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崢
當下,新媒介得到普及與發展,與各行各業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文化藝術與新媒介已經變得越來越密不可分,文化創意產業是兩者結合的結果,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新為核心,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托,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將中國文化以產業化形式進行創新產出和傳播,能夠有效應對外國文化思潮的侵蝕。在文化越來越同質的今天,文化創意產業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樹立符合中國自身特色的文化形象。藝術管理是針對文化市場需要開設的新型專業,承擔為國家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的責任。藝術管理通過對市場進行規制,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良性發展,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總指揮部;而文化創意產業為藝術管理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是藝術管理的最后目標和最終歸宿。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我國不斷強調中國文化的價值,在一言一行中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敬與推崇,突出中國要堅持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自信。在這樣的時代號召之下,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文化創意產業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依托,結合新時代下互聯網和多種新媒介的載體優勢,切實解決中國以往存在的文化傳輸速度慢、路徑少的問題,從而拓寬中國文化傳播載體,加速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打造創新型文化產業,實現中國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轉變的目標。文化創意創立初始,便吸引了一大批創新型理論和實踐人才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并將其烙以時代的印跡。近年來,中國文化在這些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努力下,成功實現了轉型,塑造了許多經典作品,在世界文化市場中找到了自身的定位,為中國文化之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藝術管理是藝術科學、經濟學科與管理學科的有機結合,對人才的藝術素養和市場分析能力及管理手段有多重要求。藝術管理彌補了之前文化藝術市場管理的空缺,讓真正懂得藝術的人來管理藝術,正如蔡元培改革北大時的方針政策:聘用在校教授為學校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讓真正懂得教育的人來管理教育。藝術管理者不僅要有藝術的專業眼光,還要有市場覺察度,能敏銳發現藝術文化的市場導向,做好文化創意產業的規劃,使藝術既不脫離其本質屬性,又有時代需求,得到大眾的認可。
藝術管理包含不同層次的管理體系,具體可分為藝術產業管理、藝術行政管理和藝術中介管理。文化創意產業管理作為藝術管理中的微觀管理機制,是藝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作為輔助手段,幫助文化創意產業創造出有時代特性的文化產品,輸出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藝術管理要求管理者做到感性與理性的雙重結合,既有藝術細胞的感性又有經濟市場管理的理性。文化創意產業在之前的發展中,沒有合乎程序的市場規劃,發展具有任意性、隨意性,因此,在發展中經常會出現規模小、管理疏漏和半途而廢的現象,無法形成產業鏈。文化創意產業是藝術管理的基礎,在對文化創意產業做深度分析和細致了解,剖析其發展情況之下,藝術管理能夠發揮微觀管理作用,為今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轉變的路徑指明方向。文化創意產品從產出到有知名度有一定的周期性,常常需要跨越一段時間。藝術管理在文化創意產品產出之后,要繼續對產業鏈條進行把控,進行市場的風向調查,動態調整,使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中更具體系化和現實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之下,能夠挖掘出寶貴的素材,輔以時代改造和時尚元素,向內加深國人文化價值認同,向外輸送東方優秀文化,彰顯大國文明。文化創新由于具有較強的文化藝術氣息,一定情形下要求作者能夠脫離時事,有出世淡薄心態。藝術家或從事與文化創意相關行業的從業者可以更專注于作品的創作,保留自身的藝術特性,將作品營銷的工作托于藝術管理者承擔。這可以使生產鏈和銷售鏈區分,兩者各司其職。藝術管理作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強有力的助力,能夠始終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經過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與藝術管理不斷在各自領域發展完善,許多既不失經典文化傳承,具有東方文化特色,又高效利用技術發展,有時代烙印和科技感的作品被創造出來。以2016 年舉辦的G20國際峰會為例,此次峰會的文藝晚會便高度體現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在近年來為中國和世界交出的完美答卷。此次文藝晚會的主題是“最憶是杭州”,以水為媒介,富含中國文化特色。晚會不僅很好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以交響樂和鋼琴獨奏拉近了與外國來賓的距離,同時又突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將不同傳統元素如越劇和琵琶表演等帶入外國人的視野,為外國友人帶來震撼的觀感體驗。整場演出在室外水上使用全息投影技術,將科技手段和自然環境完美融合,使每一位中國人都可以切實感受晚會的盛大,即使不在現場也能有實時參與的感覺。
河南衛視2021 年端午晚會節目中的水下洛神舞一經播出,就吸引了廣大網友和民眾的注意。“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不再是人們只能憑空想象的場景,而是真實可觀的藝術。河南衛視走在文化創新的前沿,把文化、藝術和流行三者真正做到融合升華。正是依靠河南衛視制作團隊中每一位成員的努力,詩中所蘊含的夢幻場景才能變為現實,鮮活于人們的感官中。河南衛視的藝術管理人員利用獨到的審美和極高的文學素養,挖掘真正符合時代特色和當代審美的中國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為表演者提供創新思路,最終呈現出完美的作品。
近期風靡于中國的網紅打卡圣地“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于2022 年4 月成功亮相,使西安再一次躍入人們的眼球。在《妖貓傳》上映之后,電影中李白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將我們帶回大唐盛世的繁華中,勾出我們對大唐長安文化的向往。“長安十二時辰”便抓住這個文化賣點,將街區商業、電影經典場面及唐代文化加以融合,帶領觀眾夢回大唐時代,沉浸式體驗唐朝市井生活。“長安十二時辰”為當代民眾追求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追溯地,同時也為當地的旅游事業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的動力,是一次文化藝術、商業發展和旅游業的多行業協同發展項目。藝術管理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是時代選擇,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們的心之所向。
文化創意產業和藝術管理是有一定相關性但同時存在差異性的兩個領域,找出兩者的互通性,進行有效的溝通合作是至關重要的。藝術管理者首先要具備基本的溝通技巧,能夠對所要實現的目標和最終呈現的結果進行良好的表達,將帶有商業性的表述轉化為藝術家熟悉的藝術類語言。藝術家或從事文化創意的人員也要及時與藝術管理人員進行動態溝通,結合實際情況適時協調,及時調整雕飾,保證作品的完整性。溝通的過程也是信息交流的過程,無論在工作還是學習中,溝通都是必修課程。有效的溝通是成功的一半,有利于合作伙伴間實現良性互動,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藝術管理者和從事文化創意的人員只有合作打造良性的溝通機制,才能創造出完美的藝術商品。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源泉,而創新型人才則是動力源泉的泉眼。文化創意產業亟須創新型人才,創造出代表中國的文化產業鏈,確立中國在世界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各大高校和企業要注重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有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觀念,提供人才培養的途徑,保證人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文化創意產業要在自身的專業領域豐富和創新知識,打破科目的界限,掌握行業的發展趨勢,保證知識與時俱進。藝術管理要培養真正有創新品質的人才,使其敢于突破傳統桎梏,進行全新嘗試;培養其洞察力和見微知著的創新觀察力,使其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也有動手操作的實操知識。高校要將創新作為辦學指導理念,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項目的研究,帶動文化創意產業學生創造的積極性,為藝術管理專業搭建實操地,使其在項目中提高能力素養,培養創新精神。
國外對于創意產業的法律保護體系較成熟,針對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會進行嚴格懲罰,這為當地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國內對于知識產權和文化專項的保護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這會削弱文化創意產業從事者的創作熱情,導致他們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最常見的法律問題便是文化侵權現象。雖然較之從前,如今的侵權現象已經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對文化產權的法治建設仍然需要不斷完善。政府要加大政策監管力度,保證政策的實施,對網絡時代的網絡環境加以引導,對各大視頻平臺傳播的文化導向嚴格審核。國家立法部門要洞察文化市場動向,完善市場監管法律體系,為創意產業從業人員營造安全的創造環境,調動其創作的熱情,保障其應有的權利。
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便是信息數字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發展。藝術管理在數字化時代也迎來了轉型期,要求藝術管理的數字化和可視化。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和藝術管理在橫向和縱向都與互聯網有著交織的關系,因此,兩者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開創文化創意產業的網絡新時代。此外,很多文化娛樂平臺可以為人們提供大量的信息,使人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暫時性滿足。但是隨著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不斷提升,文化創意產業應不斷與時俱進,真正做到現代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相關人員應轉換發展觀念,面對新時代不同觀眾的需求改進作品,將創新的理念始終貫徹于自身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豐富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藝術管理者則可以借助發達的網絡搜集完整的問卷信息,制作線上普查數據表格,將數據變為可視化圖表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同時利用互聯網實現遠距離地域溝通,打通地域限制,實現地域間不同文化的碰撞。藝術管理者要能發現和挖掘當地特色的文化產業,形成地域文化創新,結合當地特色,利用網絡擴大傳播。藝術管理者在將具象化、可視化的產品輸出為網絡產品時,要加大對產品質量的審核,對產品的知識產權加以保護,注明作者的信息,防止作品被惡意利用和轉發。
文化產業作為切實提高國家軟實力的發展手段,在傳承和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要結合時代發展,鼓勵創新。文化產業在發展中不斷完善自身的管理體系,出現了藝術管理門類,意在對文化產業進行專門的管理和規劃。在藝術管理的助力下,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更趨正規,打造了高質量的創新文化作品,使中國民眾在物質層面得以保障的同時也有足夠的文化精神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和藝術管理在以更快的速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和良性溝通。在發展中要加大雙方與互聯網的聯系,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科學技術,向世界輸出高水平高質量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