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平
摘 ?要:目的 ?探討院外護理改進對肥胖癥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LSG)早期影響。方法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1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收治的因肥胖癥行LSG患者66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3例,分別給予出院后院外常規護理及相關護理改進措施,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相關指標變化。結果 ?術前兩組患者BMI、空腹血糖、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BMI、空腹血糖、血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患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肥胖癥行LSG患者實施一定院外護理改進可以提高減重效果,改善血脂指標,有利于病情控制,可為臨床術后護理干預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院外護理;肥胖癥;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血脂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4-0121-03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癥已成為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一大難題。其常可并發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相關疾病,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是此類疾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案,但臨床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部分患者術后常常出現體質量反彈[1]。肥胖癥患者一般都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問題[2],臨床工作由于快節奏性質,忽視了對肥胖癥患者院外的護理干預。本研究分析肥胖癥行LSG患者給予院外護理改進措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1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收治的因肥胖癥行LSG患者66例,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33例。試驗組患者,男15例,女18例,年齡18~35歲,平均年齡(26.30±4.73)歲,合并糖尿病9例,高血壓8例,脂肪肝13例。對照組患者,男16例,女17例,年齡16~37歲,平均年齡(26.33±4.70)歲,合并糖尿病12例,高血壓6例,脂肪肝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書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32.5 kg/m2,具有行LSG適應證[3]。
排除標準:單純性肥胖患者;具有全身嚴重心肺及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配合的患者。
1.3 ?方法
護士積極與所有入院患者及家屬溝通患者病情,耐心解答患者疑慮,同時對患者身高、體質量、空腹血糖等予以登記建檔,患者出院囑其術后6個月復查身高、體質量、空腹血糖等。
對照組:出院前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宣教,發放肥胖癥術后自我護理手冊,定期電話隨訪,每3個月1次。
試驗組:除基本常規護理外并給予一定的護理改進措施,具體如下:①建立肥胖癥患者減重群,定期上傳術后自我干預宣教視頻及相關科普文章。②飲食干預。患者術后恢復不理想往往與不良飲食習慣相關。營養科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制訂相應飲食方案,每周定期電話隨訪患者院外是否嚴格執行營養科制定的每日膳食營養搭配方案,是否攝入高熱量食物,對依從性差的患者增加隨訪頻率。③運動干預。每個月通過電話囑患者復查,病情允許情況下開始散步、慢跑等運動,并根據恢復情況逐漸提高運動強度及時間,但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宜。④教會患者在家正確測血糖及血壓,叮囑患者積極監測血糖、血壓并記錄,每半個月傳回數據并給予分析,如控制不理想,囑其積極至相關科室就診,以調整血糖或血壓。⑤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入院時及術后6個月BMI、血壓及抽血檢驗結果,包括空腹血糖、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1.5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BMI、空腹血糖、血壓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BMI、空腹血糖、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BMI、空腹血糖、血壓均較術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BMI、空腹血糖、血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較術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較術前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試驗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肥胖癥發病率越來越高,并呈年輕化趨勢[4]。肥胖癥可導致患者糖代謝紊亂、高血壓、血脂異常、血液高凝狀態等,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已成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難題,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醫療負擔,是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由于LSG僅對胃大彎部分切除,保留幽門部,術后急慢性并發癥少[5],是目前一種成熟的針對肥胖癥的減重手術,其不僅能有效控制患者體質量,還能改善肥胖癥患者體內的代謝紊亂。目前由于大部分肥胖癥患者術后住院時間短,康復過程均在院外,出院后未延續相關專業的醫療支持而導致術后效果不能達到預期[6],導致各種減重手術均有術后體質量下降不理想的問題[7]。因此優質的術后護理干預在肥胖癥患者病情恢復效果中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BMI、空腹血糖、血壓指標均較術前有顯著好轉,肯定了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手術效果。但我們同時注意到試驗組術后相關指標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李煥天等[8]研究結果相似,說明出院后飲食指導、適宜運動及積極的隨訪等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術后具有重要作用,也表明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可能影響遠期手術效果。肥胖癥患者往往伴隨體內脂肪堆積從而導致脂質代謝紊亂,而血脂代謝紊亂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體內脂類代謝的改善對于肥胖癥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9]。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脂相關指標均較術前明顯改善,肯定了LSG的手術效果。但我們同時觀察到試驗組患者術后血脂相關生化指標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院外護理改進對于改善肥胖癥行LSG患者脂類代謝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患者遠期預后。
綜上所述,院外護理改進能明顯改善肥胖癥行LSG患者的減重效果,對患者脂類相關指標代謝也具有積極改善作用,為開展肥胖癥術后護理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Cesana,Uccelli,Ciccarese,et al.Laparoscopic re-sleeve gastrectomy as a treatment of weight regain after sleeve gastrectomy[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2014,6(6):101-106.
[2]周娟娟,皇甫秀春,李海霞.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治療17例單純性肥胖術后護理[J].西南軍醫,2015,17(6):690-692.
[3]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肥胖和糖尿病外科醫師委員會.中國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2014)[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4,34(11):1005-1010.
[4]夏云婷,閆慧敏,王麗敏,等.2013年中國18歲及以上超重肥胖患者采取體重控制措施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19,40(6):621-626.
[5]任慶貴,陳舒懷,張宏瑋,等.單純肥胖患者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6,21(10):724-728.
[6]張闖,顏哲,李玉雙,等.延續性護理對袖狀胃切除病人生活質量和減重效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8,32(16):2597-2599.
[7]朱江帆.袖狀胃切除術后復胖的再次袖狀胃切除手術[J].中華肥胖與代謝病電子雜志,2018,4(1):9-11.
[8]李煥天,陶云,羅潔,等.基于云服務的延續護理對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患者體質量相關指標近遠期干預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4):69-71.
[9]余雪婷,徐玉善.微RNA在脂代謝相關疾病中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9,25(1):23-28.