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


摘 ?要:目的 ?探究微課模式應用于臨床檢驗基礎教學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2018級河南護理職業學院91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學屆分為傳統組(2017級)與微課組(2018級),傳統組45例,微課組46例。傳統組學生進行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微課組學生進行微課教學模式教學,對比兩組學生的成績:質量控制理論成績、形態學測試成績和技能測試成績;教學成果: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理解記憶教學內容及綜合表達能力評分。結果 ?微課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各項教學成果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微課模式應用于臨床檢驗基礎教學中,可提高學生綜合成績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臨床基礎檢驗;微課模式;教學成果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4-0017-02
臨床檢驗基礎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必修課之一,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各種儀器、方法和技術對人體血液、糞便、尿液及其他分泌物、體腔內積液及脫落細胞標本的理化性質、一般性狀、顯微鏡形態進行檢驗,以滿足臨床診斷和篩查的目的。隨著現代醫療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成為跨臨床、醫學、理工等多種學科的交叉性學科,其具有知識點多、實踐性強、專業性強等特征,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接受能力要求相對較高[1]。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以老師講授知識、示范為主,學生模仿學習老師實驗操作及步驟,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效果不佳,嚴重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微課又稱為微課程,是將微小型課堂視頻作為載體,針對學習活動、實驗、難點、重點等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線上網絡課程,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將微課教學模式應用在臨床檢驗基礎課程中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2018級河南護理職業學院91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學屆分為傳統組(2017級)與微課組(2018級),傳統組45例,微課組46例。傳統組中,男20例,女25例;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1.03±0.40)歲。微課組中,男22例,女24例;年齡21~22歲,平均年齡(21.50±0.45)歲。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屬于醫學檢驗專業;②入學時成績相當;③均自愿參加本研究教學活動。
排除標準: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傳統組給予傳統教學模式。專業老師根據教材內容和教材大綱準備相關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制作成PPT在課堂上播放,向學生們講授檢驗基礎知識;在實驗課堂上,教師將實驗目的、操作步驟板書在黑板上,并進行示范一遍,隨后學生自行操作。
微課組給予微課教學模式教學。①微課準備: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收集教材項目、教學測試、反思及學生反饋等制作成視頻,視頻時長約10 min,生動形象、簡明扼要地展示臨床檢驗基礎課程的知識點,滿足學生課前預習的需求。②教學視頻資源建立:利用視頻動畫結合現場實物講解所錄制成的教學視頻,結合教材對各章知識點加以分類整理。將負壓管采血操作、血常規檢驗、紅細胞檢測、尿糞便常規檢測等操作制作成視頻,包括采集標本、儀器使用方法、報告單填寫等流程及重點難點,收集一線教師對視頻教學的建議,并進行集體討論制作視頻目錄、內容。隨后由教師現場指導,學生自行操作,在實踐操作環節老師將其錄像,同時添加文字、GIF動態圖片,便于學生操作完成后觀看。對教學視頻討論、反復觀看修改,制作成規范化教學視頻、統一格式、加上簡潔介紹,上傳至學校教學資源平臺,為學生提供線上觀看機會。兩組學生均接受一學期實踐教學。
1.4 ?觀察指標
成績:由學校統一進行閉卷考試,評估學生質量控制理論成績,實驗老師根據該學期所講內容制定細胞形態分類測試,評估學生形態學測試成績;結合手工操作和儀器操作對學生進行技能測試并評估成績。質量控制理論成績、細胞形態、技能測試各項均采用百分制評估,分數越高表示學生掌握程度越高。
教學成果:由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教務處制定教學質量調查問卷,教師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其中包含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理解記憶教學內容及綜合表達能力5個方面,每個方面采用百分制評分,分數越高表示教學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成績對比
微課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微課組學生的各項教學成果評分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檢驗基礎是包括檢驗基礎技術的課程,其中實驗課程占總課程的二分之一,故實驗課程的教學成果不僅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情況,還與學生畢業后工作走向密切相關。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PPT文字、圖片結合教材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對事物無直觀感受,影響教學效果;實驗教師采用有限的時間講解實驗目的、原理及操作步驟,然后讓學生自已進行實驗操作,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常機械性模仿,對實驗過程無全面完整的認識,造成實驗結果不理想,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效果欠佳。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以統一形式進行講解,學生集體聽取知識,極易忽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又因學時有限,師生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造成學生的疑難問題無法達到解答,進而導致學生理論、實驗知識學習效果不佳[3]。
本研究結果顯示,微課組學生的形態學、技能、質量控制理論、學習主動性、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均優于傳統組,提示微課模式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綜合成績、學習積極主動性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微課教學模式是選取一個實驗操作或一個知識點,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向學生講授知識;其具有內容具體、時間短、結構簡明等優點,可通過微信群或學校教育資源平臺提供給學生,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4]。教師通過微課將基礎檢驗課程細胞學形態、實驗技能、檢驗儀器及操作步驟以PPT、Flash動畫形式展示,這樣立體化呈現方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視頻中設置與之相關的啟發性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臨床實踐部分,以形象、直觀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提前了解基礎檢驗中的難點及重點,使其掌握更加牢固,進而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記憶;經微課模式的學習,學生可實現在課前學習、預習,在線上提問,錯誤總結、重點難點回顧、考核評價等,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了師生之間互動,進而提升了學生們的綜合表達能力。目前臨床檢驗基礎微課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需進行教學實踐來加以優化,通過不斷完善和更新微課教學系統,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醫學檢驗人才,促進檢驗技術專業的快速發展[5]。
綜上所述,微課模式通過微型視頻和教師現場指導應用于臨床檢驗基礎教學中,可提高學生綜合成績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儲楚,丁紅梅,周蕓,等.慕課在臨床基礎檢驗學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17):2579-2581.
[2]黃潔雯,李擎天,衛蓓文,等.免疫學檢驗實驗課程的整合與實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20,41(17):2164-2167.
[3]李蕾,馬靜,楊旭,等.融合式教學法在血栓與止血檢驗見習帶教中的效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9,40(11):1396-1398.
[4]王敏,譚永順,賈守強,等.微信平臺與演講式教學法在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20,41(16):2038-2041.
[5]李遠,丁玉輝,朱婷.自行設計的教學質量評價量表對微信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適用性評價[J].中國衛生統計,2020,37(2):290-293,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