養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與外界有著重要關聯。很多小學生喜歡競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也可以抓住這一特征,在課堂中采取合作小組相互競爭回答問題,優先排名的小組給予相應的獎勵。教師要做到獎懲分明:認真的小組應該獲得獎勵而消極的小組必須受到懲罰,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閱讀合作學習中不會懈怠,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閱讀任務,如果有預習并且效果非常好的小組可以當眾表揚并予以獎勵。獎勵機制與合作學習相互結合在語文課堂效果良好,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他們積累更多的閱讀技巧。良好的閱讀氛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技巧,幫助學生積累閱讀文字,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閱讀課堂中,教師需要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教學模式開始融入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并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中。信息化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輔助工具,具有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顯著優勢,信息化教學的應用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的開展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設備為學生營造閱讀氛圍,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器為學生播放音樂,舒緩的音樂可以放松學生的神經,使學生更容易融入到教學情景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有情感地朗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頭腦中構建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從此愛上語文學習。教師在講授《北京的春節》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春節的習俗,介紹春節的來歷,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索春節的傳統知識。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春節習俗的視頻,學生在視頻中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區春節的習俗,拓展自身視野。此時,教師順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北京春節的特色,利用這一模式,學生順勢開展有關北京春節內容的學習。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入,可以擴展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升整體學習質量和效果,擴展學生的視野。教師給學生呈現出多樣化的課堂閱讀文本,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所學內容,促進學生個人學習效果的提升。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大部分教師通常會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跳過閱讀這一教學環節,無法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學生在參與閱讀活動時也只是草率了事,并沒有深入了解閱讀活動的內涵,無法從中獲得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會逐步喪失,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無法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師應為其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鼓勵學生在閱讀時間深入挖掘文章的內涵,引導學生感受文章多角度的魅力,學生可以在剖析文章時體會其蘊含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教師在講授《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時,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任務,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實現自主閱讀,教師可以在正式的教學課堂上鼓勵學生利用預習得到的知識進行大膽聯想與想象。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假設: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沒有因為寒冷而死,她的命運將是怎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這一過程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聯想思維,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閱讀技巧,在學習中提升自身的閱讀效率,掌握所學內容,通過精細閱讀讓學生學會進行文本分析,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個人綜合素養水平的提升。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與智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其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因此,對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大不相同。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從多個角度出發,試著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思維,分析學生不同的看法。與此同時,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借此話題開展相關的閱讀活動,鼓勵學生發表自身的個性化見解。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能夠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所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身閱讀的收獲分享給他人。學生在與他人分享與溝通的過程中,實現人與人之間思想與語言的交流。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情感,鼓勵學生從優秀文章中提取優秀情感。在正式的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在小組間進行討論與交流,對近期閱讀的書籍進行分享,利用趣味性的模式引導學生感受到閱讀活動的快樂之處。在開展閱讀活動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觀點,非必要情況下不要批評學生,要利用肯定積極的態度鼓勵學生參與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通過這一過程,學生樹立了對閱讀活動的信心,產生了對閱讀活動濃烈的興趣,在今后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會積極主動地閱讀更多課外書籍,拓展知識視野,實現語文素養的綜合提升。
綜上所述,閱讀是人類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小學階段適當開展語文閱讀活動,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在我國現有的傳統教育體制下,學生的閱讀量遠遠不夠,無法滿足新時代對綜合性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閱讀活動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