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桃園路小學 陳 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由此可見,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大膽探索與實踐“學講”閱讀模式,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構建知識體系,從而達到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從課內入手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可利用相似的閱讀內容來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例如,在教學《蕭伯納與小女孩》這篇課文后,讓學生閱讀材料《機智的蕭伯納》,然后回答問題:
蕭伯納是英國著名的戲劇家,他才華橫溢,機敏過人。他的名著《機器與人》第一次上演時,很多觀眾被生動的劇情吸引了。演出結束后,不少觀眾要求同蕭伯納見面,正當蕭伯納從座位上站起來,準備向觀眾致意時,突然有個觀眾對著他喊道:“蕭伯納,你的劇本槽透了,收回去,停演吧!”
觀眾大吃一驚,以為蕭伯納一定會發怒,誰知道蕭伯納不但不生氣,反而轉過身來,對著觀眾鞠了一躬,笑著說:“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說到這里,他指了指劇場的觀眾說:“但遺憾的是,我們兩個人反對這么多的觀眾有什么用呢?我們能禁止它不演嗎?”蕭伯納這番話贏得了觀眾一陣熱烈的掌聲。
從閱讀材料來看,內容與課文中蕭伯納的形象具有很大的差異。讓學生閱讀這則材料,目的是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蕭伯納。這樣,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補充,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蕭伯納。同時,學生完成課文閱讀后再讀這則材料,并帶著問題開展自主閱讀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的閱讀方式,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作用,讓他們自主探究閱讀。接著,開展相互之間的交流討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能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實現思維的碰撞,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幫學生解決“有個人說蕭伯納劇本糟透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整體把握全文的主旨,讓學生真正理解這道題目。在教師要求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時,應該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主閱讀能力。
孟子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中學會做記號,既可以把不動的地方記錄下來,也可以把精彩的地方標記出來。例如,在教學《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時,就課文的第二段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蘇軾在中秋夜晚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學生在自讀中找到了答案。通過閱讀中圈畫“心緒不寧”等詞語。在教學第三段時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蘇軾為什么如此思念弟弟?學生就標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句子。那么,此時此刻的蘇軾在想什么呢?這就需要研讀第四、五兩段了,并用波浪線畫出表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句子。用橫線畫出表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句子并進行朗讀。教師帶著學生對圈畫的地方進行思考,這樣能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習慣。由此可見,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效果的有效途徑,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再如,在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讓學生圈畫出詩中出現的地名,全詩共28 個字,地名就占了11個字,通過圈出地名,讓學生理解李白詩歌的韻味。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可能理解不到李白詩歌所表達的深度,但通過反復閱讀,學生有了這方面的體會,對于今后的學習讀書都有幫助。
教師應該從新學期開始就給學生布置閱讀作業,閱讀可以很簡單,每天讀一篇文章,摘抄三個優美詞語,一個優美句子等。每天都有小組交流的時間,相互講一講你讀的是什么文章,大概講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做了哪些事,你摘抄的是哪些詞語,哪個句子。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保護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積極倡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中開展閱讀活動。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傳統教學方法的最大好處是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信息,節省學生的學習時間然而卻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甚至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的心理。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并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反思是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應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滿思維的張力。
小組交流時一個學生問我:老師,你說吳王是好人還是越王是好人?在孩子的眼中好就是好,壞就是壞。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的結果出乎意料,有許多意外的收獲,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就到達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從而讓學生在討論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互動式“學講”體驗的活動,將到場的教師分為活動組,每組4 人。活動內容很簡單,先以最快的速度選出組長,為自己的小組起名,選好組長之后,開始分工合作,編排小組的口號和組歌,并設計小組組徽。此次活動內容明確,而且時間有限。在分工的時候我在想,在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討論問題的過程中也有明確的任務,是不是每次我們提出的問題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出的問題是否吸引學生?小組展示的時候,有些小組沒有搶到發言的機會,感覺有些蔫了,士氣不再高漲。親身參與了這次活動也讓我意識到: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給每個小組成員展示自我的機會,要考慮到每個小組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
在學講計劃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走進課堂。教師的作用就是組織、引導學生,把教學重點與難點通過教學策略實現由難到易的轉化。所以,教師備課的重心應轉化為如何開展好“學講”課堂,設計好需要討論的問題,明確問題的重點與難點,并引導學生開展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討論。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遵循兒童的認知。首先,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讓教師的“學講”圍繞問題的重點與難點展開。其次,教師要從學生的回答中進一步完善問題,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多問學生幾個為什么,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有所反思,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的感悟。有些問題對與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多元理解才能對某個問題有全面的了解,只要學生自己覺得合理,能夠自圓其說即可。實踐證明,自主閱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學講”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需要循序漸進地開展,只有通過堅持不懈的訓練,才能夠讓小學生逐步愛上閱讀。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與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所以,構建“學講”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我們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