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會林
音樂具有引發興趣、陶冶心靈、培養性格、洗練理智、激發創造力的巨大作用。大浪淘沙,那經過千百年沉淀的就是經久不衰的音樂華章——名曲。名曲,雖是“陽春白雪”,固然“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但用來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可是再妙不過的。
晨光熹微。當第一個孩子踏進教室,迎接他(她)的,是清新明朗的晨曲,《莫扎特交響樂全集》《森林狂想曲》專輯、班得瑞系列、《大自然在唱歌》系列、配樂大師系列、環保音樂系列……這些晨曲為孩子們打開了嶄新明快的一天,名曲浸染中他們的臉如朝霞般清朗燦爛。播放時間在15分鐘左右,早自習開始,晨曲結束。
語文新授課。上課鈴聲落下,一首名曲響起。新授課的課文內容,依其情境,套用美術術語,大致可分為暖色調、冷色調和中性色調。我就輔以同樣基調的名曲。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
第一課《古詩三首》中,《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分別展現了初春、仲春和暮春景象。斟酌三首詩的情境,泥融濕軟,鴨知水暖,綠蔭不減,當屬冷色調。配選的名曲有:閩南古箏曲《春雨未晴》、吳玉霞琵琶曲《綠》、孫貴生古琴曲《春曉吟》、陳重的古塤與洞簫曲《熏風曲》等。
第二課《燕子》,以形體美、飛行美和停歇美寫燕子,進而寫春天。文章撲面而來的是生機勃勃的早春。“烏黑光亮的羽毛”“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藍藍的天空”,綜合斟酌,我將課文的情境基調定為冷色調。與之相配的名曲有:維瓦爾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春》、北派笛子大師王鐵錘的《草原春天》、柴可夫斯基《三月:云雀之歌》、門德爾松的無詞歌第五卷《春之歌》、李光陸的《天鵝暢想曲》、笛子曲《幽蘭逢春》等。
第三課《荷花》一文,依據關鍵詞“白荷”“陽光”“蜻蜓”“嫩黃的小蓮蓬”,我將課文定為暖色調。相應的名曲是: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之《花之圓舞曲》、亨德爾的《杜鵑與夜鶯》、維瓦爾第的長笛奏鳴曲第四號《田園曲》、絲弦五重奏《陽春白雪》、項祖華揚琴曲《彈詞三六》和《歡樂歌》等。
第四課《昆蟲備忘錄》,介紹了四種昆蟲的秘密,我將課文的色調定為中性。接下來的《語文園地》也屬于中性色調。中性色調可選用的名曲相對較多。
語文綜合課。選一首畫面感突出的名曲,聽第一遍,請學生自由講“你聽到了什么”;聽第二遍,集體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第三遍,隨心講“你想到了什么”。串串話語,想象豐富,神奇怪誕,無限童趣。說話訓練結束,我引導孩子將腦中的畫面畫下來,自由創作“音樂圖畫”。或者,將自己要分享的話寫下來,成為“音樂作文”。這就是我們獨創的“音樂圖畫作文”!一份份洋溢著靈動童趣的“想象大師”們的大作,精裱在教室的墻壁,閃爍著異彩!這一條“音樂·圖畫·作文”新思路,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去聽聽音樂、繪繪圖畫、寫寫作文,而且是讓孩子們親近音樂,悅納音樂,在音樂中感悟,在音樂中創造,他們是不是能把天下作為圖畫去描繪、把宇宙作為文章去書寫呢?
語文練習課。十幾分鐘訓練后,孩子即將開始疲勞,我就設置一段3分鐘左右的名曲作為背景音樂播放。如此循環,直至訓練結束。
書法訓練課。此課型只有20分鐘。自學生臨帖始,舒緩的鋼琴曲就以背景形式呈現,創設出幽靜的氛圍。
社團活動課。每周兩次。我們會講世界大音樂家的故事,講名曲誕生的故事,或圍繞一首名曲進行相關知識的搶答競賽,以拓寬音樂視野。
黃昏。晚餐后晚自習前的自由活動時間,一天的緊張學習后,孩子們都累了。這時,我會以較大音量播放童謠或經典兒歌,持續15分鐘左右。
……
在名曲一天天的熏陶之下,當孩子們漸漸沉醉其中時,我開始鼓勵他們“建造”自己的名曲庫。我列了一張長長的“名曲采購單”,民族類,西洋類,堅持一個標準:必須是音樂大師的經典名曲。不久,“名曲博覽會”在語文綜合課上隆重推出啦!你的“莫扎特”“貝多芬”,他的“巴赫”“海頓”,還有浩浩的“聶耳”,源源的“劉天華”……啊,應接不暇,異彩紛呈。他們一個個爭著上臺,如數家珍地介紹著,教室里沸騰著。在這沸騰的氛圍中,那靈動忽閃的眼睛,傳達著多么愉悅的訊息!
漸漸地,班里的名曲“發燒友”越來越多,我也真切地感覺到與他們相處越來越有味道。因為名曲,課堂上大家全神貫注,入情入境,課文之美與旋律之美交相輝映;因為名曲,小作家們靈氣活現,“音樂圖畫作文”結集多本,名氣遠播;也因為名曲,小家伙們變得文雅多了,君子之風在他們身上隨時都能捕捉。啊,真得感謝名曲!
學生在成長,我也在成長。26年里,我積累了“音樂圖畫作文”6000余份,“音樂課堂”實錄照片100余張,相關論文37篇、書籍90本,“音樂課堂”所用世界名曲CD 300余張,名曲曲目6000余首。在摸索中,我將各種感悟隨時記錄下來,至今,我已在《人民教育》《中國教師報》《小學語文教師》《湖北教育》等各級報刊發表文章50余篇,其中與“音樂課堂”有關的文章11篇。
荀子曰:“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歐陽修《樂類》云:“樂,所以達天地之和而飭化萬物。”我國近代教育家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陶行知等,也都曾一再重申過音樂教育對改造國民素質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我用名曲滋潤孩子的心田,營造意境也好,激蕩孩子的獨創精神也好,但深層的意旨卻不在于此。
將名曲與語文合力,將美、善、真植根于孩子柔嫩的心靈,啟蒙高雅的審美意趣;踐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孕育“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真人。
“陽春白雪”潤童心,桃李園26個春秋里,孩童一茬茬來了又走,唯獨美妙的旋律不曾離開。看,那個不一樣的教室,那些不一樣的身影;聽,絲竹管弦正頓挫抑揚、扣人心弦……
(作者單位:湖北荊門市東寶區象山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