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神圣午睡
編輯:青禾
我剛到美國時,為了提高英語水平,去社區大學讀了一些文學和戲劇方面的基礎課。去之前我心想:大概我是這個班上最老的同學了吧。可坐在教室里我發現,這里固然多數是年輕人,但也有很多人比我還大。每個班里,都有幾個成年學生,甚至老年學生。
后來去UCLA讀編劇班時,成年學生就更多了,還有一些六七十歲的老大爺,我只算中間層。有個拉丁裔的大爺英文基礎很不好,經常聽不明白老師留的作業,需要我們一句句幫他慢慢講解。但即便如此,他也從不缺席,從不拖拉作業,每次都認認真真地寫了英文劇本交上去。
和在大學里當老師的朋友們聊起,大家都說,國外的大學校園里,成年甚至老年學生很常見,無論是碩士還是博士畢業典禮,總會看到幾個白發蒼蒼的老年學生。很多人會在退休以后重新讀一個學位,我表弟的博士生導師在業內是泰斗級的人物,他40歲才開始轉行讀博士進入新的領域。

從學習的角度看,外國人的心態普遍年輕。這不僅因為他們的觀念,也因為很多國家有終身教育系統為他們提供極為有力的支持。比如我讀的社區大學,費用接近零,而準入條件低得令人難以想象——我申請入學時,只在網上填了一些表格,幾個小時之后就收到了一封郵件,通知我已經被這所社區大學英語與文學系錄取,甚至給了我學號!
進入社區大學之后會有一個校內考試,根據成績給予課程安排上的指導。你可以選任何想學的專業課程,達到一定的分數,就可以申請轉入四年制大學繼續攻讀學位。如果成績足夠好,甚至可以轉入UCLA、UC伯克利這樣的名校。這一切對于寒窗十二載經歷高考的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在國內,也有不少老年大學,但這些大學感覺是特別為老年人設計的,課程的主要內容就是陶冶情操,比如攝影、繪畫、音樂這些。而在國外,老年人并不需要特別的大學,他們隨時可以進入真正的大學,和年輕人一起學習,節省教育資源的同時,也給了不同年齡段人群彼此溝通、學習的機會。更好的是,政府對于成年人念書還有稅收鼓勵政策,我讀書的那幾年,減免的稅款幾乎比學費還多。
很多國外的學校秉承寬進嚴出的原則,歡迎任何人隨時進入校園,為所有熱衷學習的人提供足夠通暢的渠道,在這樣的環境下,活到老學到老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在美國,不管你是十八歲還是八十歲,只要你愿意,隨時可以進入一流學府。這種隨時可以重回校園追尋夢想的環境,也是美國人在升學方面沒有那么焦慮的底氣之一。
在中國,如果你錯過了十八歲那年的高考,之后雖然還有機會,但困難較大。好在近年來網絡課程非常發達,據說很多高校也在嘗試為成年人提供網上課程及資格考試認證。可能你沒時間來學校上課,但在互聯網時代,成年人的學習不一定局限在校園之中,它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只要你葆有那顆永不停歇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