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目的 ?探究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大連市金州區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雙色球的方式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普通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普通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觀察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總護理依從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處于康復期的精神分裂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能夠很好地消除負性情緒,有臨床價值。
關鍵詞:心理護理;精神分裂癥;康復期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2-0056-03
醫學上講,精神分裂癥屬于比較嚴重的精神障礙,患者在感知、情感、行為等方面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并且患者很難獨立判斷是真實的還是自己的幻想,給日常生活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1]。關于為什么會患上精神分裂癥,目前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不過有以下幾種影響因素引發病情出現[2]。如家族有過精神病史,尤其父母有過精神分裂病史,則孩子患有精神分裂癥的概率將會升高;社會方面給患者帶來壓力和影響;頭部受過嚴重外傷等多種因素,都會增加精神分裂癥的患病概率[3]。正常的護理措施在精神分裂患者身上效果甚微,由此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就顯得格外重要[4]。本研究選取60例精神分裂康復期的患者,對比普通護理來探究心理護理對康復期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大連市金州區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雙色球的方式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研究組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0~61歲,平均年齡(40.51±2.36)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6±1.26)年。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0~61歲,平均年齡(41.12±1.22)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89±2.4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大連市金州區第四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5];②患者對自己的癥狀及發病原因有一定的分析和認識能力。
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女性;②言語障礙者;③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④不愿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普通護理,護理人員按照正常工作流程開展工作,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護理、藥物治療、運動指導、安全照顧、正常康復訓練等方面。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普通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具體方案如下:
1.3.1 ?心理評估
想要真正了解精神分裂患者在康復期的想法,首先就需要了解他們的內心活動,然后對其進行評估,能夠得出患者對各個方面的想法,從而得知他們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處于什么樣的狀態,設想出在患者回歸社會之后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比如生活問題、從業問題、家庭問題等,了解他們的內心疑慮,明確心理護理的大致方向,幫助患者在病情痊愈之后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避免社會上的壓力影響患者精神,使得精神分裂癥狀再度復發。
1.3.2 ?情緒護理
在患者對護理人員傾訴內心時,很有可能會產生情緒激動的狀況,此時應該盡量安撫患者控制好情緒,并且及時轉移患者注意力,可以通過看電視、戶外散步、五子棋、深呼吸等方式調整患者情緒,并且通過活動觀察患者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了解患者喜好,以便在日常經常與患者疏散負性情緒,讓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當患者再次與護理人員敞開心扉溝通時,應該積極響應,耐心傾聽,鼓勵患者這種溝通行為,同時監測患者的心理狀況。
1.3.3 ?心理教育
對患者每周進行兩次健康知識宣教,每次時間應該在
30 min左右,為其細心講解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如用藥為什么應該聽從醫囑、藥物的不良反應、引起精神疾病的原因、生活中應該如何護理以避免病情復發等,并且鍛煉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除了對患者進行宣教以外,對于患者家屬也應該做好心理教育,應向家屬告知患者的病情和預后情況,并且告知如何護理才能提高患者依從性,怎樣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以上行為的意義和作用,病情復發的危害等,能使家屬為患者提供舒適的家庭環境。
1.3.4 ?情感聯絡
對于患者的心理護理并不能單指護士與患者之間的心靈交流,更需要患者與家屬、朋友之間建立起情感聯絡,家屬與親朋應該每周至少探望1次,并且對于患者的病情進展有所了解,讓患者感受到周圍人們的關心,促使病情進一步好轉。護士也應該鼓勵患者與家屬進行主動溝通,提高家屬對患者的關注度,明確家庭的溫暖對病情有很好的促進效果。
1.3.5 ?個性心理護理
護士應該針對每例患者都有不同的心理護理著重點,對于社會技能欠缺的患者應該著重培養其自理和社交能力,如果患者不自信需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更加照顧他人的感受、抑制心理沖動、主動關心家人和朋友、與病友之間多進行娛樂活動以減少獨處時間,積極參與到他人的活動中去,建立對他人的信任等。對于需要大量服藥有抵觸心理或身體不適的患者,應該與其溝通,使其明白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出現的原因、需要多久人體才會適應藥性,增強患者服藥治療的信心。對于負性情緒嚴重、意志消沉的患者,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方式,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改善內心的負性情緒。
1.4 ?觀察指標
護理前與護理后的負性情緒對比。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患者進行測評,SDS評分以53分為分界值,53分以下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SAS評分以50分為分界值,50分以下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6]。
患者對護理的依從度。護理依從度指心理護理是否能被患者主動接受,是否愿意配合,分為主動依從、被動依從、抗拒依從。患者主動配合護理為主動依從,患者不主動配合護理但不拒絕為被動依從,患者不愿配合護理為抗拒依從,統計主動依從和被動依從人數計算依從率。總依從率=(主動依從+被動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對心理護理的總依從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不僅會在患者病發時出現一系列危險行為,還會出現較高的復發率,很多患者在治療出院之后,發現并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甚至無法融入家庭[7]。這些壓力使得他們病情不穩定,在家屬沒有及時發現并針對癥狀做出正確護理時,很容易再次發作,甚至比之前程度更重,患者不僅會出現暴躁、消極、抑郁等負性情緒,還可能會引起身體上的變化[8]。雖然按時用藥確實能夠幫助患者穩定精神狀態,但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心理上的疏通[9]。而心理護理能夠通過心理評估對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大致判斷,明確大致護理方向;通過情緒護理能夠保證患者積極樂觀的心態;通過心理教育能夠提高患者治療依從度,減輕心理壓力;通過情感聯絡能夠增強患者與家屬朋友的感情羈絆,樹立治療信心;通過個性化心理護理能夠對患者內心進行針對性護理,精準解決患者的內心疑慮,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增強治療效果的同時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縮短康復時間[10]。
本研究表明,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SDS評分與SA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依從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心理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取得了顯著效果,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負性情緒,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度,使治療效果更優化,加快疾病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在緩解患者負性情緒、促進病情康復、恢復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秋軍.72例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不良心理及護理干預[J].中國康復,2003,18(4):260.
[2]殷波.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精神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24):11.
[3]王娜娜.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33):236.
[4]張麗威.綜合心理護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影響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64-65.
[5]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倪儉,朱翠芳,呂欽諭.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進程的影響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9,34(1):148-151.
[7]張福英,岳淑英.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1999,5(11):29-30.
[8]張淑艷,高海英,張繼青,等.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B,2011,32(4):67-68,78.
[9]馬瓊芳,沈建斌,嵇宏亮.心理護理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Meta分析[J].浙江醫學,2014,36(22):1882-1885.
[10]裴亞云.心理護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6):2824-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